头条|吴晓波:80/90后白手起家,31岁成中国首富的可能性为零
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朋友眼里,他有些呆萌,像个十多岁的少年,没有奢侈的爱好,连车都不会开——除了喜欢打麻将。他创办的自媒体“吴晓波频道”,一直是互联网社群经济引领者。
在刚刚结束的中日韩(海上)社群狂欢节,近半粉丝来自吴晓波频道。在处于半失联状态的蓝宝石公主号邮轮上,吴晓波只要一走出房间,随时都会被一众粉丝拦截合影留念。在可以容纳700人的公主剧院,吴晓波分享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美好与困顿》以来未来值得我们投资的三样东西。
以下内容为自媒社根据现场录音整理,个别地方有删节——
▲ 被一众粉丝拦截合影留念的吴晓波
很高兴在大海上见到大家,欢迎大家来参加我们的社群狂欢节!我一直是个财经作家,自从做了自媒体后,我的生活被打开了另外一扇窗口,可以跟很多读者朋友在一起接触和交流。今年我已经出来三次了,年初跟一批书友去了一趟南极,6月份的时候和一些企业家的朋友去了一次德国汉诺威,这一趟(社群狂欢节)感觉更加特别。
第一个体会是在今天干什么事情,没有互联网很多人可能就活不下去了,互联网已经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这一次我们也处于半失联状态,在没有互联网的状态下组织这么大的活动,完全没有什么经验。今天下午组织了我的一个书友见面会,工作人员只能像很多便捷酒店里看到的一样,到门缝里塞卡片。
第二个体会是社群还是很强大的,社群本身也在玩自己的,越大的社群管理起来越辛苦,越容易失控,这次我们吴晓波频道召集来了四百多人,主要靠班长在组织。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美好与困顿》,这里的“我们这一代人”指的是70后、60后以及更前一点的50后一代人,如果出生在40年代还会经历战乱年代。如果出生在1840年代,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大约是48岁,也就是我这个年龄。
如果横向来比较,我们国家最近二、三十年发生的变化也远远大于其他所有的国家,很多年前到全世界旅游的到处是韩国人、日本人,再往前推三十年看到的都是美国人,再往前推四十年可能看到的都是英国人或者法国人,这是非常难以想象的。
这三十年中国发生的巨大的经济变革,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村庄消失了,包括我小时候玩过的街区也不见了。作为中国人,我们这代人是一种很浓缩的生命状态,一方面有很多感恩,一方面也有很多的困顿。
如果从经济上讲,我们这代人一生经历了四次经济转型:计划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互联网经济
这个世界上大约只有20%的人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粮票第一次在中国出现是1955年,直到1994年才在法律上彻底取消,没有看过粮票的应该都是90后了。当年国家通过票据的方式来控制我们的需求,50年代、60年代出生的人都经历过比较贫穷的年代——当时我们国家管理计划经济的人叫陈云,上海青浦人。
我们告别计划经济之后进入了商品经济,1992年之后又开始搞市场经济。能够在商品经济年代赚到钱的是极大提高生产效率的一批人,到了市场经济能够赚钱的是能够把东西卖得特别便宜的人。
市场经济之后我们又来到了互联网经济时代,今天的中国是全世界被互联网改造最彻底的一个国家,首先是资讯的传播,大陆的传媒尤其报纸是全世界垮得最快的地区,与此同时互联网也成为管制我们思想和屏蔽我们的信息的工具,在中国任何一个技术和模式,包括中国的经济都有强大的两面性。
我的家乡在长三角,1978年之后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但在1978年之前是台海战争最前线,国家大项目都不投长三角,但现在浙江省经济发展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地下水(因工业污染)两百年都不能用了!中国经济发展了,我们的环境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同时我们这代人的人生也付出了很大代价。
被金钱成就与毁坏的人生:家庭、健康、审美
今天的中国有两个数据值得关注,一个是十亿美金以上的富豪的数量在去年底超过了美国,第二个数据是北京的十亿美金以上的富豪数量超过了纽约。
中国最富有人的年龄段主要在1963年到1975年,这一拨人是中国最近三十年经济发展最大的获益者,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乱,他们出生时中国三年大饥荒刚刚结束,人口进入大爆发时期;文化大革命仅仅是童年的记忆,他们基本上没有上山下乡过;文革后恢复高考,他们是第一批完整接受过四年制本科教育和三年研究生教育的这样一拨人;他们毕业后中国年均GDP保持了9.4%的高速成长期,而他们的前辈的学习体系不完整,知识结构非常衰落,使得他们可以非常迅速地超越前辈们。
在他们二三十岁的时候,各行各业相继开放,包括服务行业、制造行业、金融行业……他们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获得巨大的财富,这一代人中有3个人白手起家,都在31周岁时成为中国首富——他们是丁磊、陈天桥、黄光裕,其中两个都是来农村的孩子,黄光裕家里最穷,16岁光脚跑到北京去打拼。
现在80后、90后白手起家,要在31岁成为中国首富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我们这一代人失去的也非常非常多,付出的代价也非常大。
首先是家庭关系都非常紧张。这一代人有一种非常糟糕的观念,成功非常重要!大多数40后、50后的企业家三四十岁才步入商场,那一代人非常坚硬,都是打不死的小强!他们衡量成功的标尺只有一个,用金钱来衡量一切的一切,今天中国极端功利主义都是被这一代人败坏的。
第二,他们的健康问题很大。我见过百分之八十的中国首富,很少有快乐的人,非常非常孤独,钱多了对所有人都非常怀疑,不信任朋友、下属甚至自己的同学,他们去上长江商学院,其实他们也没学到什么,他们只是想找一个私密社交圈子,关在房间里互相倾诉。
第三,我们这一代人的审美是被自己败坏的。商业是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要面对很多不确定性作出判断,很多有钱人跑到国外去旅游,如果你对历史没有了解,会感到非常的无聊。比如我们这次到了鹿儿岛,在明朝还属于独立的琉球国,二战时神风敢死队都是从这里出发,还有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也是鹿儿岛人。
之所以讲这些,希望我们下一代、年轻的朋友们不必要去重复父辈们那么败坏的生活,钱肯定重要,我也不认为一个清贫的人生是一个美满的人生,而且要学会打理财富。
我曾经讲过一个诗与远方的故事,有个北京人卖掉北京的房子带着女儿去大理,花了五分之一的钱买了一套四合院,他们办了一个公号叫“好好虚度时光”。去年初到今年北京的房价涨了60%多,如果他抵押贷款,不卖掉房子,用理财的方式安排好自己的财富,就会是一个非常美满的人生。
我做了那么多年财经研究,我更喜欢一个人的人生是一个妥协的人生,我特别反对一种极端化的人生,无论是极左还是极右,都会非常伤我们的肝,让我们变得很生气。
拥有的财富与失去的时代
我们这一代人拥有了很多财富,但同时我们也处在一个失去的时代,这个国家很多事情已经不再由我们主导。
中国的创业者几乎百分之百都是80后了,BAT公司里平均年龄最大的是百度,大概29岁,阿里27岁,腾讯27.5岁。
今天中国几乎所有的公司都只招40岁左右的干部了,如果你40岁去应聘中层以下的职位,HR都不会见你。
中国现在很多商品和审美都不再由60后、70后掌控了,拥有财富的人同时正在失去这个时代,这是一个命中注定要发生的事情,无非在中国更快一点。
中国所有产业被互联网颠覆得太快了,如果从互联网角度看,中国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国家,中国网民平均比美国年轻十岁。1998年以来,从门户+搜索+社交、到电商、再到服务业,以及金融领域,互联网带来了四次中国冲击波。
驱动经济转型与财富流动的两个基本因素
一个是通货紧缩。全球很多产业将进入苦闷期,甚至未来五年都会是一个通货紧缩周期。
另一个因素是供需错配,出现消费升级风口点。很多基础产业的逻辑已经被自己改变了了,中国今天做家电的逻辑、做手机的逻辑,那怕是做食品饮料的逻辑,跟十几二十年前完全不一样了,以前获取的所有经验都变得没有价值,人才开始大规模更新换代,如果不注重学习将很快被淘汰。
值得我们投资的三样东西
一是丰饶的自我,投资我们自己的人生,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过上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
二是有野心的“小鲜肉”,我在2014年做过一个演讲“把世界交给80后”,改变被金钱改变的人生,我建议企业中管以上干部80%以上都要交给80后,我们要去找有野心的“小鲜肉”,把机会给他们,把岗位给他们,把金钱给他们,未来投资创业使年轻一代获得更多财富的可能性。如果仅仅靠理财,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世界属于年轻人的,我们这一代人跟年轻人最强有力的连接就是钱——我把钱投给你,帮你去创业,分享未来二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资产阶级必须通过资产去获利。
三是我们一直期待一个更美好的国家,中国现在还是一个非常扭曲的国家,经济跑得太快了,我们社会保障太弱了,上个月发生的甘肃年轻妈妈自己砍死自己四个小孩,这是中国社会非常残酷的一面,整个社会保障体制远远落后人民不断增长的需求。
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也非常非常滞后,我们几乎没有任何选举的权利,如果我们的孩子们长大之后,中国社会还是这个状况,还有妈妈砍死自己的孩子,我们仍然不能选举我们的县长,我们的总统的话,将会是一个非常失败的人生,所以我们期待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我们的国家真正变成正常的、更加美好的国家。
我们这代人的“两个一”
我们这一代人在未来十到二十年内有两件可以看到的事情:一个是中国一定会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第二个我们一定能够活过一百岁,因为随着人工智能和基因技术发展,最近十五年拜托各位一定不要发生一件事情(笑)——不要发生脑萎缩,根据我对现代医学的了解,未来人体的所有器官一定可以被替代掉,但很难被替代的是大脑部分。你们知道防止大脑萎缩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吗?第一个办法是打麻将(笑),第二个办法是多出去旅游(笑),最容易得脑萎缩的是看电视剧,尤其是看韩剧(大笑)。
最后跟大家分享两句话,一句是易卜生的:这个时代的疾病,我们人人都有一份!所以不要抱怨别人,我们本身就是这个时代疾病的一部分。另一句话是尼采的:那些即将消灭我们的东西,将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
—— 自媒社精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