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磅|今天,网上都在怀念同一个人的名字

2017-02-19 内容服务优选平台 自媒社


2017年2月19日,看上去似乎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周日。


但是如果你经过深圳市中心,会看到在小平画像广场前合影的人比往日更多;如果您登上莲花山,也会发现小平雕像前摆放的鲜花数量是平日的几倍。



是的,今天是当代中国最杰出的领导人邓小平逝世20周年纪念日。


对邓小平的怀念不仅存在于大江南北的各个地点和角落,在互联网世界特别是中文互联网,这几天他的名字也成为了热词。




根据“百度指数”的统计,随着邓小平逝世20周年纪念日的临近,关键词的整体搜索指数也是逐日递增,约是平日里的2倍。


同时,媒体舆情方面更是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关邓小平的文章或相关报道已超过了4百万篇,其中有许多都是今日所作。




今天早晨,新京报发表了题目为《戮力改革,是对邓小平最好的纪念》的社论。


文章表示,邓小平时代中国现代性进程的启动与加速,就是人的解放和生产力解放的互相作用。“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应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讲全”,“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等,这些关于改革性质、范围、方法的表述即便在今天也不无启迪意义。


虽然今天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治理方式、外部环境、人民诉求等方面都已有了很大不同,但改革的命题并未消失。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环境资源的严重透支,社会治理矛盾突出等问题,都警示这持续和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因此,纪念邓小平的最好方式,是戮力改革,敢于担当。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无独有偶,由五位资深媒体人设立的”冰川思想库“也在今日讨论了“如何纪念邓小平”这个问题。


文章写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他的改革不是天马行空或凭空想象,他不会从书本知识或固有的意识形态出发,关在办公室里“设计”出一套看似完美无暇的政策方案。邓小平推行的所有改革,几乎全都是民间局部自主探索取得成功的经验经过总结和提高后,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的全面铺开。因此,这些改革举措必然有着强烈的现实需求、深厚的民意基础和切实的可操作性。


所有矛盾和问题都是改革不彻底造成的,当下应该寻找和利用一切可以重新启动改革的机会,摸着石头过河是利用一切可能的现实条件向目标接近。



公众号“周说”的作者周志兴认为,邓小平理所当然受到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尊敬。


文章从第一人称角度回忆了作者与邓小平的“渊源”,从《我的父亲邓小平》的责任编辑,到摄影集《邓小平,女儿心中的父亲》的责任编辑,再到为12集纪录片《邓小平》做制片人,以及写作《邓小平的故事》一书,他认为自己在从事这些工作时的付出,远远小于自己的得到。


邓小平对于中国的贡献,作者用了“彪炳史册”这四个字。



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官方微信平台(PKURCCP)在今日转载了一篇《邓小平研究》创刊号(2015年9月)的文章。


文章从五个方面论述了邓小平对中国政治进步的重大贡献,分别是:真正的改革,必须解放思想;不彻底否定“文革”,就不能实行改革开放;个人专权和崇拜,会给国家带来灾难;推进民主和法制,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


文章作者认为,一方面,邓小平为推进中国政治的进步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另一方面,邓小平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还有许多没有完成的重大任务,完成邓小平未竟的政治改革事业,是他的后继者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同样作为高等学府微信公众号的“广西科大青年”则转载了另一篇文章,文章作者是中国现代史学者、前中共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室研究员吴伟。


文章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肯定邓小平改革功绩的同时也指出,邓小平留下了一些“负资产”:比如老人干政,以及并没有把以解决“权力过分集中”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进行到底。


邓小平留下这两大负面政治遗产,对于中国社会转型形成了巨大的阻力,是显而易见的。他为中国社会打开了一扇门,同时也关上了一扇窗。



“广东青年之声”和“深圳客”两个地方型账号,则不约而同再次喊起了“小平您好”。


这两篇综述型文章分别回顾了邓小平的生平,趣闻轶事以及重大决策和事件。


在小平同志去世20年后的纪念和问好,其实也是对改革,对信仰说一声你好。



——  媒体人招聘季 ——



——  自媒社精选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