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场吻戏

文:Shininglove



没错,今天要聊聊新中国电影接吻史

接吻这件事情,特别让人懂得什么叫做唇齿相依。可这种唇齿相依的感觉,在中国电影很长一段时间内始终缺席,它是忌讳,禁忌,大家闻之色变,仿佛儿提时代无意问及我们从哪里来,父母会不知所措,吞吞吐吐。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银幕上的嘴巴基本只剩下了两种基本功能:吃饭;喊口号。恋爱时的身体形态,已经排除嘴的存在,没有脸部特写,保持同志间的亲密关系,镜头截到上半身就够了,距离再近点就危险了,更不能沾惹口水,所以在欲望问题上,内地电影工作者不能有半点差池。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1959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1959

所以,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年轻人搞对象是这样的:在镜头前,女士负责害羞前景,男士负责热烈的后景,害羞到连过肩镜头都不敢打

《锦上添花》1962

不止是年轻人如此,中老年人谈情说爱也要遵守规则,队列整齐

《战火中的青春》1959

稍微拉近视线与身体的亲密接触,还需要女扮男装

同时,世界的那面是另一番情形:

《热情似火》 1959

《蚀》 1962年

安东尼奥尼已经在《蚀》里成功地让阿兰·德龙将莫妮卡·维蒂擒在床上,一吻销魂

世界差距可真大,有人在罗马谈论着股票,有人在巴黎抽着事后烟,有人在迈阿密燃情。有人则只能在乡间的小路上追追赶赶,大棉袄二棉裤,对襟褂黑布鞋,拉磨犁田,家长里短。可以想象那会儿电影工作者有苦不能言,上级两手一摊,一副“你看不惯我,但我就喜欢看你看不惯我还不得不建设社会主义新电影的样子”

有人不服!赵丹在1959年《聂耳》中即兴一吻,想要打开局面。要知道他可是1949年之前当之无愧的吻帝,在《马路天使》偷袭周璇,《十字街头》熊抱白杨,开山鼻祖,地位至今仍未打破。

《十字街头》1937

《马路天使》 1937

结果赵丹的即兴吻戏遭到了删除,遭遇相同厄运的还有王丹凤主演的《护士日记》,1957年傅伯棠饰演的站长与蒋天流扮演的护士在戏里打得火热,看来接吻是不被允许的,只能说话。

同是1957年,长影浪漫喜剧《寻爱记》中,两个贪图虚荣的角色就此逃过被银幕删除的厄运,幸运地留存下来,这场坏人之间的借位是夸张的,看不出一丝美感,倒像是两个吸血鬼在交换情报。


《寻爱记》1957

周总理在看完《寻爱记》批评道:“《寻爱记》的格调很低,恋爱就是跳舞、逛公园、下馆子、送东西。”而半个世纪恍惚过去,如今很多人已经省略了这四大步骤,直奔如家七天锦江之星去也,不知道当年的电影人见此情状,是否会感慨,我们当年格调“不知道比你们高到哪里去了”。

同年的《青春的脚步》,小姑娘被知识分子骗炮怀孕,落后分子喜当爹。你看,接吻、堕胎在当时是方便批判堕落贪婪的下脚料,而如今却可视为禁欲时代的真情流露。至少值得庆幸的是,五十年代末,银幕上的坏人还有不禁欲的特权。比如让忙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几代直男们魂牵梦绕的《英雄虎胆》,王晓棠穿低胸装抖奶跳伦巴时,没有人真把她当坏人,夜深人静回味时,男人们会偷偷地以女人标准把玩评判。在特殊的年代,创作者演绎如此角色,恐怕是角色之幸,命运之不幸,当然这是后话。

《英雄虎胆》 1958

无数前辈倒下,自有后来人居上,想办法改写新中国电影吻戏史。时间一晃就到了1979年,西安电影制片厂第四代率先有动静,《生活的颤音》由滕文骥和吴天明联合执导,他们在这部反映4·5事件为政治背景的电影中,让人们重新意识到,接吻这件小事已经可以名正言顺地出现在电影之中,虽然这部电影在镜头的推拉摇移、演员表演上表现出的稚嫩,会令人忍俊不禁,但当年电影上映时,这个国家的观众还是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银幕上的一切发生。接吻是一场复苏仪式,尽管它是似吻非吻,可无疑为观众注入一注强心剂,无论是视觉还是政治生活。

《生活的颤音》1979

小打小闹可不能满足诸位导演的私心,同是1979年,峨眉电影制片厂一位叫向霖的导演,在北京听到一位在铁路文工团的朋友,讲起当时轰动北京的一则新闻:

“一个女子,丈夫被‘四人帮’迫害致死,她在绝望中想自杀,一个工人把她从河里救起,并且一直关心照顾她,让她恢复了生存的勇气。”

“……两人也开始相爱,并准备结婚,但就在结婚前夕,‘四人帮’垮台,她那早已被宣布死亡的丈夫,竟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

摆在向霖导演面前有两条路,拍还是不拍。这是民心所向的爱情题材,换句话说这对任何导演而言是一道送分题,送到嘴边拍容易招雷,不拍又觉得可惜,这种大生大死、大开大合,按常理讲,少不了吻戏,没有它总觉得缺乏表现力。不就是亲个嘴吗,又不会祸害下一代,天塌下来还有邓小平顶着。拍!不愧是峨影厂,天不怕地不怕,正面突击搞不定,就旁敲侧击搞迂回战术。第一要务是先改剧本,开脑洞。

等等!中国人和中国人接吻?这仍然存在巨大风险。换人设!不知谁的提议,竟能化腐朽为神奇,一下子扩开大家的思路。

编剧自此洋洋洒洒地开启人物小传隐藏skill:作为编外人员的外国姑娘魏娜,自由奔放,热爱唱歌跳舞。她是混血儿,老延安血统,父亲是援华加拿大医生,母亲是中国人,两人在她儿时因解放战争不幸罹难,从小沦为孤儿,幸亏领导们关心,在延安保育院茁壮成长。


接下来演员又成了大问题,到哪儿去找呢?1979年的中国一穷二白,别说外国演员了,就是歪果仁也难觅其踪。寻找女主角的路途漫漫,导演组几近绝望。向霖导演在一次留学生集体组织看电影的场合,一眼识中意大利留学生裴兰尼克莱达,她当时在北大哲学系留学。
由外国人来扮演女主角,这一消息彻底炸锅,有关部门如临大敌。经过漫长的审批与调查,最后获得外交部、北京大学、四川省委外事办、文化部等十多个部门的同意,影片终于在一九七九年夏末初秋开始拍摄。有关部门对此做了严格的规定:北大必须派一名老师随同女主角拍摄。就连《不是为了爱情》影片杀青后的庆功宴,也没让尼克莱达参加,她当即提出抗议。中方以她是意大利人,“不习惯中国饮食”为由,进行了“搪塞”。


男主角的人选,就容易的多了,确保从面相看就意识形态正确,根红苗正,不混杂性意味。导演于是选中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李世玺。他当年在《闪闪的红星》里扮演过游击队长,《南海风云》里的海军,打过不少酱油后,还出演过电影《雷锋之歌》的雷锋。这位李伯伯,演了一辈子主旋律,从如今的剧照看,早已谢顶,不复当年勇,不过作为新中国第一位正式出演吻戏的演员,还是历史性地与一外国女演员接吻,第一次吃螃蟹的记录怎么也得有人书写一笔。




演员备齐了,总该见识一下吻戏了吧

且慢

在很多一段时间内,媒体稿件上,会出现类似的宣传语


不少媒体反复渲染突出的1980年《庐山恋》,其实并不是新中国第一部吻戏,也不是文革以后首部爱情题材的影片,只不过当年效应轰动,万人空巷。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从时间上看,这么提对于1979年的《生活的颤音》还有1979年拍摄、1980年上映的《不是为了爱情》有失公允。

《庐山恋》 1980

《生活的颤音》1979

《不是为了爱情》1980

不过《不是为了爱情》与《庐山恋》在吻戏处理上有一点相似,那就是主动一方是女主角,女主角要么侨居国外,要么有外国血统。
网上有一段资料是这么描述的:

“这场吻戏是在北京香山拍摄的,整个过程约半分钟。电影拍摄完毕,接着送审。按照审片的惯例,导演是要参加的,目的是听取意见,按上级指示进行修改。可是这一次却让人感到意外,取消了导演参加审片的资格,原因是上方已获悉这部电影中有接吻镜头,导演的“思想意识”有问题。
 
还是回到《不是为了爱情》影片本身,如果以现在的角度看,男主角的脑回路不正常,分分钟都在啪啪啪打脸,当时观众看来是纯真正派,如今却多少有些虚伪。


男主角不仅把女主角从河上捞上来,还每周都去照顾她,他可是有固定交往对象的,连睡在上铺的兄弟都看不惯了,动不动就向全世界证明,“我们之间只是纯友谊”,这到底符不符合基本法?


女二号发现自己男友动不动就往大洋马家里跑,心里很不是滋味,宣誓正主威严,主动去她家,表达出希望她离开的这座城市的意愿,被拒绝了,气愤之下叫来男友弟弟来砸她家玻璃,于是就出现以上一幕。

女二号说:“爱情是自私的”,表示为了挽回他的心,不惜一切代价。可男主角却说“爱情不仅仅是在一起,还要基于共同的信仰和美德”。尤其是得知女友居然指使自己弟弟去砸女主角家时,一气之下马景涛附体,被尔康下降头,变脸比变天还快,只见他双手快频率摇动女友肩膀,厉声斥责道:“你再说,我就把你扔到湖里去!”于是乎,愤而分手。

好,好,好,是纯友谊,满意了吗?你开心就好。
为了验证这是一段纯友谊,男主角使出了杀手锏,威力堪比朝鲜核武器——



先是在病床前朗读女主角死去男友的钟爱之诗,一句句催醒倒在病榻上的她


然后再背她去医院治疗,风雨无阻。其实看到最后不是很明白,不就是跳一下河么,伤得有那么严重?



男主角发挥聪明小才智,居然自己当木工制作了一副拐,女主角喜不自禁。



不仅有拐,还把自己的自行车改成了轮椅车

很熟悉对不对?经典神奇忽悠法不正是十年前赵本山&范伟CP在春晚造下的孽缘吗?先卖拐,后卖车,一样的配方,不一样的味道呢。但是别忘了,这可是1979年,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刚刚画了一个圈。注意,资产阶级腐化的生活作风,要是时候见缝插针了!!在男主角的建议下,久病初愈的女主角拿起一把吉他,开始唱歌。


更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上一秒还拄着双拐,听完男主角一番热情洋溢的革命讲话后,女主角居然扔掉双拐,在天坛祈年殿前翩翩起舞。


更让人称奇的是在开篇不久,男主角刚刚照顾女主角时,有一段幻想镜头。要知道在刚刚解冻复苏的中国,它是多么地独一无二。




原来在这之前,男主角就早早地觊觎女主角跳舞了!幻想镜头长达1分钟左右,背景如同少女的眼睛,闪着星星,男主角目不转睛,幻想躺在病床上的大洋马不仅站起来,还跳起了舞,身姿婀娜,明艳动人,以至于炉子上的中药都快溢出来了。
直接跳到结尾,当男主角和女主角即将准备婚礼的时候,四人帮被抓,之前的男友回来了,激动人心的狗血时刻终于来临!


以为两个大男人要殊死搏斗?


错!错!究竟发生了什么?!前一秒还剑拔弩张,后一秒他们居然紧紧地抱在一起,说“我们永远是好朋友”。他们是彼此爱上对方了吗?搞基是潜移默化滴,搞基是润物细无声滴。


原来,两人有过一次促膝长谈,把这种尴尬的局面归因于特殊的政治背景——天安门4·5运动,然后就开始自我检讨,把女主角让来让去。最终,男主角作为正方辩友再次重申之前的观点:一个人的爱情应该是和信仰连在一起的,她所爱的人即使不在人世,只要她的信仰不变,那她心中的爱情永远不会消失。
男主角选择退出,喃喃地说道:你是她的偶像,她需要的是你。而我,只不过是她的忠实朋友,我所做的一切……



天安门广场,两个人目送着男主角离开

不得不承认,这道神奇的证明题的确超纲。吻也接了,人也亲了,冲破了世俗羁绊,大家费尽周折,甜蜜爱情修成正果之际,婚礼举行到一半,男主角突然让位于崇高的信仰,全身而退,告别了他一生中最好的朋友,如此神一般的结局,到头来只剩下一句苍凉的解释点题:



——不是为了爱情。

记得《卡萨布兰卡》插曲<As time goes by>是这么唱的:你一定还记得,接吻就是纯粹的接吻,叹息就是最纯粹的叹息,单纯的东西会永存。


世界将永远欢迎相爱的人


打赏治愈焦灼~来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