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片是每个广东仔的精神图腾
我,职业前公关,资深甲方舔狗。
如果你在白天见到我,我们能从内容营销三大趋势聊到流量末法时代的新零售。而当夜幕降临,孤零零的我坐在CBD的玻璃窗下,眼前是加班不夜城,手边是新鲜滚烫的麻辣烫。
每当这样的时候,我都会打开电脑自带播放器,观赏一下那部始终在我心头萦绕不休的童年巨制。只要听到它的片头曲,我就能感受到一丝久违的宁静,仿佛找回了失落的那个小学傍晚。
它,就是在这片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长篇连续巨作《外来媳妇本地郎》,从2000年起播,至今还在更新,集数超过3000。
△中国电视史上播出时间最久、播出集数最多、同时段同类型节目收视率最高的系列情景剧
这部深刻反映了我粤语方言区群众与外地人口长期存在不可协调的矛盾的现状的巨作,陪伴着我度过了一整个童年的饭后时光,让我深刻地明白一个道理:
做人,就是要撕逼。
首先,上能撕父母,下能撕兄弟。
老爸歧视外地人,那我就偏要娶,不光我娶,我还要和兄弟们一起娶,哪怕老爸被气晕。
△本剧主线为老广家庭康家,第一集康伯就摆明立场
△然而大儿子康祈光娶了河南姑娘香兰
△三儿子康祈耀娶了上海妹子幸子(当年尚有babyfat的涛姐)
△最终在看到老四康祈祖带回个鬼妹时吓到晕厥
我们一家十一口,大哥没文化,二哥孤寒鬼,老三逼事儿多,四弟搞事精。只要有好吃的,绝不和家人分享;只要一个人出事,绝对拖累全家。
其次,和街坊邻居亲戚老友,也完全不用客气。
能占的便宜一定要占,能坑的老友才是人间真情。外来打工妹能怎么剥削就怎么剥削,外地的老板一定是重点坑骗对象。别人家的八卦是毕生的使命,别人家的狗血是日常的悲欢。
放眼整条街,每家人的家长里短都有一套春秋笔法。
△恃靓行凶祝师奶与村花阿娇
每个故事都从鸡飞蛋打开始、到握手和好结束,以事故发生的密度和频率来看,这家人和他们的邻居完全不输卡戴珊女士的耐撕家族。
年幼的我并没有想这么多,而是深深地被剧中演员的实力折服,以至于认为他们真的是一家人,并且产生了“噢这家人真的好精彩我家真是平平无奇”的奇妙嫉妒情绪。
讲到这里我认为,上海群众恐怕欠《外来媳妇本地郎》一句感谢,是谁顶风而上试图争抢地图炮的帽子?是谁如此明目张胆从剧名就彰显自己地域歧视的气质?又是谁,以单薄俗气的市井气息为小布尔乔亚们承担起分解民族内部凝聚力的恶名?
作为本土自制剧集,力求真实稳健的画风也是《外来媳妇本地郎》的一大特色。
剧组的妆发、打光、布景、后期调色始终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自我的原则,绝对不向时代的审美低头,拒绝妥协于轰轰烈烈的的潮流变革,不管外界刮着怎样的时尚妖风,剧中的师奶头仍然旗帜鲜明、阿伯的老汉背心依然强势吸睛。
△阿婵的师奶时髦卷总让我想起我妈
至于什么磨皮精修阿宝调色,啊呸,不存在的。
△当年在另一个本土剧组实习过,只能说我们这边的拍摄标准是”能看就行“
但这些都不是《外来媳妇本地郎》成为我国最长寿剧集,使我赌上一整个童年每周末晚饭后准时蹲守在电视机前如痴如醉的真实内情。
这部剧在本地人气如此之高,乃至剧中演员生老病死婚都能随时上头条,想来想去原因有三: 够俗、够土、够贴热。
一所谓俗,是够贴合本地民俗。
剧中康家一开始就住在一个西关大屋,这是本地人最熟悉的传统建筑,里面的装饰虽然比不上今天“用xx年种树”的精细,但基本都按照了老一辈疯狂沉迷中式红木家具的审美布置。
△emmmmmmm偶尔也有传统与现代的神奇结合
另外,一旦进入吃饭剧情,剧中的食物也很够意思,广州人爱鸡成魔、老妈子靓汤、三件一盅的早茶配置都让人感到一阵家的温暖。
另一个令人称绝的就是片头曲。
早前微博流传陈豪和佘诗曼的旧剧《公主嫁到》里用RAP打油诗对骂,要知道在粤语方言区,押韵地骂人、讽刺、表达自我是一项历史悠久的市民活动。《外来媳妇本地郎》片头曲以打油诗的方式,生动演绎了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彼此的家庭矛盾,其朗朗上口百听不厌的品质,出了本地真的很难找到。
二所谓土,是完全不搞虚的,谈什么民族大义,找准人民群众精神高潮的spot才是文艺创作的长期任务。
如今的剧目一般都管“地域歧视”叫“地域文化差异”,荧幕上如果出现了一个北京人和一个上海人,那么他们之间的矛盾一定是某种神秘主义下的历史遗留问题,绝对不是人类犯的错。
《外来媳妇本地郎》就不,从一开始它就高调宣布:和谐是不可能和谐的,请大家都歧视起来,不要客气。
比如第8集,康家老三和上海媳妇幸子大婚,来了一批上海亲戚。23分钟的剧情大概用了20分钟在讲述上海亲戚们的神奇行径:
他们在别人家里指手画脚,嫌屋子太老,没有最时髦的家具;吐槽没有空调,又不肯自己掏钱住宾馆——
他们在老三的带领下展开“广州游”,为了省二三十块他们宁愿从广州运音响回家,但连几块钱的门票钱都不肯掏,买水还要记账——
就在这群上海亲戚的种种作为连弹幕里的苏北人都看不下去的时候,编剧终于在歧视氛围的最顶端给大家一个啪啪打脸,终于把亲戚们送走的老三回到家发现对方留下的钱和账单,下至进厕所的八毛收费,上至千元蛇宴都一一奉还。
在如此尴尬的气氛中康家最后决定拿这笔钱去吃蛇。
又比如在第535集,康家迎来了远方的河南客人黑子。黑子大哥不仅不爱洗澡,还喜欢打牌往牌面上吐口水,最可怕的是说好的给大家揉面团,他竟然去了厕所不洗手,种种行径令康家一家人嫌弃至极。
△黑子还威胁让康老大给他搓背
面对康家人的diss,黑子大哥完全没有示弱,他表示,你们一家人也没好到哪里去,老大出街随地吐痰、老三不爱洗袜子、老四还喜欢吃饭放屁,最可怕是你们广东人见啥吃啥,还吃出了非典。
为了扭转形势,黑子大哥还莫名其妙监管起了一家人的饮食,扬言谁要吃野味就去告谁。
当年年幼的我看到这里,为如此具有古代礼仪气质的主客之道深深折服。
三所谓够贴热,作为早年的新闻业重地,老广本地人的新闻精神恐怕还牛逼过南方报业,论追热点,谁都快不过边写边播的《外来媳妇本地郎》。
上面所说的康家与黑子大哥的故事,就设定在了非典时期,并且巧妙植入了当时广州随地吐痰得罚款的新闻,分明是对我们这些看新闻左耳进右耳出的观众进行隔山震虎再教育。
在第883集讲到了韩流来袭,播出时是05年夏天,时值大陆全民“大长今热“,康家财迷心窍的老二夫妇趁机在自家的茶餐厅引入”韩国概念“,兴师动众搞起了山寨韩国菜和韩式打扮,结果依然是赔钱买卖。
而康家远亲Coco则动了去韩国整容的念头,本集最后还吐槽了一波当时”伪韩国整容专家“热潮。
△阿娇美到模糊
2005年广州房价开始上涨,2006年上涨幅度增大,越来越多本地人开始关注炒房,于是在2006年底的1109集,《外来媳妇本地郎》的康家老四在损友撺掇下开始炒房,反而由于消极怠工差点被老板炒。
△合伙买楼分赃不均就开始互搞
在播出的十多年,康家一家人的命运一直紧紧跟着社会的变化不断沉浮,看起来只是无数个叠加的日常,实则总与大大小小的变革相关,就算是在很多人眼中算不上什么的”煤气价格上涨“这种新闻,在康家也能掀起一番波澜。
正如卡戴珊撕逼一家总是特别下饭,《外来媳妇本地郎》的啼笑皆非是一代广州人不可缺席的饭后时光。
少年时候每个周末吃完晚饭扔下饭碗就抱着电视机看剧,想要看更多但也不得不再等上一个星期,如今只要买了会员就能刷个过瘾,但总有哪里不太对劲。
如今《外来媳妇本地郎》的故事已经演绎到了康家的下一代,同我年纪相仿的康天庥结了婚又离,我还在电视外思索爱情的真谛。
在很多人眼里这部剧早就丢了当初的味道,康伯康婶由于年事已高已经退出剧组,而被称作剧组灵魂人物、饰演康老二阿宗的演员郭昶也因胃癌早在06年就已病逝。
△我涛姐也早就离开剧组北上开拓演艺事业
跟时下所有的剧目相比,就算是不知所云的TVB,这部剧都显得太市井太土味太不入流。
但还是没人想喊停。
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原因,有些作品就是需要一直活着,它的收视不会太好,口碑一路往下掉,但只要转台的时候看到它还在,就觉得特别心安。
《外来媳妇本地郎》,看也好,不看也好,都是我们广东仔的镇宅神剧,精神图腾。
我 们 的 怀 旧 系 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