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部俄罗斯大片,猛男看了也落泪


还记得《灌篮高手》最后一幕吗?


湘北对战山王。最后3秒,落后1分,流川枫长传,樱木接球投中,绝杀山王。


△两人拍手这幕,成为无数人心中的青春


《灌篮高手》的终场对战,其实有原型,那就是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美苏篮球终极对决。


近来有部俄罗斯电影《绝杀慕尼黑》,完美复刻那场传奇比赛。看片时,不时就勾起我对《灌篮高手》的记忆,让我几度猛虎落泪。这大概就是男人的情怀吧。



这部片在俄罗斯也算是大猛片了。


多猛呢?累计观影1200万人次,差不多10个俄罗斯人中就有1个看过,直接砍下本土电影票房NO.1在北影节展映场现场,还看到有俄罗斯小姐姐因为没抢到票当场举牌求票,可见该片在俄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为什么这样一部体育电影,能拿下俄罗斯票房总冠军?


这得从这场比赛的意义说起。


对俄罗斯人来说,这场篮球赛,至今仍是本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体育胜利


1970年代,正是美苏争霸白热化阶段,两个超级大国暗戳戳掐架了几十年。不管干什么,两国都要争一头,谁不想当地球扛把子?



奥运会这种全世界level的比赛,更成了两国在经济政治军事之外的主赛场,赛着拿金牌。


在这种情况下,球场就是战场,只能赢不能输,这涉及到两个国家的尊严。


但是摆在苏联人面前的问题就是:美国篮球太强了。


美国男篮有多强?


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从1936年到1972年,美国男篮已经制霸奥运篮球赛场36年。


在奥运赛场,美国男篮打过63场比赛,场场全胜,苏联男篮到他们面前,只能叫爸爸。


       

美国男篮有多狂?


这样说吧,因为实力太强,那时美国男篮参加奥运会,队员选的都是大学生球员,严格遵守“奥运会业余原则”。


只靠着还没毕业的大学生,就足以打爆全世界篮球界。


毕竟,这可是个“人人家门口都有篮球框”的国家。


△被苏维埃铁拳砸穿几次之后,美国人才痛定思痛,组建了NBA球星为主的“梦之队”


爱面子的苏联佬当然忍不下这口气,但拿美国男篮还真没辙。


苏联男篮,弱倒是不弱,从50年代起就是欧洲霸主。


       

苏联能战胜一切对手,但遇到美国佬就是万年老二,基本上没赢过。


都说中国足球有恐韩症,那时的苏联男篮,恐美情绪丝毫不差。


转机出现在1972年。


给苏联男篮带来转机的,是一个叫 加兰任的教练。



跟被称为“苏联篮球教父”的前任相比,加兰任名气和实力上都比不上。但这位叔有点好,善于用策略,以弱胜强。


教练长得斯斯文文,像个老实人,野心却不小。


刚上任苏联男篮教练一职,教练就在新闻发布会上撂下狠话:


我出任这个教练,就是为了干死美国队,明年慕尼黑奥运会见。


△苏维埃の野望


话放出去了,球队该怎么带却是个问题。


苏联男篮强则强矣,内部存在的问题却不少。它就像一辆老爷车,跑着跑着就有可能散架。


       

猛男球员谢尔盖,苏联MVP中的MVP,被称为全世界最优秀的非美国籍球星。


可惜天才都有些毛病,谢尔盖因为打球用力过度,膝盖常年受损,关键时候搞不好就因为身体不行掉链子。


△CCCP灵魂,苏联流川枫


球员扎尔,传球不错,却近视400度,上了球场等于半个瞎子。


       

萨沙,篮球新星,却是个罕见心脏病患者,美国医生看完直接说:准备后事吧小伙子,你只有一年的命了。


△打完球赛的确没几年就因病去世了


尽管有诸多毛病,但是他们却从未想过离开赛场。


原因很简单,因为热爱,因为想一直在篮球场上拼下去。


△一句我想打球,足以解释一切


但光有热爱还是不够的,想要成为牛逼团队,他们必须要有个主心骨。


教练的到来,让他们找到了打球的意义,让球队找到了灵魂。


       

身处美苏冷战背景下,教练却能力排众议,向自己最大的对手美国男篮学习。


刚接手教练职位,他就提出意见,整个球队的训练方法要向美国看齐,汲取对方先进经验。

     

     

除此之外,就是让球队出国和外国球队打。


不是害怕美国球员吗?那就多跟他们打,打到什么时候克服恐惧感为止。


       

更重要的是,教练是个极具人格魅力的教练。


面对个性突出的球员们,他能够因材施教,充分尊重每个人的特点。


比如队里的王牌谢尔盖。


       

谢尔盖性格要强,在球场上个人能力突出,却不大愿意和其他球员配合,打球时经常是一个人上去猛冲。


针对这种傲气的球员,教练选择经常和他私下沟通交流,跟他灌输团队合作的意义。


△又想起我的安西教练了


在球场上,教练则给予谢尔盖百分之百的信任,鼓励其他球员向谢尔盖传球,充分发挥谢尔盖突出的个人能力。


在教练的谆谆教导下,他终于意识到,打球不仅是一个人的事,更是与一帮兄弟合力奋战的过程。


       

每个经历过困境的人,可能都梦想过加兰任教练这样的人,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时候,给予自己最坚定的支持。


对整个球队来说,教练就是他们的精神支柱。


在当时,除了教练之外,没有人相信他们能赢,甚至连他们自己。


△甚至还没打,就嚷嚷着要投降


只有教练一直支撑在那里,抗住所有压力,带领这帮苏联小伙一路拼搏。


教练的想法很简单:美国人也是人,所以他们能够被打败,而且迟早有人会将他们打败。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败在苏联人手上呢?


       

经历来自外界和内部的重重阻力,就不难理解,当绝杀一球投出时,不少人的泪水会啪的炸出来。


拼尽全力,只为那一丝丝赢的希望。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


谁不想在被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利用一场畅快的胜利,证明自己呢。



《绝杀慕尼黑》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完美的还原了当年最具争议的一幕:


绝杀三秒钟。


原著作者,便是上面说到的篮球天才,谢尔盖·别洛夫。


       

为了改编这个故事,摄制组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其制作经历,很难让人不想起今年上映的另一部国产大片《流浪地球》。


同《流浪地球》一样,《绝杀慕尼黑》从立项开始就不被人看好。


原因无他,在俄罗斯拍体育题材的电影,从来没有票房大卖过。最近一部俄罗斯篮球电影,还是1975年上映的。


但为了重现这场俄罗斯人心目中的英雄之战,导演安东·梅格尔季切夫还是毅然选择了这个题材。


△看胡茬就知道 ,是个能成事的猛人


想要拍摄体育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让演员们专业起来,打出真实球员们的水平。


而本片的主演都是演员,扮演萨沙和谢尔盖的球员在拍片之前,甚至没有接触过篮球。

   

△要是被人说打球像cxk,那就丢人了


这部电影从筹备到完成,一共拍了3年时间。


其中1年时间,主演们没干别的,就是在打球,就跟着专业篮球教练打球。


并且,所有演员都要和专业篮球队进行大量比赛。


难怪主演们戏说,演完这部片 ,他们都可以去专业的球队打球了。



正因为演员在球技上的专业,让整部片的比赛场面充满观赏性,很容易就能把人点燃。


尽管是整部片以苏联男篮的视角展开,但是它并没有对某一方进行偏袒。


尤其是最后的绝杀三秒钟,对苏联队究竟应不应该获得这个冠军,体育史上至今有争议。电影中,只对这段往事进行了细致的呈现,至于答案,则交给观众自己去评判。


       

电影的重心,更加集中于表现美苏篮球队之间激烈的比赛场面,展现篮球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所蕴藏的无穷魅力。当电影进行到最后决战时,一切外界因素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赢得一场胜利,一场属于自己的胜利。


正如电影里所说:体育比任何战争都纯洁,都美丽,不论是热战还是冷战。


即使是没有打过篮球的人,看着球员们在场上挥洒汗水时,谁不会想到自己曾经热血过的青春呢?


观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绝杀慕尼黑》能拿下俄罗斯本土票房冠军,绝不是个意外。


这,大概就是竞技体育的魅力吧。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