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腔启示录真实吗?
最近一个因为写实而火了的都市剧《装腔启示录》,在大结局之后又被扣上了悬浮的帽子。
观众破防就破防在说好一起996,结果俩打工人戴着鸽子蛋结了婚。
原来大家打的工不是一种工,大家吃的苦也不是同一种苦。到头来纯粹是自己自作多情了。
但要我说,这剧从开始就没想过接地气。
只是它前期藏得太好,观众没发现罢了。
要说《装腔启示录》的第一层悬浮,就必然绕不过男主。
和女主刚认识就送了个五位数的戒指,有房有车有摩托这都另说,作为一个投行VP,他带的三块手表,其中最便宜的也要195000。
在剧中,男女主每次约会的消费,没有一次不是四位数起步的。
一顿火锅2K+。
一次下午茶1K+。
而大结局男主掏出的那枚鸽子蛋,懂行的网友根据戒指的设计判断,戒指的品牌是Harry Winston。
1克拉大概3w多美金,剧里这个看起来在3克拉左右,保守估计一下差不读10w美金,差不多三四线的一套房戴在手上了。
好像在电视剧里,主角有独属于他们自己的货币。
除了资产上被诟病,另一点被诟病的就是投行海王是绝不可能会上岸的。
在一部分观众眼里,金融男是两性婚恋领域的重灾区,生活里碰到撑死了成为男主手机备注的”水蜜桃“。
有事甭联系,没事当当搭子,别说结婚就连恋爱都费劲。
但另一部分网友强调的是,女主本来也不是普通打工人,人家可是北大本硕,上班起点就是红圈所律师,别在这咸吃萝卜淡操心了。
甭管大家是因为投行男不上岸破防,还是女主本身的高光打工人身份苦笑,最残酷的现实,是真正的CBD打工人现身说法。
“其实女主这样的打工人,放在现实生活的两性市场里,和女二的处境差不多,不上不下。”
在都市剧的悬浮领域里,不怕纯悬浮的感情线,就怕接了地气但悬浮的,这会更容易让人跳戏。
投行男浪子回头,更像是当代魔幻现实主义童话故事。
可惜都市从不存在王子,只有狗逼。现实是,投行男不会上岸,只可能让人上头。
感情线里跳戏不算是硬伤,怕就怕真正的主线内容也让人跳戏。
这就要说到《装腔启示录》第二层悬浮——工作。
剧中工作的悬浮分三种,一种是女主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其次是她努力工作真的会有回报。
第二种是她后期遇上了一个好领导。
第三种是这些好不容易爬到头部的人,最后居然都能想明白说不干就不干,跑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了。
观众本来带着共鸣进来,想找个人生的答案,看到女主前期勤勤恳恳打工,到头来通过婚姻实现了个人成长和阶层跨越的时候,观众迷茫了。
“看了半天,就这?”
那都市剧里最能拿捏观众小爽点的部分是什么呢?
其实装腔启示录这部剧,颇有当年《北京女子图鉴》的味儿,也有《三十而已》的影子,有些片段甚至有点《爱情神话》的熟悉感。
观众接受里面的人物抻着劲儿小装一下,感觉自己垫垫脚也能够着。
比如,北京女子图鉴第一份工作转正后干的第一件事是拿信用卡给自己买了个LV,见大客户前必须装的自己从容不迫,随身必须带书,喝多了吐在包里都不会吐在地上,因为要保持体面。
《三十而已》中,对日威的入口口感进行了一些侧面描写。
装腔启示录技高一筹,片中说的是苏威,除了普及苏威的入门是个麦卡伦12年,还顺带提了嘴桶强。
女主不仅喝泥煤威士忌,她还会去找一些独立装瓶商的酒厂去喝。
但这些“小装”的基础都需要建立在打工人足够“苦”的基础上才行。
做到这些就能不翻吗?真不一定。
要说这几年对都市剧的最大褒奖,那一定是:编剧真的上过班。
毕竟被国产都市剧拷打过无数次的观众早已厌恶了“富太太的包和下午茶”、“经济拮据就吃自嗨锅住大平层"这种浮夸桥段。
他们不过是假借中产之名行无病呻吟之实,打着社畜的旗号行小布尔乔亚的爱恨情仇之事。
一言以蔽之——悬浮。
《装腔》好就好在,虽然确实打工人鱼跃龙门毅然辞职,白富美追家里去拆CP抢男人,海王收心送鸽子蛋很扯,像从贫农直接六元及第,但前期确实很真实。
首先是人设真实。
第一集作为装腔的装x集大成之作,先是上海贵妇坐在一起,比谁老公买的包贵,然后女主在飞机上面喷香水,拿出一本书拍照发朋友圈。
最后男主一登场,先强调一番自己过去一直坐商务舱。
真就挺装的,仿佛看了《三十而已》和《爱的二八定律》升级版。
但接下来就破防了。
女主上一秒还在装逼,下一秒就被领导滴滴,看似精英女性实则领导的背锅侠,领导的工作她来做,领导的过失她来担。
什么都市白领生活,只有都市白领是真的,不是在加班就是在加班的路上。不管是在跟姐妹喝酒还是刚刚到家,都处于stand by的状态。
男主呢,看起来是个逼王之王,实则是块夹心饼干。上面怕领导给的任务完不成,下面怕自己的组员被裁员,更怕手头业务拉跨了要进入残酷的末尾淘汰制。
切实表现出了北上广CBD精英垫着脚尖强弩之末的装逼感。
其次,细节。
工作具体内容上,女主为了能向领导交差,合作差点谈崩了自掏腰包买礼物送过去才勉强保住了合作,但还是被砍了十个点。
工作道具上,在都市剧对苹果锲而不舍体现打工人形象时,那台女主和领导都在用的黑色联想Think Pad才是社畜的精髓。
环境也很真实,看着光鲜亮丽随时飞机出差,晚上回家时还是被打回原形。卫生间洗手盆简单到边用黄胶水固定这一点就能看出,编剧是真的体验过这种北漂生活的。
因此,有网友评价说,这部剧就是离谱又真实,真实到早高峰国贸地铁口就能撞见好几个人物原型。
而同那些前期表现出色的都市剧一样,《装腔》也和那些同样主打“真实”的都市剧犯了同一个问题——
前期生活越真,大结局翻车越狠。
讲小城市的异乡人在大城市漂泊经历的《我在他乡挺好的》,前期好评不断,后面也开始“霸道总裁爱上我”、“前男友扎堆”等刻板设定。
《三十而已》高开低走,期婚姻冷暴力的陈屿忽然被洗白,钟晓芹还和他复婚了。又飒又爽的顾佳结局变成大婆,而林有有竟然全身而退,以至于开播评分8.1,结局6.6。
前段时间热映,以“性暴力”为题的《不完美受害者》在网上激起了一阵讨论度,但在周公子一出“妈味”实足的独立女性宣言后就不可避免的翻车。
可以说,所有的翻车绕不过去的问题要不就是伪女性群像剧,要不就是到了最后悬浮装逼靠男人,不存在女性之间真正的沟通,非擦(百合)即媚。
而很显然,编剧的happy ending已经不能治愈都市人的bad moment了。
于是,落差感就产生了。
要不你就别给我吃好的,要不就别吃完好的再喂我吃屎。
但你要说观众要求高,也不见得吧。
十几年前,TVB的都市职场剧,个个都从开头飙到结尾。
律师剧有《壹号皇庭》、法医剧有《法证先锋》、《鉴证实录》、医护有《妙手仁心》、航空油《冲上云霄》个个都真实且好看。其中女性职场剧《陀枪师姐》,放现在来看都非常有女权主义思想,很超前。
以至于很多人都在TVB职场剧的影响下从事了现在的职业。
而现在呢,都市剧却只能昙花一现,一部都市剧能有“真实”做评语,打出一个记忆点,已经超越了99.9%的同行。
这切实反映了我们都市剧创作的一些问题。
都市都市,都市却面目模糊。
拍北京,只需要去国贸底下兜一圈,拍上海,就拍一些静安嘉里中心的大厦,以至于“都市”就像一个符号,繁华忙碌得千篇一律,却徒有其形,看起来都一个样。
另外,标签代替了叙事。
用着不同品牌的人被默认分成三六九等,吃穿用度,衣食住行,都被贴上标签分好等级,穷人身上挂一个,富人身上贴一个。
但人是复杂的,标签叙事的后果就是人被粗暴的划分为身份专用模板,一些不在标签上的行为举动都会被视作违背,即不是从人出发,而只是单纯的从需要的角色设定出发。
最后,没有真正的普通人,多的是不食烟火的主人公。
家庭剧里,比如《小欢喜》《小舍得》等小系列,属于中产阶级生活日常,孩子一年补习费就要十二万,超过了为一日三餐买房买车考虑的普通人世界。
而全国有多少人月薪上万呢?不过2.2%,大概3000万。
职场剧里,像《精英律师》《完美关系》《谈判官》《创业时代》都是一堆高逼格职业,常青藤起步,动辄过亿还压根都在做工作以外的事。
青春剧里,大浴缸大平层大house就更多了,不论家庭出身背景和个人成长经历,就是一个字——装。
也就是说,都市剧拍不好富人,也拍不好穷人,编剧导演就像奥利奥的利,活在真空当中,让后续的剧情发展犹如儿戏。
说了这么多,其实咱们也知道,都市剧看着简单,其实不好写。
太写实容易看不下去,太梦幻容易心里不平衡。
而都市的节奏也是代谢极快的,今天挣扎在此的人是一种样貌,浪潮拍过来后又会形成另一种生态。
虽然《装腔》这部剧编剧一直在强调,这里面发生的事都是真实的。
但真实的内容可能放到2019是真,2023就水土不服了。
在当下,经历了隔离、封闭、996的年轻人,对都市生活的向往远小于对修生养息的的追寻,但卷不动又躺不平的现状,让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无暇经营生活更别说婚恋了。
大家坚信,都市没有感情,都市更没有真情,都市不需要努力,都市需要拼命。
编剧虽然经历过,但不同时代的感知和参与感,又会在无意间形成另一种悬浮。
当然这个剧是否悬浮,只有真正置身CBD的人才更有发言权,而在魔幻的都市里,任何事情都皆有可能发生。
这是最容易做梦和触碰梦的地方,当然也是最现实和功力的土壤,这些元素在都市并非是二元对立,而是相伴相随。
全剧里我曾经认为最真实的部分除了那些彻夜加班的细节,就是那个CBD楼下的馄饨摊,它太有人情味儿了,很像加班后真的会去的地方。
但编剧自己承认了,本剧最悬浮的部分,就是那个冒着热气的馄饨摊。
这是最魔幻现实主义的事,就像那句热评:
都市没有眼泪,国贸的馄饨真贵。
这次,真被他给装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