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度破万的《追风者》为什么能成功破圈?

富贵闲人王大鹅 北戴河桃罐头厂电影修士会 2024-04-07


这年头,一部剧能火能出圈,确实不易,但也不那么新鲜。

一般来说,一部剧能引发全民讨论,体现的是它的热度和话题度。

但如果能一部剧能让大佬下场评价,体现的是什么?

是彻头彻尾的破圈?

还是对内容的绝对认可?
最近这部讲述民国金融谍战故事的《追风者》,不单引发了全民的讨论和关注度,还让金融圈大佬任泽平和内容圈大佬樊登对它赞不绝口。

金融、历史、谍战等要素buff叠满,乍一听对观众来说有一定门槛,没想到这门槛非但没有成为阻碍,反倒成了破圈的关键。

全民追逐《追风者》

这部剧现在有多火呢?在🍑目所能及的范围内,“当追剧者、研究《追风者》”俨然成为了一种新潮流。

上线15天以来,《追风者》爱奇艺弹幕总互动量破2亿,酷云数据显示,该剧的央视实时收视率峰值突破2.5%。在云合、骨朵、猫眼、灯塔、德塔文等多个数据平台榜单,该剧连续多日登顶,多项数据表现“高开疯走”。
就在刚刚,《追风者》热度值正式突破10000大关,成为爱奇艺今年首部热度破万作品。
数据是一种结果,它客观且直白,但如果从更具体和细节的部分去看,就会发现《追风者》这部剧有个非常不一样的点是:

它受众的覆盖面非常广,广到可以跨行业、跨年龄段、跨圈层。

最关键的点是大家还都买帐,统一了不同圈层,不同喜好的观众的审美。

比如前面🍑提到的金融圈大佬任泽平看它,看的就是一个金融对时代的影响,像是照镜子。

但它不单是让金融大佬看门道,普通观众的各种口味也完全能被满足。

悬疑党八倍镜看追风者,细到可以把剧照再来来回回扒上一遍找线索;剧情党被小人物的艰难历程虐的七晕八素,任何人都无法从#追风者阿文跳楼#的热搜中笑着走出来。

甚至有观众巴不得从片尾曲里找到点剧情的蛛丝马迹,好给自己一点心理预期,生怕被虐的受不了。

而对于品质党和氛围党来说,则是被剧集的镜头语言深深折服。不得不说导演真的很厉害,仅仅是一幕背影,都能让观众感同身受信仰坍塌、人生失意的无力感。

当然这些满足观众味蕾的“大菜”,都离不开人物的塑造与演员的演技。

就拿剧中的女性角色来说,《追风者》里的女性扛得住事儿,拿得起枪,没有一点娇妻文学的影子,它尊重女性,也让观众看到了那个年代的女性力量。

每个角色在这部剧里不论大小,都能让观众记住,潜力股和老戏骨的演技都能为人称道。

提一个剧中的配角,宋美娟的扮演者张伊君。她饰演的是风尘女子,演员却做到了香艳但不艳俗,妩媚里还掺杂了知己感。

给大家看看她的眼神戏👇:

至于老戏骨,🍑最喜欢的还得是王学圻老师饰演的徐诺。王学圻老师完美诠释了一个外表严肃,内心柔软的人物形象,甚至让人想起自家亲近的长辈。

但《追风者》这部剧的惊喜远不止这些,它最让🍑惊讶的是它年龄层上的跨度。

下至小学生,上至咱爷爷奶奶都爱看。爱看到啥程度呢?

现在小学生日记里写的都是这剧,甚至会把剧里魏若来的人生志向当成自己日后的奋斗目标。

孩子看,家长也看。以前学校家长群里聊的是奥数竞赛,现在说的是《追风者》剧情。爷爷奶奶则是饭后守着电视机等开播,属于是全家上下,不分老少都爱看这剧。

如此庞大的覆盖面,带来的必然是各种意想不到的破圈效应。

光是“看”已经满足不了这届观众了,随着剧情的不断推进,甚至出现了独属于《追风者》的“追风”效应。

《追风者》为何让人追逐

《追风者》引发的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它打开了观众的求知欲。

现在关于《追风者》,剧粉们最心照不宣的默契就是“看《追风者》,补历史知识。”

不同观众研究的方式还不太一样,有的人是一边看剧,一边搜资料去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思想交锋、技术引入和实业发展。

有些观众则是从台词的典故里入手,不放过这部剧里的任何历史相关细节。

甚至有不少观众表示,自己学的历史知识,在这里完成了闭环。

“上学时没搞懂的'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这部剧里搞懂了”。

历史知识要补,金融知识更是要补。

剧中出现的四大家族是历史线索,而银行、证券、股票则算是金融线索。

为了让普通观众更好理解剧中出现的金融知识,有很多金融生在网上耐心解释,甚至提出可以陪看《追风者》,随时答疑解惑。

甚至有网友跟着魏若来学习鉴别真假银元的小诀窍,“一捏、二弹、三吹、四听”,要再拿不准就上秤,真银元的重量是26.7克。无数网友开始在家翻箱倒柜翻出自己家里的银元跟着剧里的步骤实操。

“求知派”选择把剧看深,看厚,“行动派”们则是把目光投向剧中故事发生的背景地江西。

譬如,有些观众循着“地理、历史”两开花原则,开始研究江西还出过哪些历史名人。
也有网友在发掘纵向历史的同时,还得补起了《追风者》那个时间段的横向历史,体悟到了江西独特的历史地位。

手快的,已经开始总结江西旅游攻略了。剧粉们都巴不得自己马上就能去江西走一遭。

这种“解剖式”看剧的方式,让🍑感受的是观众对真正的好内容是有感知和鉴别度的。

诚然《追风者》这剧表面上是让知识以猝不及防的方式进了脑子,但在桃看来,能引发金融圈、历史圈、文旅圈、内容圈等不同领域的破圈现象,是依靠着真正经得起推敲和考证的好内容,来撬动观众的热情和行动力。

对观众来说,看剧不再只是怡情、娱乐,更能带动一种全民性的风潮,让我们都能试图从中“学”到点什么,好内容的影响力自然也就能从剧中延伸到现实生活。

创新是创作的良药

《追风者》这部剧的好,🍑认为实在是无需多言。就像网友对它的评价那样,它吸引人的地方太多,它关于时代、关于历史、关于一个人的命运、关于理想、关于未来…

如果真的要再补充一个评价,🍑认为《追风者》得到观众认同,还在于创新。所谓创新,并非停留在空谈或是刻意标新立异,而是为观众带来更有新意的体验。

一言以蔽之,《追风者》的“新”,就在于其新的视角。这个视角分为两种,一种是叙事背景视角,一种则是故事的人物视角。

在以往的谍战类型叙事中,一部剧容易被视为“对过往沉淀的复刻”,是人与事件的堆叠。

但《追风者》却反其道而行之,将“金融+谍战”的融合视角,作为重新认识世界的孔洞。它让观众在剧中认识到,历史并非是死亡的事实,并不局限于档案、口述、影像和几句高度的概括,历史反而具有“新鲜感”,人们通过《追风者》才对历史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自发地从关注、到了解、再到研究那个时代的历史。

而滚滚浪潮之下,《追风者》也让观众感知到,历史发展的背后离不开金融的博弈,人们更加理解金融活动既是资本游戏、也是民生根本,它转动起时代发展的齿轮,也导向着历史发展的必然。

除了叙事视角新,《追风者》更捕捉到了观众对大时代宏观叙事的疲惫,选择将故事聚焦于宏观下的个体呈现,这点是当下影视创作中极其缺乏但必要的。
《追风者》结结实实的,拍出了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挣扎与生存。

拿男主魏若来来说,他的设定是来自江西的穷小子,他最开始就是想找个工作,一来挣钱养家二来孝顺家人,多的别无所求。

这也是为什么《追风者》开播后,经常能看到的梗是“魏若来演我”。

因为这样的故事和情绪,不单属于魏若来,也属于咱们这些普通人。

主角的设定接了地气,观众有了代入感,自然更能感知到人物的成长。

对很多观众来说,魏若来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真男主。

观众可以清晰感知到他的成长,也能感知到信仰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在日积月累中觉醒的。

在人民利益、国家危难和自我生存的这些现实问题夹击和推动下,他才从一个“小人物”一个“普通人”走向了“大义”的道路。

观众能感受到他的绝望和心疼,更能理解他的热血和热烈。

但只有魏若来可以让观众带入和投射吗?很显然不是,这剧中的每一个角色共同构成了一个历史群像。

魏若来高低算混出点眉目,在历史的洪流中隐约能够感知到发生了什么,可真正身处于历史中的普通人,绝大多数都是茫然的。

我们可能是剧中被卷走钱而不知原因最后含恨而死的阿文,也可能是倾家荡产后疯了的周姨。

在时代的洪流中,我们是无力的,也是无措的。

这种时代情绪的强烈共鸣,让观众对于《追风者》这部剧更能看进去和看下去。

而当我们试图从小人物的视角再去回看《追风者》的金融视角,才会发现这个创新有多绝。

以前,人们对于小人物在时代里如何被看不见的大手操控,既不知道也不咋关心,但《追风者》直观的展现了金融的力量于小人物的残忍。

尤其是在假币案、证券案相继出来之后,观众第一次在一个剧里具象感受到了,什么是“平民百姓的血泪书写了历史的一页”。

就是这样一开始以为哪哪都不挨着的金融视角、谍战要素和小人物成长的三线并行,构成了《追风者》的创新性和它独一无二的破圈效应。

同时,很多观众在剧中小人物身上所感受到的激情和激励,就是因为身份没有差异才能促成共鸣。

这才是《追风者》打动了亿万观众的关键之处。
🍑认为,爱奇艺的初心其实就如同《追风者》中的那句台词一样:

“我们每个人,都有名字”。



设计/视觉:SaiBO XiaOsI Men






#播客推荐#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