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评论》2020年第5期
目录及内容提要
国际秩序转型、全球化反思与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外部约束
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际经济政治秩序进入了漫长的大衰退和大转型时代。以中美贸易战为标志的发达国家与新兴大国的博弈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所导致的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裂痕,深刻反映了这一转型进程的艰难。国际秩序的衰退与转型缘起于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的兴衰交替,新自由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的逆转,以及多边主义进程的停滞。展望未来,国际秩序转型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西方国家日益加剧的右翼民粹主义将成为该时期的核心变量。右翼民粹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扩张、全球化迅猛发展和技术急剧变化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同时发达国家国内政策未能及时调整而导致的恶果;然而,在非理性选举政治和所谓公平贸易的鼓噪下,经济全球化不幸成了一切问题的根源和替罪羊。在此背景下,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和推动者,中国在新一轮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努力保持本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需要高度重视经济政策的外溢效应,与新兴国家及发达国家携手共同推动全球经济的包容性增长,以最终实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关键词:国际秩序转型 全球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新一轮开放美国对华加征关税排除机制对产业链的影响
加征关税排除机制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分析中较容易被忽视,但事实上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并且是重要的政策信号。本文考察了美国对华加征关税排除机制实施近两年来的执行情况,及其对中美贸易和相关产业链的影响,并引入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对美国的利益集团和战略意图进行剖析。主要结论如下:第一,获得加征关税排除之后的清单商品,对美出口情况起到了很大恢复作用,为中美关税摩擦造成的贸易冲击提供了缓冲;但由于不确定性的上升,此类商品仍受到一定负面影响,体现在被排除商品的对华依赖度有所降低。第二,美国针对不同类别商品拒绝排除的逻辑有所不同,但无论是压制中国战略性产业发展,还是实现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客观结果都降低了美国相关产品的对华依赖度。第三,传统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失灵,在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及其排除机制当中,贸易政策的推动者、受益者与政策制定者之间,存在贸易政策需求、供给不匹配的问题,表明美国压制中国的战略目标已经凌驾于追求经济效率和满足选民利益之上。关键词:关税排除机制 中美贸易摩擦 产业链风险 政治经济学 人民币国际化新的可能性:人民币跨境循环体系的升级与发展
人民币国际化经历了波浪式的前进过程和全周期的考验,当前被认为进入了“平台期”。在中国国力日益强大的背景下,可以在改善人民币循环体系硬件设施的基础上,通过提高人民币循环体系的承载力来克服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上的困难,从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可持续性。本文着重阐释了提升人民币循环体系承载力的具体路径:利用资金池和区域资金管理中心拓展在跨境贸易和投资领域使用人民币的双向场景,解决人民币跨境使用中的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问题;提高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吸引境外投资者增加人民币资产配置,同时完善市场风险管理机制;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带动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输出,构建区域性人民币次循环体系。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的角度,提出了关于人民币循环体系升级和发展的建议。关键词:人民币循环体系 应用场景 承载力 人民币国际化 非洲农业:全球化语境下的困境与前景
非洲农业问题是不同阶段全球化影响下的政治经济现象,是不同阶段外部强烈干预导致非洲传统农业文明中断的结果。农业既是以植物和动物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生产部门,又与经济社会紧密相连。发达的农业往往都是农事系统知识和技术在长期的演化中不断积累和升华的结果,并与经济社会融为一个体系。外部作物不断进入非洲意味着非洲以往积累的农事系统知识和技术的中断,也意味着与之对应的社会经济系统的紊乱。非洲是被纳入全球农业资本主义体系最早的地区之一。传统的商业资本主义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对非洲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入后殖民主义时代以后,非洲农业再次陷入了现代发展教义的逻辑中。非洲国家独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农业成为了工业化的牺牲品,其自主发展的空间被大大压缩。在外部的强力干预下,非洲农业发展不断与其农业起源和与之相适应的食物和营养传统脱钩,特别是非洲的食物安全与粮食生产能力相联系弱化了非洲的农业基础。21世纪以来,在其他发展中国家成功经验的影响下,非洲大陆开始重新布局农业发展,以摆脱非洲农业悲观主义的阴影,走上农业自主发展的道路。关键词:非洲农业 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 贫困 经济社会转型 多边贸易体制改革:背景、性质及中国方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的多边贸易体制在较长时间内推动了全球贸易发展。但随着国际权力格局变迁,尤其是中国等广大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多边贸易体系不再由发达国家完全主导,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博弈的重要平台,矛盾逐步凸显。本轮多边贸易体制改革的主要矛盾是发达国家成员与发展中国家成员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中美规则竞争与博弈。在中美全面战略竞争的背景下,中美规则竞争在双边、区域、多边各层次渐次展开并相互影响。本文认为,中国应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从国内问题、外溢效应、权力分配、价值理念四个方面制定应对方略,以更大的勇气、更大的责任、更务实灵活的策略参与多边贸易体制改革。现代货币理论的缺陷 —— 基于财政视角
本文总结了现代货币理论的主要观点与政策主张,基于财政视角分析了现代货币理论的缺陷,指出现代货币理论税收驱动货币的模式与现实不符,错误地运用宏观会计原理,功能性财政势必引发严重通货膨胀,并总结了相关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关键词:现代货币理论 税收驱动货币 财政赤字货币化 央行与财政关系 从强化监管到放松管制的十年轮回 —— 美国金融监管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
美国金融监管政策经历了从强化监管到放松管制的十年轮回。奥巴马政府强化金融监管体系建设并出台沃尔克规则,特朗普政府则大力放松金融监管以提升国际竞争力。特朗普政府提高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资产认定门槛,放松大型银行监管标准,明显放松中小银行监管要求,着力放松沃尔克规则,并适度降低资本市场监管要求。监管放松有利于美国金融提高国际竞争力,但可能导致国际监管合作重构,诱发负面外溢效应和全球监管套利,引发新的重大金融风险。与美国不同,中国金融监管近期逐步强化监管,这与中美金融发展阶段、金融结构和监管体制的差异紧密相关。中国需着力把控美国金融监管放松的外溢冲击,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有效防范内外风险共振,消除监管灰色地带和监管空白,同时,借鉴美国实行差异化监管,大力提升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水平和消费者保护水平。主权债券泡沫、美元依赖性与数字金融对全球金融治理的挑战
近年来,大国博弈因素对全球金融治理的影响不断扩大。应对全球性风险既是推动全球金融治理体系演进的动力,也是全球金融治理始终应当关注的核心问题。当前在市场、制度与技术三个维度,全球金融体系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主权债券价格的泡沫化使全球金融市场面临由泡沫破灭可能诱发的资产减记和流动性紧缩风险;国际金融体系对美元的过度依赖及其产生的风险,在深层次上反映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安排问题;由数字金融崛起带来的众多风险与挑战,则是新一轮产业革命方兴未艾背景下,技术性因素作用于传统金融体系的必然结果。这三个不同维度的挑战是当前全球金融治理面临的诸多困境的缩影。主要大国之间的信任与合作是完善全球金融治理的重要支柱,中美两国应当发挥建设性作用并展现出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在维护美国国债市场稳定、推进中国金融开放以及完善全球数字金融治理等领域发挥引领作用,确保全球金融治理的改善不再重返“危机驱动”的老路。关键词:主权债券泡沫 美元依赖性 数字金融 全球金融治理 离岸中资美元债:特征事实、发展动力与潜在风险
近年来中资美元债市场的发行规模和企业数量迅速扩张,这一方面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企业的潜在财务风险。本文研究发现,不同类型企业债务增长的驱动因素差异较大。一般企业发债主要受市场因素驱动,汇率走势和中美利率差异是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房地产企业发债的主要目的是规避境内监管,即企业在境内融资受限的情况下主动寻求境外融资来源。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债行为则紧跟监管步调,境内外发债趋势在大部分时间内保持一致。从风险层面来看,汇率风险是所有美元债发行主体共同面临的风险,政策转向和集中违约风险则主要集中于房地产部门。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政治风险 ——以缅甸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为例
随着中国企业海外经营活动的不断深入以及大国在印太地区战略部署的增加,中国企业海外经营面临的政治风险在上升。本文聚焦东南亚和南太平洋地区,选取缅甸和巴布亚新几内亚两国进行案例分析,提出包括东道国国内政治风险、中国企业与东道国互动产生的政治风险、域外国家干涉带来的政治风险的分类框架。通过对缅甸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国内政治现状、当地民众与企业对中国企业的认知和互动情况以及域外国家的干预行动进行分析,探究中国企业在海外经营面临的政治风险,并提出有效规避政治风险的建议。关键词:政治风险 巴布亚新几内亚 缅甸 中企海外经营
《国际经济评论》2020年第4期(第148期)
《国际经济评论》2020年第3期(总第147期)
《国际经济评论》2020年第2期 (总第146期)
《国际经济评论》2020年第1期 (总第145期)
《国际经济评论》征稿启事
《国际经济评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