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曾经成绩很好的人都去哪了

2016-11-21 艾霖 志造美

志造美

执于美好向往

“始于志,从于智,止于质”的思行逻辑

“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分享平台

“美、艺、智、学”为主题的格调生态圈



麦子导读:


我们总是羡慕那些“别人家的孩子”,他们是大人眼中的乖孩子,他们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他们是同学眼中的大学霸,可他们在步入社会中果真还能如学生时代时那么风光无限吗?


文 | 艾霖     来源:梦径(ID:mengjingDK)


1

A同学,是从小的佼佼者。他比别的孩子聪明得多:学得快,老师的公式总能举一反三。懂得多,别人还没有见过的定理他都懂。反应快,同学才开始做第三个选择题,他已经开始做填空题了。


他初中、高中、大学一路名校。


考入大学后,终于冲破束缚的他,却开始吊儿郎当。每天出入网吧,逃课,作弊。坑蒙拐骗地毕业,却再也没有混出点什么。


如今,他几乎每年都要换一个工作。


他觉得做银行太枯燥,生活没意思;他跟企业老总拍桌子,说不认同他们的企业文化;他听不了老板的批评,心情一糟就跳槽;他选择创业自己单干,跟合伙人谈不拢半年就一拍两散。当年被宠上天的天之骄子,如今浑身的负能量。


究其根源,是骄傲的他发现高手如林的大学里,他不再呼风唤雨。一直都站在金字塔顶尖的他,不知道如何面对这样的自己。


于是,从高处跌落,便再无勇气爬起。



2

B同学,普通本科。不是985,不是211。


高考的失利,曾经让她痛心疾首。有那么一段时间,她觉得自己的人生一片模糊。


那个夏天,雨淅沥沥地一直下,好像永远不会停了。


她藏着掖着,生怕有人问起她的高考成绩。那是一道永远的伤疤,结了痂好像就会好,但那是一辈子无法摆脱的印记。


我在那三个月里都没有见到她,听说她躲在自己家里一直不肯出来。


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再次见到她的时候,她竟然变得无比朝气蓬勃。


她跟我说,她决定努力四年之后,去A国读研究生。


她那个时候的神态,让我看到一种力量。


我问她如何调整回心态,她却发给了我看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描述了一个从小优秀,又进入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年轻人。


大概是这样写的:


到了波士顿后,他告诉自己:“我来美国可是来读书不是来玩的,好好拼功课吧!”这个台湾学子,从小念理工科,爱运动,爱念书,但对于美国的流行文化、同学间多姿多彩的社交生活手足无措。于是他一心向学。果然,他每一个科目都拿下漂亮的A。


有一门陌生却又必修的重要课程,他上了几个月后,内心有数,成绩大概不会太理想,虽然及格绝对没问题,但A恐怕拿不到了。他干脆壮士断腕,期末考前,毅然退选这门课。第二年,他再度挑战这门必修课,一路稳扎稳打,加倍用心。但期末成绩出炉后,他竟拿了一个B。之前的退选,无异于一场时间与金钱的徒劳无功。


沮丧的他,有点难为情地去见了美国教授。然而,指导教授却十分开心地恭喜他没拿到A,并说:“我真是太替你开心了! 从今日起,再也不必为拿A、拿高分而念书,你总算可以放胆,去做更重要、更有价值的事情了。”


什么才是更重要更有价值的事? 教授笑着回答:“去犯错与创新吧。借着课本教给你的基础,然后去有计划地犯错、尝试创新。这才是有价值的。”


  • 她顿悟。成绩到底可以定义我们什么呢?定义我们去做哪些工作?成为怎么样的人?


  • 其实都不是。


  • 可以定义我们的,只有自己。


所以,在绝大数大一新生还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她已经列了长长的一个单子。里面详细记录着大学四年每一学期需要做的事情和目标。


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里的时候,她在清晨的湖边背单词;当很多姑娘沉迷于韩剧的时候,她在图书馆准备托福;当同班的人想法设法逃课的时候,她在第一排认真听课刷GPA;当朋友在圣诞节喝得酩酊大醉的时候,她在做社团策划文案;当暑假大家在家里吹空调啃西瓜的时候,她在公司里实习攒经验。


四年之后,在同学们诧异的眼神中,她终于被A国很好的大学录取。再两年后,她也终于在就业市场重重困难的A国,找到了待遇很好的工作。她还想读一个MBA,让自己在事业上有更好的发展。她利用假期,周游世界,朋友圈里全是她游历世界的照片。她学射击,学潜水,学攀岩,学插花,她的业余生活有滋有味。


她终于活成了当初自己羡慕的模样。



承 接 上 文 继 续 阅 读


3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Carol S. Dweck在《Mindset: The New Psychlogy Of Success》(心态致胜)里说:


人们采取怎么样的心态,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他把人的心态分为了两种:


定性型心态和成长型心态。


抱有第一种心态的人,相信天赋决定一切。凡是遇到困难和错误,都会归咎于自己“笨”。


抱有第二种心态的人,相信天赋只是起点。他们相信人的才能需要后天的培养,会把困难视为挑战,并从中学习成长。


作者同时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说:


想象有一天,你在一门很重要的课上得了一个C,于是你特别失望。你走出教室,发现自己的车贴了一张罚单。你越想越觉得自己倒霉,于是你给好朋友打了一个电话寻求安慰。可是朋友听了却淡淡地回应了几句,再无其他。


定性型的人觉得,“我是一个loser”,“我是个白痴”,“努力根本没有用”,“我的人生好失败”。


其实,那些东西只是一个成绩,一张罚单和一通电话。


反之,成长型的人会开始思考,“这回得了C,应该想想哪些是我薄弱的环节”,“先把罚单付了吧,下次这里可不能停了”,“我得再去问问那个家伙是不是今天心情不好”。


看见了吗?


好像从来没有人跟我们说过,没有考上好的学校的话,我们应该怎么办。从小,学校就教我们怎么去“赢”,然而我们从来都不知道怎么去“输”。以至于我们根本不懂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面对那些挫折。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在学校里顶呱呱的学生,出了校园却慢慢落后于人。


4

有人要问,该怎么做?


其实很简单,就是去做。


尽量多地去尝试不同的东西。去认清失败,去面对失败,去拥抱失败。有很多人生问题,靠想是想不明白的。应该丢给自己去实践,去寻找答案,去做好准备。走出学校不再有标准答案,人生也充满阴晴圆缺。


现在回过头来,我很感激自己前二十几年碰到过的所有挫折。我曾经哭泣,曾经吼叫,曾经叹息不平。可是,是它们铸成了现在的我,让我更有勇气去面对更多的变数,更多的不确定。


时间是一把刷子,我们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有时候天要黑到一定程度,星光才会熠熠生辉。那些可以忍辱负重前行的人,必定不会辜负当初的自己。


作者介绍:艾霖,美国商学院毕业,穿梭于波士顿与洛杉矶,在上市公司做运营管理。爱骚动,爱做梦,爱旅行,爱生活。想在30岁前美美地看遍世界。

公众号:梦径(ID:mengjingDK),微博号:梦径。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加入志造美读者交流群

↓↓↓

点击下方,阅读近期文章

决策智慧,相信集体还是个人?

与其死磕解决方案,不如先学学如何界定问题

你点的不是菜,而是情商!

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当少林功夫遇上管理

越是不确定,越要沉住气

为什么“傻子”改变了世界,而我们仍碌碌无为?

为什么越学反而越蠢?——碎片化学习是个骗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