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旧事 || 这些民国名流,都是吃货

2016-09-23 二毛 志造美

作者:二毛

文章来源:壹学者(ID:my1xuezhe)

志造美

执于美好向往

“始于志,从于智,止于质”的美学造物逻辑

“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美学分享平台

“美、艺、礼、学”为主题的品质格调生态圈


我们对民国并不陌生,谈到世况、文化,扳着手指也能说出个一二三。其实,民国也是个美食绚烂的时代:八大菜系最终定型、区域之间的美食交流更加频繁、菜品普遍大众化。说起民国美食,则大多与那些鼎鼎大名的民国名流有关。他们好吃、能吃、爱琢磨吃,无论是政坛要人还是文人墨客,都为这舌上味道下足了功夫。


袁世凯

民国吃家第一人



吃货指数:★★★★★


民国吃家的第一人还要算袁世凯,喜好清宫菜,但更钟爱家乡河南的美食;他娶了九房姨太太,其中多位都擅做菜,包括苏菜、天津菜、高丽菜等等,也是有口福。


袁世凯胃口好,很会吃,餐具都是大一号。早餐除了要吃鸡丝面,他还要吃一大盘白馒头,一大盘鸡蛋,咖啡或茶一杯,饼干数片。午餐和晚餐除了正餐外,外加4个鸡蛋。近60岁时他还能吃下整只鸡。




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时,当地官员投其所好,发明了一种海参的新吃法:用涿州贡米酿入海参腹内,加上葱、姜、胡椒、醋、蛋皮,煨制而成。这种做法柔润清香,蛋皮柔脆,酸辣开胃。袁世凯非常喜欢,命名为“直隶海参”,成为河北名菜。


和慈禧一样,袁世凯也爱吃清蒸鸭子,尤其是鸭皮,且吃相不改武人特色:大口嚼着,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这道菜的鸭子得专门饲养,喂的是鹿茸拌高粱。


更绝的是袁世凯爱吃人参、鹿茸之类的滋补品,但不像常人那样用水煎服,而是大把大把放嘴里嚼,每天还要喝两个奶妈挤出来的人奶,有时候吃得直流鼻血。(事实证明,这样乱吃乱补,对身体不好哟~)


鲁迅

爱吃零食爱吃辣,每顿饭必喝酒



吃货指数:★★★★★


都说鲁迅笔下功夫厉害,在“吃”上也不落空,在北京生活期间,到处寻摸好馆子吃好吃的。著名的“八大楼”和“八大居”,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他的足迹。


鲁迅每顿饭必喝酒,酒量不大,但经常喝得酩酊大醉。因此,鲁迅很喜欢当时北京广和居的一道叫“三不粘”的菜,这道菜似糕非糕,似羹非羹,用汤匙舀食时,要一不粘匙,二不粘盘,三不粘牙,清爽利口,故名“三不粘”,而且还有解酒的功用。


他和郁达夫喝酒的次数最多,下酒菜是炒腰花、辣鱼粉皮、砂锅豆腐。曾有人在报上画一漫画讥讽:一大坛绍兴酒,旁边缩着一个很小的鲁迅。



鲁迅爱吃辣,最早是为了解困,后来就上瘾了。《狂人日记》发表后,鲁迅专程请胡适到北京绍兴会馆吃饭,第一道菜就是放了辣椒的梅干菜扣肉。这两个文学大腕都爱吃酱爆鸡丁,讲究的做法是要用猪油爆炒,要用黄酱而不是用甜面酱。


虽然我们印象中的鲁迅总是严肃的,但是你能想象鲁迅其实超爱吃零食和点心嘛。在教育部供职时,每到发薪的日子,鲁迅会顺路到一家法国面包房买两款奶油蛋糕,1银元20个,算非常昂贵的食物了,主要用来孝敬母亲,他自己也吃几个。他最喜欢的糕点是蜜糖浆黏的满族点心萨其马。(鲁迅觉得吃甜点可以缓解工作中的紧张疲劳,嗯,很多女孩子也是这么想的~)


郁达夫

嗜酒爱吃,酷爱福建小吃大餐



吃货指数:★★★


作为文才风流,小说、散文、诗歌样样精妙的作家郁达夫,同样也是一位美食家。“郁达夫生就一副好胃口“,他的夫人王映霞曾回忆郁达夫“一餐可以吃一斤重的甲鱼或一只童子鸡。”


郁达夫生在浙江富阳,富春江里的河鲜,稻田里的时蔬,给了郁达夫敏感的味觉和美食基因。富阳山水奠定了郁达夫嗜酒爱吃的习惯,福建的小吃和大餐把他送上了美食天堂。


郁达夫尤爱海鲜,最爱蚌肉,称蚌肉是‘神品’,并推断这就是《闽小纪》里所说的西施舌。面对美食,吃货郁达夫自然不客气,大吃特吃,他自己也曾写道:“我这一回赶上福州,正及蚌肉上市的时候,所以红烧白煮,吃尽了几百个蚌,总算也是此生的豪举,特笔记此,聊志口福。”



上面说道鲁迅和郁达夫喝酒最多,在这里咱们也不得不提他和鲁迅的交往,真是美食与美酒的碰撞,两兄弟你来我往,喝酒吃菜、在酒桌上喝醉呕吐了多少回恐怕很难说清。


1932年4月5日在聚丰园,郁达夫请鲁迅夫妇、柳亚子夫妇边喝边聊。鲁迅晚年得子,对许广平很爱。生完孩子的两年中,鲁迅花了很大心血照顾他们母子。郁达夫饭桌上就打趣说,你这些年辛苦了吧。鲁迅有些腼腆,当场回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才是鲁迅这口金句的真实出处,没了一幅“革命”的派头,却多了浓浓的人情味儿。


张大千

讲究食材要鲜活,从不吃过夜蔬菜



吃货指数:★★★★


张大千是四川人,四川的饮食文化对他的影响尤为深远。他口味重,偏爱麻辣和醇香。他对食疗的要求极其苛刻,讲究食材要鲜活,从不吃过夜蔬菜。


在敦煌作画的两年七个月里,即使受到了当地食材匮乏的影响,张大千也能在当地寻找食材自创美味。他在敦煌时曾留下一份食单,写着这样几道菜:白煮大块羊肉、蜜汁火腿、榆钱炒蛋、嫩苜蓿炒鸡片、鲜蘑菇炖羊杂、鲍鱼炖鸡、沙丁鱼、鸡丝枣泥山药。


难以想象,在敦煌这么贫瘠的地方他能创下这些美食,其中的一些食材是他带过去的罐头,另外一些新鲜的食材如蘑菇、苜蓿和榆钱、山药、鸡、羊则取自当地。能在沙漠里找出鲜蘑菇,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张大千还绘制了一张野蘑菇生长地点的秘密地图,送给了后来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的常书鸿。



张大千很喜欢自己做菜,在台湾、巴西、美国居住时都自己琢磨做美食。他不仅懂吃,还会做菜,当代艺术家中没一个比得上。他常以画论吃,以吃论画,教导弟子时说:一个人如果连美食都不懂得欣赏,又哪能学好艺术?


晚年定居台北,张大千和京剧名伶郭小庄结为忘年交。他亲自动手,请对方吃牛肉面。张大千的牛肉面分两种,一是红烧,一是清炖,面条有宽有细,可供选择。他在汤里加了花雕酒,做红烧牛肉面时炒豆瓣酱很关键,用小火炖4个小时;清炖牛肉面则自始至终用中火,还要不断地撇油和浮沫,让汤清澈见底。郭小庄平时为保持身材吃得很少,却也禁不住诱惑,一口气吃下三大碗。


张学良

一生漂泊,口味常变



吃货指数:★★★★


张学良出身豪门,对美食有着久远的记忆。


因为母亲奶水少,张学良是喝米汤长大的。别的孩子在东院大厨房用餐,只有张学良跟着父亲吃小灶。有一次,银行经理卞福孙请客,张学良对他家的红烧肉赞不绝口,写信要求借用卞家的厨师。这一借就没还,张学良给这名擅做红烧肉的厨师开的月薪是每月30大洋。


张学良一生漂泊,口味也常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他出生、生长在辽宁,开始时喜欢辽菜。后来结识张大千、张群等一批川人,受他们影响,一度垂青川菜。抗战前后,他在贵州被幽禁9年,所以对贵州风味也一直念念不忘。在被囚禁的漫长时期,美食成了他挥之不去的乐趣。



在被囚禁后,张学良的厨子仍然跟着他,一直干到退休。到了湘西,他养成了豆豉下饭的习惯,这道菜类似现在的老干妈。在贵州,有客人来访时,张学良就拿出在美国买的渔竿,到河里钓上四五条鱼,让赵四小姐烹饪。很快,一盆热气腾腾的豆腐炖鱼端上桌,众人尝后无不叫绝。


1955年中秋,赵四小姐住院,仍在幽禁中的张学良写信:“(中午)菜很好,烩海参、白斩鸡、炒牛肉丝、炒鱼片、炒白菜、鸡汤。我把剩下的杂烩吃了两次,我爱吃极了。十五的夜里有云,月色不好,小猫也未在家,大概找它的女朋友去了。”


蒋介石

饮食注重养生 爱喝白开水



吃货指数:★★★


蒋介石每天起床后,他先喝一杯30℃的温开水,再喝一杯60℃的白开水。水是当天早上烧的。外出也带两个保温杯,一杯温水,一杯热开水。他不是渴了再喝,而是每隔20分钟就喝一次。喝完,由侍卫再换一杯。喝白开水来自蒋的恩师张静江以及宋美龄的影响。


蒋介石的早餐有固定的搭配,被士林官邸的人称为“早餐三味”:一片木瓜、一个炒蛋和一份酱瓜。


木瓜并不是蒋介石开始就喜欢的食物,开始甚至有些反感其味道。但因为吃木瓜对胃病很有好处,在医生和宋美龄的建议和监督下,坚持吃了半个多月,感觉困扰其多年的胃病轻了不少,从此开始推崇木瓜这种食物。最后直接变成了早餐的开餐水果。“早餐三味”的最后一道是“酱瓜”,这是蒋介石幼年形成的饮食爱好。蒋介石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每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就靠咸菜等应对。


蒋介石小时候贪吃冰块,弄坏牙齿,后来胃也不好。他吃得最多的是芋头白菜和芋头芹菜,后半生则很少吃肉。



蒋介石吃饭,常备的菜是一碗鸡汤,一份盐笋,还有酱瓜,黄埔蛋。黄埔蛋就是炒鸡蛋,因为在黄埔军校,只有校长可以每天吃一个炒鸡蛋。宋美龄是讲究西餐的,吃饭时,往往是蒋介石这边咸菜鸡汤,而宋美龄则是蔬菜沙拉,中西分明。两人有时候互相调侃。蒋介石说宋:“你真是前世羊胎,怎么这么爱吃草呢。”宋美龄则回敬蒋:“你把咸笋,沾上黑乎乎的芝麻酱,又有什么好吃呢?”


总的来说从饮食上看,蒋介石是个比较刻板无趣的人。但从养生的角度上,他还是非常成功的。


胡适

走遍天下最爱徽州味道



吃货指数:★★★


严格来讲,胡适并不算一个真正的吃家。但胡适在吃的方面见多识广,他身边的很多友人和同事比如闻一多、梁实秋、鲁迅也都是大吃家。所以要说到民国吃家,胡适是绕不过去的。


胡适常去的有春华楼、广和居、北京饭店、东兴楼、明湖春等20多家饭店。去的最多的是北京八大楼之首东兴楼,胡适特别喜爱那里的酱爆鸡丁。



胡适是安徽绩溪人,胡家待客拿手菜是徽州一品锅。胡适好酒,酒量虽不大,但年轻时曾饮酒误事,后又患有心脏病,所有后来饮酒很节制。


一次胡适去青岛,闻一多等教授设宴款待。席间,三十坛花雕酒转眼喝完。胡适眼看酒力不支,于是从怀中掏出一枚戒指请大家传看,只见戒指上刻着两个字:戒酉。原来这两个字是夫人江冬秀为劝丈夫戒酒亲自刻上去的。只是由于江冬秀文化水平低,将“戒酒”误刻成“戒酉”。大家看了,便不再为难胡适。


梅兰芳

口味南北兼通,以淮扬菜为主



吃货指数:★★★★


京剧大师梅兰芳口味南北兼通,以淮扬菜为主,也钟情很多其他菜式。


梅兰芳的口味南北兼通,既爱北京的传统小吃,也爱吃川菜里的宫保鸡丁。但受家庭影响,加上唱戏保护嗓子的需要,梅兰芳的饮食基本上还是以淮扬菜为主,如鸡汤煮粥、蜜汁火腿、“霸王别姬”等都是他爱吃的菜式。



梅兰芳每天必喝的是鸳鸯鸡粥,为了保护肺和嗓子,且因喜欢清淡,梅兰芳养成了“三不吃”的饮食习惯:不喝酒,不吃动物内脏,不吃红烧肉之类的油腻东西。


张爱玲

用菜形容女人



吃货指数:★★★


张爱玲在小说《心经》中有段描写:“许太太对老妈子说,开饭吧,就我和小姐两个人,桌子上的荷叶粉蒸肉用不着给老父留着了,我们先吃。”


张爱玲爱吃粉蒸肉已经到了哲学层面,她曾说,上海女人像粉蒸肉,广东女人像糖醋排骨。



张爱玲曾在他的《半生缘》里面提到过“腌笃鲜”,这是她比较喜欢也十分擅长的一道菜。比“腌笃鲜”更擅长的是上海鱼肴“红烧划水”,这是她招待贵客时才做的一道菜,而她常做给自己吃的是一道在上海家喻户晓的“糯米圆子”。 张爱玲曾在书中表示不爱吃带有腥气的东西,但却偏爱“蟹粉豆腐”那种贴心贴肺的感觉。


张爱玲爱吃的菜多是母亲、姑姑亲手做的。只有在和胡兰成热恋时,喜欢拉着他吃街头小吃,一副小女人情态。她在《谈吃与画饼充饥》里提到的一个小吃叫“大饼油条”,说“大饼油条同吃,由于甜咸与质地厚韧脆薄的对照,与光吃烧饼味道大不相同”。


文章内容节选编辑自二毛《民国吃家:一个时代的吃相》

本文已获得转载授权,如需转载本文,请联系原公众号“壹学者”。





志造美

执于美好向往

“始于志,从于智,止于质”的美学造物逻辑

“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美学分享平台

“美、艺、礼、学”为主题的品质格调生态圈

点击下方,阅读近期文章

思享 || 吴飞:自杀作为中国问题

文创 || 古人的首饰盒、印泥盒、饭盒

影音 || 古天乐,这个“黑”,你无法抗拒

演讲 || 朱敬一,好奇心是一辈子的春药

话题 || 如何看待和回应别人的误解

思享 || 口述史是什么,其价值又是什么

文创 || 有个会拍照的麻麻很幸福

影音 || 最狠的相遇,是久别重逢

旧事 || 三毛与王洛宾的旷世爱恋

原创 || 人生为了回家,终究离开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