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凡是答案复杂的,必是问题错误的

2016-11-08 邓熔 志造美

志造美

执于美好向往

“始于志,从于智,止于质”的美学思行逻辑

“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美学分享平台

“美、艺、智、学”为主题的品质格调生态圈

摘选:火龙谈  ID:HuoLongBlog


邓熔(云掌柜创始人兼CEO)


朋友组织了一场行业聚会,盛情邀请我去做个分享,讲讲创业之路的成功经验。


朋友说,你们都估值近1亿美金了,得好好分享些成功经验。其实,估值这个东西算不了什么,只是说明有人认可你的这个价而已,这些人的判断有可能对,也有可能错,对错需要时间来检验。


这有点像薛定谔的猫一样,在盒子打开之前,猫是生和死的叠加态,既是活的也是死的,在盒子打开之时,才知道了猫的确定态。


在知道确定态之前,1亿美金只是纸面公文而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现金”,要是真有1亿美金堆在我面前,嗯,我也能挺直腰杆分享下“成功”经验。


虽然远谈不上成功,但是失败的教训确实积攒了一箩筐值得说说,借这个机会归纳整理一下,于是就有了下面的八大坑。


坑一:天道酬勤?

比勤奋更重要的是选择

把握方向的能力取决于商业判断力


在做“云掌柜”之前,我们还做过一个订酒店的App。在这两个产品上我们同样地勤奋,但是结果截然不同。


订酒店App,一年半的时间,我们把它从估值300万美金做到30万美金别人都不愿意接。而云掌柜,我们用两年的时间把它从零做到了近1亿美金。


由此看来,勤奋虽然是必要条件,但绝对不是充分条件,否则商业上的成功太简单了。


比勤奋更重要的是选择。就像谢家华在《三双鞋》里说的,赌场里有那么多张桌子,选择坐到哪张桌子至关重要。一旦选择错了,即使勤奋到死也没有然后。


创业团队大多数都很勤奋,经常通宵达旦地加班。但只顾着低头赶路而不抬头看路的话,很有可能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到最后没有回头的时间。雷军说得很好:“别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一味勤奋地赶路是不行的,还要多看路,多思考方向。


把握方向的能力取决于商业判断力。我有几个朋友,绝佳的商业判断力仿佛与生俱来,不用看什么书也不用做太多的逻辑推演就能有很准确的判断。我在这方面和大多数创业者一样,资质平平,还好商业并不只是艺术,它也是科学,能通过读书学习来提高。比如这本《巴菲特的护城河》,就对我很有帮助,推荐给大家。


坑二:追求完美?

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不是“能不能做”,而是“该不该做


受乔布斯影响,现在不管大公司还是小公司,都很追求产品设计上的完美。尤其是产品或设计出身的人,更加理直气壮地逐个像素抠细节。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面向海外市场的产品,1.0版本花了两个月时间才做完,那是我们这几年花时间最长的一个1.0版本。产品本身并不复杂,但我们在设计细节上耗费了特别多的时间。不断推敲背景用什么样的皮纹,皮纹的密度、亮度、旧度,反复琢磨Logo的设计,绞尽脑汁思考取什么样的域名。大家加班加点两个月,可产品上线后不到两周,我们就知道没戏了。其实,我们本该更早知道这个结果的。


做云掌柜的时候,我们用了完全不同的做法,商量了不到一周,就拿着纸面草图跑到市场一线去和用户交流。一周后,回北京飞速地搞了一套能在手机上演示的原型图,马上又跑到市场上做第二次调研。这次调研之后,才让一名程序猿用一周的时间做了个界面粗糙的假程序,然后又跑到市场上做第三次调研。三次调研之后,产品受不受欢迎,我们已经很清楚了,关键功能有哪些,我们也成竹于胸。然后在北京突击开发,不到一个月,产品就发布了。


后来看到《精益创业实战》这本书,以及一系列传播“精益创业理念”的书籍,特别认同。这本书真是创业必读,读懂这本书,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是能不能把产品做出来,而是该不该把产品做出来。”所以,在项目初期要时刻提醒自己,首要任务是尽快去市场上验证产品的价值,而不是一味追求完美迟迟不推向市场。


顺便给大家推荐舒为的分享《一个失败社交产品的反思》,我读过好几遍,很痛的领悟,非常有借鉴意义。


坑三:不畏艰难?

凡是答案复杂的

必是问题错误的。


前段时间,李想有一篇分享叫《做正确的事,不做容易的事》,里面干货很多。其本意是建议大家不要总挑容易的事情做,而是要看事情正确与否。我的看法和他并不矛盾,只是从另一个角度说一说。


不畏艰难是种很好的品质,但是在实战中需要正确的判断做支撑。明明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非要梗着脖子往前冲,这种悲壮的理想主义,既不明智也不科学。创业者通常都很勇敢乐观,所以常常低估一件事情的难度,一鼓作气地冲进去,陷身难题之中,难以自拔。


我们曾经为了一个功能,几个工程师居然困进去三个月,难以脱身。在每周一迭代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这是难以想象的。最后不得不壮士断腕勉强退出。创业团队都是小团队,没有多少冗余资源可以浪费,如果连续遇到两三个这样的功能,就可能全军覆没了。


在我的经历中,有很多正确的事其实做起来很轻松,而一些不正确的事,做起来反倒很艰难。后来看到雷军“顺势而为”的理念,以及张小龙说的:“如果答案复杂,一定是问题错了。”若有所悟。


此后,即便对于正确的事情,我们也先挑简单的做,凡是复杂的或疑似复杂的,即使正确,也尽量先放一放,等有足够能力或条件更成熟时再做。


坑四:伪用户的诱惑

我们需要信息充分条件下

仍然会选择我们的客户


什么是伪用户?总有一些用户,对你的产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然而深入交流、仔细验证后却发现,其实他们根本不是你的菜。


我们去年推出了“微客栈”功能,利用云掌柜上的数据,给客栈自动生成H5页面,可以很方便地通过微信转发、分享,就像客栈领域的“微店”。“微客栈”推出后很受欢迎,在推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那些原本在用“微店”的客栈,一旦了解了“微客栈”,就立即会转而拥抱我们。


同时,还有一些服装店、咖啡馆、小餐馆也希望使用“微客栈”。各地小伙伴纷纷问,我们应该去拓展这些用户吗?后来,我们让小伙伴去给这些商户介绍“微店”,很客观地讲解“微店”和“微客栈”的区别,目的就是想弄清楚,当服装店了解“微店”之后,是否还会选择“微客栈”,结果是“然而并不会”。


服装店、小餐馆就是我说的伪用户,即便短期内拿下了,当他们掌握了充分的信息后,就会弃我们而去。相比“伪用户”,我们更应该追寻的是“真用户”,就是那些在信息完全对称的情况下,依然会选择我们的用户。


如果我们需要的是油菜花,那沿途路边的野花就不要乱采,采来采去,采了满筐色彩斑斓却不合用的花,待到抵达油菜花田时,可能已经错过花期了。


坑五:高富帅用户的青睐

个性化定制需求往往

是影响规模化增长的大坑


各行各业都有高富帅用户,一旦拿下这样的用户,不但有助于自身品牌的提升,而且对于拓展其他的普通用户也有立竿见影的帮助。所以当高富帅用户找上门的时候,我们的小心脏必然难以抑制住地砰砰直跳,紧闭双唇才能让口水不至于掉出来。


然而高富帅的青睐并不见得带来好事。这些用户有两大特点:一是不差钱,二是有个性化需求。所以TA常说的是:“我给你钱,你帮我定制一下。”


给钱当然是好事,但定制却往往不是好事,特别影响规模化,影响用户量的快速增长。


如果这么盘算“大概两个工程师一个月就搞定,成本也就四万,对方愿意给十万定制费,赚了!”那就错了。


首先,这只看到了显性成本四万,没看到恰恰是最关键的隐性成本,也就是机会成本。如果一个20人的工程师团队,一半人扑在定制上,即便增加了50万的收入,但主流产品迭代速度慢了一倍,这个损失可能大得难以估量。


其次,定制就意味着增加了产品分支,给未来的产品迭代、测试、维护都带来了很多的工作,也包括对推广人员的培训。


所以,我们对于高富帅用户的青睐总是不得不保持着冷静克制的态度,始终秉持“不主动,不拒绝”的原则。我们当然欢迎TA们,但很抱歉,我们确实无法提供定制服务。过去的两年,这个原则虽然让我们痛失了一些用户,但却帮我们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坑六:小钱不忍乱大谋

某些功能的免费,或者某个时期内的免费

恰恰是为了更长远的、更大的盈利


收费还是免费,这一直都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我们在增加一些功能的时候,也会琢磨是不是该收费。


曾经在一个很小的功能上,做过一些尝试,在某某范围内免费,到某某范围时收费。其实这个费用很少,之所以收费,很大程度是缘自成本导向型的心态。


这件事最后被证明弊大于利。第一,和用户沟通起来复杂,增加了产品推广的工作量;第二,同行后来在这一点上免费,我们也不得不免费;第三,免费后很久,都还有用户一直认为我们这个功能是收费的。


公司当然要盈利,所以必须有盈利模式。不管是2B还是2C,反正肯定不能是2VC,那不是正道。但是盈利模式和免费并不冲突,大家可以去翻看一下克里斯安德森的著作——《免费》。有时,某些功能的免费,或者某个时期内的免费,恰恰是为了更长远的、更大的盈利。


在具体的免费还是收费的决策上,我觉得至少有这几个考量依据:


首先,这个功能或服务对于用户是刚需呢,还是可有可无?是雪中送炭呢,还是锦上添花呢?


其次,你的同行会怎么出牌?如果你收费,你的同行会不会免费?


最后,收费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增长速度。假设收费能够收到100万,但是免费能够让用户多增加1万,那么是不是免费带来的价值更大呢?


相比短期收入,我个人更加关注用户的增长速度,你如果能在快车道疾驰,千万不要停下来捡地上的硬币把速度提起来,“土壁南博万”,如果你能成为第二名的五倍,你的价值可远不止TA的五倍。


坑七:产品一定要广而告之?

小团队应该适当地隐蔽自己

高筑墙、缓称王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产品为更多人所知,不管是谁,多一个人知道就多一个可能的用户。于是我们去各个活动上露脸,在各个媒体上发软文硬文不软不硬的文。


对于那些能够“攻其所不守”的“善攻者”来说,产品定位足够差异化,不担心别人跟进,可以广而告之。还有一些口碑传播起来很快的2C产品,想藏也藏不了,不如广而告之。但是,很多产品,尤其是2B产品,这么做往往很危险,必要性也不大。行业媒体上发的文,最先看到的是同行,用户真的看得到吗?可能最后没把用户、投资人招来,招来了狼。


博弈论里说,有些场景下制定策略不需要考虑别人,而有些场景下需要。比如百米短跑,你不用看别人,只管自己使劲跑就好,隐藏实力毫无必要;但马拉松就不一样,你要根据别人的情况来随时调整策略。商业博弈中,大多数场景是后者,在这种场景下,小团队应该适当地隐蔽自己。


《三体》里描述的黑暗森林法则很适合商业社会:“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将很快被消灭”。大家不要觉得“残酷”,“残酷”这是个感性的词,商业本质上是理性的,和生物进化一样,公平且符合逻辑。


前不久,和很敬重的行业前辈聊天,前辈笑着戏说:“你们云掌柜挺有意思的,悄悄地摸进村,等我们注意到时,已经有一万多家用户了。”我不由回想起当初给小伙伴发的题为“高筑墙、缓称王”的邮件,当时提醒大家,暴风雨快要来了,大家别出声闷头往前冲,风暴之前能多筑一块砖就多一分胜算。现在想来,我们做对了。


创业小团队,尤其是2B领域的,我觉得比较适合的策略是暗度陈仓。静悄悄地一门心思做产品、拓用户,在同行注意到你之前,尽量高地筑起城墙。


坑八:巨头是笨大象,不足惧?

找好自己的赛道

对巨头保持敬畏之心


创业者通常有一种改变世界的冲动,往往把巨头定位成“腐朽的反动派”,然后因为“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所以必定能摧枯拉朽地把他们革命掉。很遗憾,这个推理是站不住脚的。


有个笑话,蚂蚁躲在树桩后面,说:“嘘,别出声,大象过来了,老子绊它一跤!”这笑话听着挺好玩的,仔细想想其实满满的都是伤心泪呀。三年多的经历走过来,我们和巨头干过两场,第一场我们败了,第二场我们胜了。我深刻地体会到,出脚阻挡大象的后果,只能是断腿。


没错,巨头是大象,但是绝不笨,不然成不了巨头。所以对巨头要有敬畏之心。蚂蚁不是没有赢的机会,蚂蚁也有自己的优势,在保持敬畏的同时,利用好自身优势,找一个不在大象前进道路上的细小赛道,多借助环境的力量,赢也并非不可能。这样的案例并不罕见。


我觉得《创新者的窘境》应该是一本商业必读书籍,蚂蚁和大象都可以通过读它来明白怎么利用好自己的优势,避开自己的劣势。吐血推荐给大家。


没有平常心,不能看的清楚

没有童心和敬畏心

不能走的长远


昨天有幸听到华兴资本的杜永波先生告诫投资新锐们:“要始终保持三心,对待新鲜事物好奇的童心,对待未知领域的敬畏心,对待成败结果的平常心。”我深以为然,杜先生这话对谁不适用呢?


我归纳的这“包括但不限于”的八大坑,只是一个起步者的管窥而已,一路上已遇到的和将遇到的何止这些,倘若没有童心,没有敬畏心,如何能够继续走得长远呢?


至于说到平常心,我想起王兴在《九败一胜》里引用的一句:“只有离开者才能看到战争的结束。”翻译得更好听些就是:“商业之战,没有成败,精彩与你同在!”


点击下方,阅读近期文章

与其死磕解决方案,不如先学学如何界定问题

当爱人和梦想同时落水,该救谁?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越是不确定,越要沉住气

碎念 || 底层的舒适感,会温柔地杀死你

碎念 || 就凭你,别看不上稳定

碎念 || 别说你想我,其实你什么都没做

碎念 || 最好的教养,就是不给人制造烂摊子

碎念 || 怎样的人生都不算用力过猛

思享 || 硬实力不行,才会假情怀泛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