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云:中国人为何爱围墙

2016-12-08 刘云 志造美

志造美

执于美好向往

“始于志,从于智,止于质”的思行逻辑

“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分享平台

“美、艺、智、学”为主题的格调生态圈


文|社会科学报    ID:shehuikexuebao


◤据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我国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


大院即封闭式单位办公区或住宅小区(社区)在我国各大城市已成痼疾,这也是国家下大力气推动“街区制”改革的重要动因。


大块大块的城市用地被众多单位办公区与住宅区大院占用了,大院过多,公用的小街小巷少了,导致“毛细血管”不畅通,造成道路堵塞。


中国的围墙起于何时,目前似乎还没有准确的记载。但据推断,早在奴隶社会,中国就该有围墙了。因为那时奴隶主有庄园,他们要把奴隶圈在一起劳动,不许他们逃跑,这就势必要有围墙。进入封建社会以后,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黔首小民,圈地建屋之后,都不免要耗心费力,加修围墙,而且竞相攀比,式样翻新。


后来,民居之围墙逐渐发展至城墙。为更安全和更壮观计,城墙上又建了敌楼,增加了女墙箭垛;墙外又开掘了护城河,城门之外再辅以吊桥;还有内城、外城、瓮城之分。


再后来,在国门之外又修起了更为壮观更具规模的大“围墙”:即长城!有文章介绍,早在公元前656年,南方的楚国开始筑造“方城”,揭开了中国历史上修建长城的帷幕。战国时期,齐、魏、赵、秦、燕和中山等国也相继修建了“诸侯互防长城”。其中,赵、秦、燕三国和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邻,在修筑诸侯互防长城的同时,又在北部修筑了“拒胡长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废弃了隔离各国的长城,将赵、秦、燕北部边境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拓展和修缮,第一次形成了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余华里的长城。


现在,作为中国最大、最长的围墙,万里长城大部已经衰败坍塌,但国人的围墙梦不但没有熄灭,反而还在继续扩展。


国人眼中的典型中国


而在西方国家城市,类似大院的这种封闭式住宅小区比中国少得多,这是中国与西方不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所造成的。



18世纪,第一个工业化英国如日中天,为了开拓中国市场,英国政府应东印度公司的请求,决定派使臣访华,以求通过和清政府直接交涉,消除种种限制,拓展对华商务。1792年,英王乔治三世任命马戈尔尼勋爵为大使,率一支七百人的船队,借乾隆八十三岁寿辰之际来华。那么英国使团成员在乾隆盛世看到了什么,这是我们当代人很感兴趣的。


1793年7月初,英国船队抵达第一片中国领土舟山群岛。由于遇到落潮,“克拉伦斯”号只得在一个叫六横岛的小岛边抛锚稍停。英国人想“利用等候潮水的时间上岸对中国领土进行第一次的观光”。



于是他们爬上了六横岛。爬过海边陡峭的石壁后,他们在山下发现了一块人工填海填出来的小平原。很显然,为了造出这块小平原,本地的居民们没少费力气。“为了防止海水的冲洗,前面筑了一条三十英尺高的土堤。但这块平原的面积并不大,我们怀疑花费这样大的力气搞出这么小的一块土地来是否合算。平原上种的是稻米,耕作得很是精细。”(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这就是展现在英国人面前的典型中国国情:土地稀缺,人口密布。这有点出乎英国人的预料。在他们的印象中,中国固然人口众多,但同时疆土也极其辽阔。他们完全没有预料到这个东方大国的人口压力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



随着后面行程的深入,他们越来越体会到土地对中国人的珍贵。中国的全部土地,只有极少数例外,主要是种植粮食。没有大的牧场,也没有专为种植牲口吃的燕麦、豆类和芜菁,等等。


除了皇帝的御花园外,全国很少公园和其他公共娱乐游玩地带。交通主要依靠水路,公路既少又窄。全国没有公园之类公地。大地主们也不肯划出大块土地来不事生产而改作娱乐或者运动的场所,所有的耕地从不休耕。(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确实,传统中国似乎从来没有“公园”和“休耕”的概念。土地在我们眼中,唯一的使命就是生产粮食,养活更多的人口。



乾隆统治下的中国,纵向比,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人口最多、国力最盛的时期。横向比,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盛世,毫不为过。令很多国人深感自豪乾隆盛世在英国人眼中居然如此黯淡?


英国使团来访的1793年即乾隆五十八年,当时清朝官方统计的全国人口数为三亿七千万,但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实际的人口数比政府统计的三亿七千万还要多,也许已突破四亿大关。


乾隆晚年中国人均耕地的乐观估计是三亩半。而同时期的英国,虽说英国是拥有殖民地最多的国家,从北美、澳州到印度均是英国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其统治下的殖民地人口多达三亿多人,但英伦三岛本土人口仅八百万。


以目前英国总人口数六千五百万标准衡量,那时英国是典型的人少地多,人均占有耕地十亩,高于中国三倍。因此,当时的英国农民不仅可以吃饱,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吃好喝足”。



必须要指岀的是,当时英国还有八百万英亩荒地,也就是说,全英国每人尚能拥有一英亩(合中国6.2亩)的土地储备处于任其荒芜的闲置状态。大摡当时英国人觉得现有耕地种岀的粮食己足以满足英国人的需要,也就没有必要再开垦多余的荒地。


当时整个欧洲情况与英国相似,“欧洲是—个遍布草原、休耕地和森林的地区,它从来不缺少可耕地”(谢和耐《中国社会史》)。了解了这个事实,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英国人对中国乾隆朝的耕地与粮食紧张状况如此惊讶了。


地严重匮乏之惑

笔者也由此对中国特有的围墙意识有了一番感悟。去过西方国家的人有意无意会发现,西方国家从政府机构,到学校企业,围墙很少,连私密性最强的私家别墅也少有围墙。



当然,并不是说西方完全没有围墙,即使有围墙,“墙”材料的构成也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西方国家最常见的是花草树木的组成“绿色围墙”,令人赏心悦目,这种“绿色围墙”更多的是出于美化环境而不是封闭的的需要。


西方国家少有中国用水泥砖块围建起来的没有生命力的冰冷围墙。而中国的围墙意识自古十分强烈,不用说私家别墅和农村宅院,任何一个再穷再小的单位也要用水泥砖块的围墙把自己围起来。在北京等大城市充斥着大大小小单位的深宅大院,把诺大的京城分割得七零八落,行人和车辆碰到围墙就得绕着走,严重地阻碍了城市交通。



中国围墙意识强烈的深层原因是中国自古以来饱受人多地少、土地(耕地)严重匮乏的困扰,对土地资源的节约或珍惜意识比西方强得多,这使国人有一种对土地资源的强烈争夺和占有意识,这种意识就转变为围墙意识,只有把属于自己的土地用围墙围占起来,才能满足自己对土地的占有欲,防止别人争夺和占有自己的土地。


按理说,中国的众多单位与住宅小区如果也搞西方那种“绿色围墙”,从技术到资金都不是大的问题,问题是在人多地少的国人意识中,有限的土地资源太珍贵了,靠西方那种华而不实的“绿色围墙”来“保护”珍贵的土地资源是不可靠的,只有靠坚固的水泥砖块围墙才能有效的“保护”自己珍贵的土地资源。


所以中国的围墙意识说到底是土地资源高度稀缺、人多地少矛盾尖锐的产物。而围墙意识恰是“街区制”改革的最大障得,围墙意识不破,“街区制”改革必然步履维艰,所以“街区制”改革的先导应是设法破除围墙意识。



长期以来,中国人已经形成了深厚甚至顽固的“围墙情结”。但实际上,围墙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大的功用。


修建了万里长城的秦始皇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不想,他的万世之业竟被陈胜、吴广给灭了。所谓长城——千秋万世的构想,也无非是始皇帝一厢情愿的情结而已。


到了明朝,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下大力修筑居庸关等地长城。没想到清人长驱直入,失去了江山。到了抗日战争时,长城面对日军的火力更是形同虚设。


如今,在许多城市的小区,尽管修建了各种形式的围墙,但也没有挡住盗贼的入侵,丢车丢物的现象时有发生。


围墙没有发挥人们想像中的防御功能,但它却围住了人们的心,围住了人们的自信和他信,让人们陷入自我封闭的圈子里,陷入以保守观念与保守的文化传统为重要组成部分的难以突破的“心墙”,甚至由此产生了一些阴暗的心理。




↑↑↑↑↑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加入志造美读者交流群


点击下方,阅读近期文章

未来三种人:资源者,配置者,投资人

科学的最高层次是证明“迷信”的真实存在

抗战前后,国共两党如何处置汉奸?

刘统:1948年共产党战胜国民党真正原因

1955北京旧城改造:梁思成晚景与悲凉

建筑的政治学:中国建筑的权力景观

没有不可变的“祖宗之法”

中国古代地方政治的贪腐与黑暗

贾敬龙杀人案:分裂的村庄

现有体制下学问不是贫家子弟能做的

废止科举后遗症:庶民的世界

严复的悲剧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

中国古代判词的法学与文学价值

眷村:这段历史,大陆或许不曾正式记录,但你应该了解

郑也夫:农村孩子为何越来越不想读书

费孝通:为什么中国人不能为“公”无“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