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互联网+,谁离应试近,谁赢

2017-01-03 杨洪 志造美

志造美

执于美好向往

“始于志,从于智,止于质”的思行逻辑

“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分享平台

“美、艺、智、学”为主题的格调生态圈

文|品途商业评论     ID: pintu360



品途解读:不管是行业规模还是教育生态环境,教育领域都具备催生巨头的土壤。但核心问题是系统的综合支撑能力要求极高,如学科交叉、题库同步、师生家长协同、学段转换、大数据的个性化应用等等,每个维度都需要长时间的巨大投入。K12互联网产品只有回归传统应试教育的本质,才能兼顾所有用户群体的诉求。


中国互联网高速发展的20年间,以信息化为肇始的教育领域是最早触网的行业之一,从90年代的网校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语音和图像识别等一大批新兴技术,在教育行业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和渗透,从目前看,教育行业虽历经多年,但并未产生像美团、滴滴那样量级的互联网巨头。


毫无疑问的是,不管是行业规模还是教育生态环境,教育领域都具备催生巨头的土壤。


从学段来看,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语培已经走出了相对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学龄前、K12业态还处在摸索阶段。但不管是资本立场还是业界观察家来看,K12领域是最有可能催生巨头的领域。


根据易观智库的一项数据表示,中国K12互联网教育市场在整体互联网教育市场中占2.7%。远低于高等教育42.6%、职业教育29.7%和外语教育21.0%。而K12的人口规模超过1.6亿,这是互联网产品巨大的流量红利。


2013年起,沉寂许久的教育互联网+开始成为创投热点,以在线课堂、语培、题库、家教O2O、作业答疑等商业模式为主要特点的产品开始集中涌现,2014年末至2015年,随着资本市场趋冷,教育互联网创业产品也因为自身造血能力问题,迅速进入裸泳状态,大量产品关(梯子网)、停(粉笔网)、并(91外教)、转(跟谁学、请他教)。




从商业模式来看,在线课堂虽然突破了线下场景局限,但也无法像传统课堂那样实时交互和效果控制,而且K12人群不具备学习自制能力,这种局限性很难通过技术的迭代有大的改观;题库类产品提供海量的习题资源,但游离于体制外,使得2C的产品形态很难融入现有的教学场景:找家教产品试图以去中介化的方式,解放供给侧,按需求端诉求自由匹配服务。


但实际上大量的生源却来自线下向线上导流,师资的不稳定性和服务的不可持续性都给平台造成了极大的困扰,而且,家长从效果的角度更倾向于传统的教辅机构;作业答疑类产品切入的是作业场景,作业的线上化有助于为师生减负,最关键的是融入了现行的教学体制,互补而不取代。


核心问题是系统的综合支撑能力要求极高,如学科交叉、题库同步、师生家长协同、学段转换、大数据的个性化应用等等,每个维度都需要长时间的巨大投入。


所以综合来看,K12教育互联网产品目前呈现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三高三低”:


1、互联网技术应用程度高,与传统应试教育贴合度低


K12互联网教育产品技术应用程度高(云计算、数据和语音图像识别),交互性强。但不管是找家教、题库或在线教学等多游离于体制之外,无法在应试层面有效帮助用户提升。


2、进入门槛低,核心资源要求高


2013年起大量创业者涌入K12教育赛道,但这个赛道涉及包括老师、学生、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家长等多方非常复杂的利益诉求,这些用户对于产品有不同评价体系,对厂商产品(系统集成、协同、数据设施、内容等)及核心资源整合能力要求极高。


3、用户成本高,留存率低


事实证明,取代或迁移传统教学场景非常困难,多方的教育成本都很高。


在用户获取方面,2C手段的流量成本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产品若不能切实减负增效,或者产品粘性不足,高成本获取的用户会很快流失。


K12教育互联网产品经过多年的尝试和探索,一直乏善可陈,除了K12领域产品需要面临非常封闭的体制壁垒之外,最重要的难点还是几千年来已经固化的教学传统和应试模式。事实上,近年来互联网以变革的名义改造其他行业,都遇到了所在行业规律和原有利益格局的挑战。这场互联网化的改造运动大多都以失败告终,人们开始放弃互联网万能的狂热,重新理解目标行业本质和审视行业原有分配格局。


显而易见的是,K12教育行业最大的本质还是以应试为导向,原有格局的核心主要是是群体话语权的分配(家长、学校、老师、学生和教育主管部门等的诉求不同)。那么,K12互联网产品该如何回归传统应试教育的本质,兼顾所有用户群体的诉求?


第一、辅助传统教育体制的升级:工具、内容、数据


传统教育的优势在于教学场景的交互和控制,但体系繁重、效率低下,对优势教育资源的依赖过高。互联网的优势在于连接,不同场景、角色、工具、内容和数据的连接,这正好能弥补传统教育的缺陷,互联网的便利性和高效不仅突破了传统教育的边界,也给传统教育重新赋能。


从现有的教育互联网+产品来看,辅助传统教育体制升级至少有三个发力方向:


1、依托现有教学场景,打造基于师、生、家长、学校的教学督协同管理工具(SAAS);


2、兼顾地区差异,海量与课堂同步的教学内容;


3、多维度教学大数据的个性化应用。


工具、内容和大数据将是未来K12教育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厂商需要在明确定位的同时着重加强底层设计,以辅助传统教育体制升级,这样才能真正获得教育改革的红利。




第二、解决传统教育的核心痛点:减负、增效、利应试


我们的教育虽然涉及多方诉求,但以老师、学生、家长为核心的群体,其诉求是高度一致的:成绩,这也是应试教育的核心痛点,即便这种诉求在不同学段,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程度是不一样的。


细化下来,K12产品需要在“减负、增效、利应试”这三个核心功能上发力,来系统解决传统教育痛点。在既有的教学场景中,讲解、练习、作业、考试等环节让老师学生和家长不堪其负,产品需要通过互联网应用,减轻角色负担,提升教与学效率、培养应试能力和提分,这是产品的核心价值。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阅读完整版文章 !



↑↑↑↑↑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加入志造美读者交流群

点击下方,阅读近期文章

2016中国互联网从业者生存现状

埃森哲年度报告:2017八大趋势

知识付费行业发展白皮书2016

2016移动互联网创新趋势报告

中国移动直播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6

中国电商数字营销市场专题报告2016

中国互联网新能源出行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6

怎么把流量、知识和数据变成钱

降维打击,谁是高纬的一方

二胎浪潮、消费升级下的幼教市场

papi酱、咪蒙、罗胖之后,内容创业的机会在哪儿

万字长文盘点中国创投15年:多少钱流转、多少人离合、多少事留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