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语录歌:历史风暴中的红色歌曲

2017-01-03 尼伯龙根之歌 志造美

志造美

执于美好向往

“始于志,从于智,止于质”的思行逻辑

“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分享平台

“美、艺、智、学”为主题的格调生态圈

文|历史研习社    ID:mingqinghistory


什么是语录歌?


1966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9首歌的完整词曲:《永远学习“老三篇》、《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完全彻底为人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纪念白求恩》、《要提高我们的勇气》、《我们大家要学习他》、《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像《纪念白求恩》:“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原歌的歌词就是这样的,你大概明白什么是语录歌了吧。


文革间也产生了少量为马恩列斯和林彪语录谱写的歌曲。它们的根本特征就是为领袖的语录谱曲,即将句子长短不一、不押韵、没节奏的的政治论文片断当作歌词。这样的歌曲极其强调政治功用,是红色歌曲中的红色歌曲。




1

特点:歌曲服务歌词


语录歌的最重要部分是语录,音乐仅是为了配合宣传而采用,让人听清语录的文字、内容是语录歌的最高原则。许多作曲家借用了民间音乐中“曲从词出”的原则,让语录歌的曲调也顺应于语录的语言声调,因此音乐在语录歌中只处于附庸地位。这在作曲者的署名方式上也可得到印证,如1966年头几批在《人日》发表的语录歌只在标题右下方写明“为毛主席语录谱曲”,再在曲谱右下角括号内用小字署名“劫夫谱曲”。许多语录歌并无作曲者署名,部分歌作曲者是集体署名,如中央乐团、中央音乐学院、“XX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等。


语录歌谱曲有一条约定俗成的铁律,即凡是遇到语录中的“革命”、“红旗”、“马列主义”、“共产党”等核心词汇,音调必须处在高音区,情绪亦必须高昂。如果将这些革命词汇用低音区相配将是严重的政治错误。




由于语录大多是简短的论文摘句或警句或口号,一二十字就可能是一段语录,因此语录歌的一大显著特点是结构短小。由于政治论文句子长短不一,语录歌的乐句大多也参差不齐,很多语录歌在乐句结构上往往显得杂乱无章。也有少量为整篇论文(如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第一张大字报》、《为人民服务》,林彪的《〈毛主席语录〉再版前言》等)谱写的歌曲,“音乐结构就大一些,往往采用多乐段自由组合的音乐结构原则或朗诵与歌唱相结合的形式”。


语录歌大多采用高昂、有力的进行曲风格,“大多数为2/4节拍,绝大部分语录歌曲都采用五声音阶大调性,以表现革命精神和群众化特点”。语录歌在风格上极缺乏变化对比,一味地突出、强调战斗性和革命性,抒情性严遭排斥。这是“斗争哲学”在音乐上的表现之一。


有少量语录歌是采用民歌音调或戏曲音调谱写的。由于京剧样板戏在文革中走红,因此采用京剧旋律为毛主席语录配曲也较常见。此外采用河北梆子、越剧、评剧等戏曲音调的语录歌也在文革中流传过。


2

作用:为革命引吭高歌


发表语录歌的目的当然是以简单易学的形式将毛语录直接生动地传播到广泛群众中去。1966年11月21日《人日》以《歌唱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歌唱伟大的人民群众》为总标题刊发9首语录歌,按语写道:


当前,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的两条路线的斗争,一直围绕着对待群众采取什么立场,采取什么态度上。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让群众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解放自己,放手发动群众去斗争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放手让群众斗争社会上的一切牛鬼蛇神。


为了帮助大家学习毛主席关于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英明论述,我们先选了毛主席的九条语录,并且组织音乐工作者谱了曲,供大家学习和传唱。


可见语录歌的发布具有时效性。此外,1966年10月25日《人日》以《把“老三篇”作为座右铭来学》为大标题刊登9首语录歌,编者按表示:


现在,全国人民和解放军指导员,热烈响应林彪同志号召,掀起了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新热潮,把“老三篇”作为座右铭来学。为了配合“老三篇”的学习,《解放军报》编辑部和《解放军歌曲》编辑部,组织部队的音乐工作者为“老三篇”的重要语录谱写了歌曲。本报今天发表的这九首歌曲,第一首是林彪同志最近关于学习“老三篇”的指示,由劫夫同志谱曲,其余八首为毛主席语录谱的曲子,都转载自《解放军报》。


可见副帅在语录歌创作中的作用,这也与后来江青推行样板戏如出一辙。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阅读完整版文章 !



↑↑↑↑↑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加入志造美读者交流群

点击下方,阅读近期文章

民国十大汉奸,这次不谈政治

比雾霾更可怕的是于丹

中国各省人的气质

状元的书法都能这么拽

天安门毛主席像背后的秘密

为何宋朝的读书人都爱找艺妓

被遗忘半个世纪的法学精英

那些你信以为真的谬误传说

人民大会堂77年悬挂56幅字画


文娱 || 名酒瓶上的书法,到底是谁成就了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