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季节教授荣获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称号!
日前,民盟西城区委北京建筑大学支部盟员季节教授荣获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称号。
“万人计划”是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国家特支计划”,亦称国家“万人计划”。2012年8月17日,经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批准,由中组部、人社部等11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目标是用10年时间,遴选1万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给予特殊支持。
季节,女,1972年9月出生,河南信阳人,2009年3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民盟北京市委委员、西城区委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西城区政协委员,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同济大学博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近年来,季节教授及其团队围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大主题,以提升沥青路面耐久性、绿色属性和服务功能为目标,针对我国道路建设与养护过程中每年产生巨量废旧沥青混合料的资源再生利用问题以及传统热拌沥青路面技术高能耗、高排放等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利用图像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室内或现场试验等方法或手段,开创性地开展了废旧沥青混合料高效循环再生利用技术、节能减排沥青材料开发与应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技项目2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3项及二、三等奖10余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
个人荣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得者;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北京市长城学者;北京市“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获得者;第七届中国公路优秀百名工程师获得者。
季节在工地调研(右三)
头戴安全帽、在工地上检测建筑材料、指导施工,十年如一日的艰辛,在季节教授的眼里,却是她钟爱一生的事业。近年来,她主持完成20余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其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及10余项省部级二、三等奖项。发表科技论文100余篇,多篇论文被SCI、EI收录,先后被北京市教委、北京市妇女联合会、北京市总工会、中国公路学会等授予北京市“长城学者”、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中国公路优秀百名工程师”等荣誉称号。
服务国家需求的前沿科研
国内温拌沥青技术一直依赖国外技术,温拌剂种类繁多、作用机理不清楚、温拌效果差等技术难题,无法做出突破。季节教授带领她的团队研究的一种新兴低碳技术——温拌再生沥青技术,不仅实现了废旧沥青混合料的“重回青春”循环利用,而且还可以极大限度地限制对环境的破坏作用,降低生产和施工温度,降低废气排放,保护环境,打破了国外产品垄断我国市场的局面。
季节在指导学生(右二)
为了开发新产品,季节教授及其科研团队牺牲节假日和周末休息时间,在实验室和工地上,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失败,最终提出了均匀微珠分布、晶格化网络增强、极性相似熔融分散等技术,开发了乳化类、有机蜡类和废旧塑料类三大系列温拌沥青材料。这种新兴材料可降低拌和与施工温度30℃以上、减少CO2排放30%以上、节能40%以上。季节教授团队提出的“温拌温铺”和“双层摊铺”新工艺,可有效延长施工季节,缩短施工工期50%,降低人工和机械资源50%以上。研究成果在北京八达岭高速公路大修工程、河北廊沧高速公路(沧州段)、宁夏彭阳至青石嘴路段一级公路、加蓬Fougamou-Mouila道路等20余项海内外道路工程中应用。
把讲台搬到工地的实践教学
工程实践离不开建筑工地,工程实践教学更需要在工地中认知、理解、深化。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认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生动的理解深化理论知识,季节教授把讲台搬到了工地。为了联系和安排实习工地,季节教授穿梭在每个可能接收学生的生产工地中,与各工地的项目经理沟通,说服工地解决和安排学生工地实践。
通常,北京地区道路与桥梁的施工为了避免白天交通压力均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保证自己的学生不错过每一个施工环节,提高实习效果,季节教授以身作则,与学生一起坚守在工地现场,跟进施工现场的实际进度,从深夜一直工作到凌晨。
开学典礼发言
从教20余年,季节教授已经带出了20届学生。如今,她培养的学生分布在北京市乃至全国的道路桥梁建设领域的设计、施工和监理等诸多岗位,并逐渐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其中,2000届毕业生司晓炜被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评为“优秀项目经理”,并获“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称号。
教师节宣誓
多年来,季节教授凭借这种对教学科研事业的热爱与执著,编就了最好的教科书,影响和带动着一批批建大师生。季节教授的双料佳绩就如绽放的鲜花,让五月遇上绽放的“季节”。
(来源:北京建筑大学网站、“首都教育”微信公众号、民盟西城区委)
推荐阅读(请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