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栗鹏程大夫!断指再植,拉萨首例!
栗鹏程,民盟盟员,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学位。国家公派欧洲留学一年。
熟练掌握显微外科技术,擅长手部复杂创伤的修复与重建,臂丛神经和周围神经损伤,先天性手畸形,腕关节损伤的矫治。创伤或肿瘤造成肢体复合组织缺损的治疗。
参与编译专著多部。现任中国修复重建外科继续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SICOT中国部显微外科学会委员。
栗鹏程大夫(左六)与同事合影
8月3日,栗鹏程作为第四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员前往拉萨开展为期一年的医疗援藏工作。
此次,栗鹏程要在拉萨市人民医院骨科执行一年的医疗援藏任务。这次援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拉萨市人民医院在成功创建三甲之后,继续提升医疗管理水平,推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变输血为造血,为拉萨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本次援藏工作时间紧,任务重。
临行前栗鹏程表示,将不辜负上级及同事的嘱托,珍惜这次宝贵的锻炼机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自己,展现盟员风采,以优异的成绩向组织和拉萨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到西藏一个多月以来,栗鹏程始终辛勤工作在医疗战线上,不负众望,于9月11日成功实施了拉萨首例断指再植手术,整台手术长达10小时!让我们回顾一下手术惊心动魄的过程吧!
历经10小时!
拉萨首例断指再植手术成功实施!
向所有医护人员致敬!
“啊!”......9月11日中午时分,一阵撕心裂肺的惨叫声打破了秋日拉萨的宁静。在装卸货物的过程中,市民向巴扎西的左手被钢丝绳缠住,食指和中指被勒断,只剩肌腱(俗称“筋”)相连。
向巴扎西今年46岁,是木如社区居民。遭遇这样的事儿,他是不幸的;遇到北京的专家,他是幸运的。从9月11日22时开始,一场争分夺秒的断指再植手术在拉萨市人民医院举行,手术长达10个小时,当主刀的栗鹏程大夫走出手术室时,已经是9月12日早上8时。查询文献记录后发现,这是拉萨史上首例成功实施的断指再植手术。
患者家属心急如焚
9月12日上午,在拉萨市人民医院骨科病房见到向巴扎西时,他正借助氧气面罩吸着氧,刚刚接受完手术的左手还缠着绷带,已经接上的食指和中指在“特定电磁波治疗器”的帮助下烘烤着。
陪伴在一旁的家人的情绪已经恢复,但是提及当时的场景,他们仍心有余悸,因为原本一次简简单单的装卸货物,竟然给向巴扎西带来了一辈子都难以忘记的伤痛。“搬运货物的时候手忙脚乱,没有留意到钢丝绳缠住了手指,感觉到痛的时候已经晚了!”向巴扎西回忆道,顿时,血肉模糊,两根指节已经断下,向巴扎西的左手瞬间失去了知觉。
“快打120!快送医院!”
......
值班大夫火速救援
由于去其它医院耽误了些时间,家属把向巴扎西送至拉萨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时,已经是9月11日15时。检查,清洗伤口,术前准备......一场争分夺秒的抢救依次有序进行。
断指再植,难点很多。除了骨头,最为复杂的当属接血管和接神经线。即使放在医学技术发达的我国东部地区,能开展这类手术的医院也是凤毛麟角。
我们说向巴扎西是幸运的,则是因为他遇到了今年8月份刚刚来到拉萨的北京“组团式”援藏医疗队专家栗鹏程,恰巧,来自北京积水潭医院的栗鹏程正是手外科的专家,始建于1956年的北京积水潭医院,是我国第一个组建手外科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针对患者的情况,我们在断指再植手术中,每个手指分别接了5套血管,其中动脉各2套,静脉各3套。”栗鹏程告诉记者,“手指的血管和神经线都很细,直径在1毫米左右,我们用的缝线比头发丝儿还要细,所以手术只能在显微镜下进行!”难度远不止这些,由于血管不够,栗鹏程在手术中,从向巴扎西的胳膊上取了部分血管,移植到他的手指中。参与手术实施的市人民医院大夫洛松说:“手术持续了10个小时,所有的医务人员没有喝水,没有吃东西,没有上厕所,从晚上忙到天亮!”
京藏携手造福拉萨患者
洛松是拉萨市人民医院的本地大夫,作为栗鹏程的助手,他全程从参与了断肢再植手术,这也是他职业生涯的第一次。“这例手术是我第一次做,跟着北京专家学到了很多知识!”
9月12日中午时分,栗鹏程和洛松等人再次来到了向巴扎西的病床前,叮嘱道:“情绪不要过于激动,一周以后就可以看到手术效果了!”
“后续,我们还将给向巴扎西采取抗凝治疗,期待着患者能早日康复!”栗鹏程告诉记者,在北京市“组团式”医疗援藏工作的带动下,希望通过京藏联手造福更多的拉萨患者。
下面让我们看看“拉萨晚报”微信公众号上关于此次手术的留言吧~
(来源:“拉萨晚报”微信公众号、北京积水潭医院网站、民盟西城区委)
推荐阅读(请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