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慕课 | 第19课 慈悲庵的红色记忆
第19课 慈悲庵的红色记忆
北平和平解放前,毛泽东来过北京两次,每次都有半年左右的停留时间。这张照片是青年毛泽东在北京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几张照片之一。拍摄时间是1920年1月18日,地点是陶然亭的慈悲庵。那么,这几位年轻人到这里是干什么呢?
“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 元代古刹慈悲庵西侧的三间敞轩,就是陶然亭,中国四大历史名亭之一。这里风光旖旎,宛若江南水乡,成为封建士大夫、文人墨客聚会吟诗的好去处。不过,晚清以后,这里逐渐荒芜,人烟稀少,恰好易于避开当局耳目,不少革命者在这里开展秘密活动。
照片中这株老槐树很有名,清康熙年间工部郎中江藻在《陶然吟》中就提到过:“凉霄千顷霁月明,霜天万灶寒烟起。三时眺望尽有得,老树寺门闲徙倚。”
为了开展驱除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1月18日这天,毛泽东与在京的“辅社”成员罗章龙等人,聚集在慈悲庵,共同商讨驱张大计。会后第二天,毛泽东与湖南各界公民代表陈赞周等人给北京政府总统、总理呈文,历数张敬尧十大罪状,指出“张督一日不去湘,湘民一日无所托命。”
1月23日,毛泽东的父亲去世,他忙于驱张斗争,没能回湘奔丧。1月28日,湖南公民、教职员、学生三个代表团,向北京政府作最后一次请愿,毛泽东以湖南公民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参加。中午12点,请愿团数十人分三路向国务院进发,之后又到国务总理靳云鹏的私宅。毛泽东等6人被推举为代表,怒斥张敬尧祸湘的罪恶。
驱张运动取得了明显效果,张敬尧的恶行逐渐大白于天下。在各方声讨下,他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直系军阀吴佩孚、冯玉祥和湘军谭延闿取得了默契,于是湘军长驱直入。1920年的6月,张敬尧终于被赶出了湖南。
1950年底,在中央军委公安部部长罗瑞卿的陪同下,毛泽东重游陶然亭,看到这株老槐树,感慨万千,说道:“陶然亭是燕京名胜,这个名字要保留。”
不过,今天慈悲庵前的老槐树已非原来的那棵树了,而是1979年,选了一株近似的槐树补栽的。当年的老槐树虽然不见了,但由于毛泽东树下的合影照片,让老槐树永远留在了红色的记忆中。
来源:北京组工网
请长按二维码
关注北京民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