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望先贤丨楚图南:但愿人间皆乐土,满头何惜尽秋霜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团结报团结网 Author 邱凌
楚图南先生水墨肖像
(刘红选创作)
这位老人的生命历程几乎贯穿了20世纪,他书写着、见证着、参与着、建设着彼时的中国。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四处奔走,传播民主思想;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加入民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他重视对外文化交流,为党的统一战线事业贡献才智。他是我国杰出的革命家、著名的民间外交家,是中国民主同盟的卓越领导人,也是著名学者、书法家和翻译家——楚图南。
“但愿人间皆乐土,满头何惜尽秋霜”,为了民族解放和社会发展,楚图南不畏艰险,甘于奉献。2021年8月18日是楚图南122周年诞辰,让我们再一次用文字共同缅怀这位革命老前辈。
楚图南(1899-1994),云南文山人。学者、翻译家、书法家,曾任暨南大学、云南大学教授、上海法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西南文教委员会主任、对外文化协会会长、民盟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
走出去
坚定不移走上革命道路1899年8月18日,在云南省文山县一个家境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一个男婴出生了。“(鹏)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中这两句很受父亲喜欢,于是,父亲为他起名“楚图南”,字“方鹏”,寓意鲲鹏展翅,志向远大。楚图南6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又长年在外地谋生,他只得依靠亲属照料读书。艰苦的生活让他萌生了“走出去,改变命运”的想法,“我要走出去,让人们的脑袋都不再贫穷,才能改变这个世界!”14岁那年,亲戚告诉他养活不了他了,让他随着马帮到昆明找到父亲。在昆明,楚图南作出了人生的第一个选择——继续到学堂读书。1919年,楚图南拿到官费名额,考入了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即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史地部,从此与地理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楚图南研究地理学,不仅旨在传播知识、服务教学,更着眼于服务现实政治。针对当时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野心,他还收集了华北一带的兵要地理资料,准备以实际行动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作出自己的贡献。与此同时,来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他结识了李大钊、蔡和森等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阅读马克思主义启蒙著作,参与组织“劳动文化社”,主编出版“劳动文化”周刊。随后,楚图南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我国早期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青年知识分子之一。
死亡威胁下坚持开展爱国进步活动
由于楚图南是通过官费名额学习的,按照规定,毕业后必须回到云南敬恭桑梓。
楚图南(左)躬身教育事业
加入民盟
为抗日救亡积极奔走
1935年春天,楚图南到达上海,改名楚曾,进入暨南大学史地系任教授。“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楚图南又去到昆明,出任云南大学文史系主任、教授。楚图南以云南大学教授的公开身份,积极投身于昆明的抗日救亡运动。
楚图南在工作
爱国为民
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楚图南先后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文教委员会主任、文教部长,同时担任民盟中央西南特派员、民盟西南总支部主任,为在西南地区的文化教育建设、盟务整理做了大量工作。1954年5月以后从事民间外交工作,先后任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会长、国务院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为了打开外交局面,在担任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会长期间,他广泛组织各种文化活动,以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践行者。1986年1月,楚图南被推选为民盟中央代主席,4月,被补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五届三中全会上又当选为民盟中央主席。作为民盟中央领导人,他为民盟的健康发展,为共产党的统一战线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才智,作出了宝贵的贡献。1988年,楚图南响应中央关于干部年轻化的号召,主动提出不再担任领导职务的请求。离开领导工作岗位,他仍积极关心统一战线事业,关心文化教育事业,关心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尤其关心青年、教育、知识分子问题。
晚年的楚图南
翰墨风骨
70余年笔耕不辍
来源:“团结报团结网”微信号,略有修改
请长按二维码
关注北京民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