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2016年口碑最爆的碾压级电影,终于出来了

2017-01-18 电影菌 BOSS电影 BOSS电影

最近,一部现象级电影终于出资源了。


为什么说它是现象级?因为口碑屌爆了。


金球奖「最佳影片」;


美国《时代》周刊「年度十佳」榜首;

 

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


据IMDb的统计,这部片子迄今拿到的奖项已经有141个,提名222次。

 

目前,烂番茄新鲜度维持在超高的98%。

 



专业的媒体评分网站Metacritic,居然给出了逆天的99分


要知道,今年大热的《爱乐之城》也才93分。


纵观近几年,也只有《少年时代》可与之比肩,并略高一筹。

 


许多媒体,包括《纽约时报》直接称它为2016年最好的电影,没有之一。



是的,我说的是它——


《月光男孩》

Moonlight



尽管成本小,但用心程度从海报就可见一斑。


整张海报实际上是由主角成长阶段的三个时期拼凑而成的。


不同的时期,分别显现出不同的颜色。



《月光男孩》之所以引爆口碑,还是因为它具备两个话题:黑人+同志。


海报上,男孩的童年是阴郁的蓝色。


矮小,瘦弱,内敛,却倔强。


同为黑人,在一群黑人孩子中他却总是被欺侮的那一个。



在学校不顺意,家里却也不是一个好的避风港。


常年吸毒的母亲,阴晴不定。


家里还不定时会有母亲的性伴侣出出入入。


对孩子来说,还有比这更糟的生活环境么?



一面是不合格的母亲,一面却是待他如亲娃的毒贩家庭。


男孩在无意中结识了毒贩和他的女朋友,这两人却有着不同于外表的柔和内心,将他视如己出。


教会他最重要的两件事:爱和自尊。



在这样阴阳两极的两个家庭中,男孩逐渐长大。


少年时期的他,仍旧被欺负,依然沉默寡言。



小时候的他经常被人嘲笑为“基佬”,那时候他还懵懂。


而今步入青春期,他终于第一次清楚了自己的性取向


和青梅竹马的好朋友Kevin接吻,在月光下相互手淫。


一片暧昧的紫色。



这样青涩的感情由两个黑人男孩来演绎,依旧美好。


性意识的初萌动后,是离别的依依不舍。



然而,剧情却突然来了急转弯。


隔天,Kevin就在其他黑人男孩的挑唆下,将拳头挥向了他。


感情还没发芽,在极度恐同的黑人群体中就注定要走向死亡。



一转眼,已经是十年后。


瘦小的男孩如今已经长成身体健壮,脖戴金链的男人。



不变的,是眼神里的隐忍,和年少时候的那份情感。


一通电话,让他重回过去。


他在戒毒所里重遇多年未见的母亲。



这个看似强硬无比的男人,在与母亲冰释前嫌的时候依然泪流满面。


壮硕男人的内心,仍然是当年那个弱小缺爱的男孩。


更巧的是,他遇见了多年未见的Kevin。


一通电话,温柔的情感满到快要溢出来。



他们相遇,开车,争执,然后依偎在一起。


如同很久之前一样。


撒满画面的,是一片温柔的月光。



在LGBT盛行和主张平权的这些年,抓准这黑人和同志这两点就相当于抓住了奥斯卡评委的G点。


不过,如若只是为了冲奥而来的话题之作,那么结果只能是又一部《一个国家的诞生》。


有话题,无口碑。




《月光男孩》之所以能在主流口碑中所向披靡,还在于它做到了三个字:艺术性。


矛盾留白在本片中无所不在。


身为瘾君子的母亲集天使与魔鬼于一身。


给予他痛苦的童年,又在他长大后说着“爱他”。



两人相见,母亲的手指扣动烟头,默默无言,只有流泪。


成人之间隐忍的苦痛,尽在不言中。



他的毒贩“爸爸”胡安,给予他童年里唯一一抹暖色。


却又是贩毒给他母亲的毒贩,是他痛苦的根源之一。


甚至后来胡安的死,也只是几笔带过,留下大量空白等我们自己去填充。



他曾经以为的恋人,隔天就给了他背叛的教训。



男孩的心思就在这诸多的矛盾中一步步变化,成长。


所以说,《月光男孩》实际上一首男孩的成长诗,颇具东方韵味。


导演坦诚,自己受过许多东方文化的濡染。


三段式结构受侯孝贤《最好的时光》启发。


《最好的时光》剧照


场馆中的一场戏,则像王家卫的翻版。



片中插曲以及大量慢镜头、空镜头,都让电影菌想起《春光乍泄》。


烟雾在空气中飘散,城市中的孤独何其相似。



除此之外,片中对男男相处的刻画也非常克制,具有东方美感。


少年时代的青春悸动,两人靠在沙滩上,慢慢靠近。


情绪暧昧,眼神迷离,微风拂动。



镜头往下,男孩下意识地用手支撑住自己,并紧张得用力握住沙子。



配合沙滩柔美的月光,纯洁,自然,而美好。


这气氛,绝了。



再如,多年后餐馆里两人的会面。


两人目光对接后的黯然低头。


如同许久未见的恋人般,欲言又止。



留白的叙事,克制却充沛的情感,加上出色的摄影。


填补了以往追求政治正确的黑人抑或同志电影中缺漏的一项,它让观众感受,感到,最后拥有真真切切的感触。


面对LGBT和平权两个如此大的话题,导演却选择曲径通幽,以小见大。


他不追求浩瀚的感受享受,却呈现出一份每个人感同身受的孤独和成长。



他不触碰战争却制度的不公所带来的伤痛,却用另一种方式,让我们从男孩身上看到了社会带给这个群体的无尽伤痛。


而这样的做法,让人感同身受得多。



在《月光男孩》里,你能看到耻辱的伤痕,也能看到圣洁的洗礼。


你能嗅到情感萌动的苦涩味道,也能触碰到久别重逢的暧昧气息。


或许它没有很多人预想之中的高潮和情感爆发,但它带给了我们一次久违的沉浸式观影体验。


月光下一回头,男人,仍然是那个男孩。



后台回复“月光男孩”,获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