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马甘溪:一个深度贫困村的“蝶变”之路
走进渡马镇甘溪“功夫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青石道路,一盏盏太阳能路灯矗立在道路两旁,错落有致的吊脚楼掩映在绿树竹林的环绕中,三两老人围坐在寨门凉亭下着象棋,远处新建的功夫表演广场和天然泳池不时传来欢声笑语,一幅清新美丽的新农村画卷呈现在眼前。
甘溪“功夫村”是一个古朴的侗族村寨,位于天柱县城东面,距县城18公里,距渡马集镇6公里,属于山间盆地,地势南高北低,以前交通比较落后,发展产业也十分不便,极大地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
为破解甘溪交通滞后、基础设施欠缺等“瓶颈”,渡马镇党委政府和共和村“两委”积极协调,多方筹措资金,借助脱贫攻坚专项财政资金、粤援黔东西部协作资金、社会资金等共计4000余万元,用于侗族传统民居修缮和甘溪“功夫村”水电路网、“厕所革命”工程、亲水体验区、复古榨油坊水碾坊、人行步道、农耕体验区、功夫体验区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极大改善了甘溪生产生活环境,也为甘溪发展产业、乡村旅游等打下坚实基础。
群众要致富,支部是关键。2021年,渡马镇党委充分抓住村“两委”换届契机,多方倾听群众呼声,选优配强配齐了村“两委”班子。共和村“两委”班子积极寻求突破,在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省广播电视台驻村工作队、渡马镇党委政府、共和村村“两委”以及当地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坚持以“弘扬武术文化、打造旅游产业”为理念,充分挖掘当地自然、历史、人文等资源,结合凤柚、油茶等特色农业种植为基础,加快甘溪“功夫村”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中国侗族·功夫体验第一村”山地康养度假休闲的旅游服务型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旅游目的地,探索出了集“吃、住、行、游、购、研”为一体的新兴旅游产业模式。
2021年以来,甘溪“功夫村”先后被评为黔东南州特色田园·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天柱县乡村振兴示范点、全省生态村、贵州省“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国森林乡村等。在2021年12月,“甘溪功夫村”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景区,于2022年7月正式运营。截至目前,已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0余万元。如今,甘溪“功夫村”的“美丽资源”转化成了“绿色经济”,成为了乡村旅游地和网红打卡地,全寨村民们积极参与经营农家乐、民宿、特色产品店等,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
“自从3A级景区挂牌运营以来,游客越来越多,我这里的生意也比以前好了两三倍。”甘溪合约食堂负责人杨国先乐呵呵地说,“我这里办酒席时是‘合约食堂’,平时就是‘功夫山庄’,以前一个月收入2万余元,现在一个月收入是原来的两三倍。”
谈起村里的变化,65岁的村民陶光通脸上充满了幸福的笑容。“以前,我们寨子交通不方便,种的东西也很难拿出去卖,很多人都是靠出去打工挣钱,收入不高。现在不同了,我们村里的产业多了,不用外出务工在家门口就有活干,大家的腰包都鼓起来了。而且现在村里修了路,安了路灯,也建了广场,生活环境相当舒适,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以前做梦都想不到!”
甘溪“功夫文化”是甘溪旅游业的文化底蕴所在,外地游客在景区内通过感受功夫表演、体验功夫训练、品尝“功夫美食”、共饮“功夫菊”“功夫蜜”、居住“功夫客栈”等直观深入地与“功夫文化”进行“交流”。同时,“功夫文化”也是甘溪其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甘溪“功夫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功夫菊”模式发展600亩菊花产业,注册“功夫菊”商标,建设有500㎡生产烘烤菊花加工厂一个,预计产值1000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至少增收70万元以上。
“我们在甘溪产业发展中,主要目的就是拓宽就业渠道,带动群众增收,周边群众通过参加功夫节目表演、参加景区运营管理、在‘合约食堂’帮工、参与‘功夫菊’种植以及为景区饭店提供食材等方式,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2019年以来共带动243户贫困户脱贫,带动就业2000余人次,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提到甘溪“功夫村”的未来,共和村党支部书记唐安厚信心满满,“我们村已成为全州、全县乡村振兴样板村,产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下一步,我们还会继续深入挖掘功夫文化,创新设计‘功夫爷爷’‘功夫宝贝’等元素的服装、玩具等,全面挖掘和激活功夫文化的商业价值。
从深度贫困村到乡村振兴示范村,从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到村集体经济收益实现187.1万元,共和村甘溪侗寨走出了一条以“智慧甘溪·功夫村庄”乡村旅游品牌示范引领发展特色农文旅产业的致富新路子。
往期 · 推荐
▌ 稿件来源:通讯员 吴珍霞
▌ 一 审:吴丛华
▌ 本期编辑/ 二审:龙 倩
▌ 三 审:谌孙海
▌ 新闻征集热线:0855-7528950
(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留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