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多难兴邦”的经济学谬误

小狐狸就是我 狐狸先森几点钟 2021-07-17



01



每次出现大的自然灾害,“多难兴邦”总会出来打打气。


多灾多难的民族,似乎是坚强有毅力的,在灾难中活下来,并学会成长。


从文学上,这点没问题啊,只要你想写,总会把坏的写成好的。


但从经济学上,多难只会毁邦。



有人说不对啊,汶川大地震后,国家投入巨资搞新建设,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很快就建立起新的城市面貌,比原来的还好。


不光是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二战后,日本和德国是战败国,国内被毁得一塌糊涂,但就是因为被毁得彻底,所以比其他战胜国,什么英国、法国、甚至美国都尽早使用上新技术搞新建设,经济方面真正实现了超英赶美。


你看,大难后,国家不是都兴盛了么?



这乍看起来,好像有点道理。


但如果这种说法真的成立,那是不是一个国家想发展,每隔50年自毁一次,这样国家的经济就能无敌了?


现在日本经济停滞,你让它自毁看看,它愿不愿意?


这当中的逻辑,肯定有问题的。


今天我们就来搞搞清楚。




02



先来了解下破窗谬误。


搞清楚破窗谬误的逻辑对我们很重要,因为破窗谬误在生活中很常见,也很有欺骗性。


明白了破窗谬误,就能帮你识破“多难兴邦”的经济学陷阱。



破窗谬误的故事里说,一家商店好好的橱窗,被一个小孩打碎了。


老板要买块玻璃,把橱窗给补上。


这块玻璃两百块,老板损失了两百块很伤心。


这时候邻居就跑过来劝他,说别伤心了,虽然你损失了两百块,但你想想,如果你这玻璃永远不碎,那玻璃店老板不就饿死了?


玻璃店老板赚了你这两百块,就可以去买面包、买衣服。


这样烤面包的师傅,做衣服的裁缝,他们也都有了生意,他们赚了钱,也要去消费。


所以你看,虽然修橱窗花了200块钱,但你推动了这么多的产业发展,这么多人都因为你受益了,所以不用太伤心,你这是好事呀。



乍一听,这似乎有点道理,但仔细想想,这肯定不对。


如果这个道理成立,那咱们所有人每天都去砸玻璃好了,这样经济就能不断发展。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谬误。




03



那为什么这是一个谬误呢?


商店老板是把两百块给了玻璃店老板,也的确是给玻璃店带来了一单生意。


但商店老板本来没准备把这两百块钱花在换玻璃上,他可能是准备去看一场电影,或者吃一顿火锅,现在两百块修了橱窗,就去不了电影院,吃不了火锅了。


所以说,这两百块,其实是从电影业、餐饮业转移到了玻璃业,也就是说,这只是转移了财富,并没有创造新的财富。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能看得出来,破窗谬误的本质,是财富转移而不是财富增长,说白了就是拆了东墙补西墙。


甚至可以理解成是强制性的财富转移,因为窗户打破了,你肯定要换新的嘛。


破窗谬误的案例有很多,但你只需要抓住“财富转移”这个核心特征,就能识别它们。



破窗谬误的道理很简单,只要咱们稍微想一下,就能想明白。


那为什么乍一听,还是觉得它有那么一点道理呢?


主要是因为,砸破玻璃自然要换,这个大家都能看得到,所以人们很自然地就把玻璃店老板的利益考虑进来了。


但电影院、火锅店的老板,他们不在现场,谁也不会联想到玻璃店老板抢了他们的生意。



所以说,经济学就是让我们“看见看不见的”,通过推理,看见那些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利益相关方,我们不仅要看到玻璃店老板的利益,还要看见电影院、火锅店老板的利益。


比如汶川地震,国家投入了巨资去搞了新汶川,但这钱其实可以用到其他方面,没地震国家就不能搞建设啦?




04



还有战争的例子,开头提到的德国和日本。


有人说,战争虽然会造成很大的破坏,但战后的经济会飞速发展。


二战以后,德国和日本的经济都出现了高速增长,这就是实证。



那战争为什么会促进经济发展呢?


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因为战争创造了需求。


你想,战争结束之后,地上的东西都被炸没了,你得要重新盖楼、修马路,老百姓需要粮食,需要衣服,需要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


这时候什么都短缺,生产什么都能卖出去,这不就促进经济发展了吗?



第二个原因是所谓的“战后优势”。


就是说打仗会把工厂的设备都给毁了,战争结束之后你得修新工厂,新工厂的设备肯定用的都是最新的,新设备的生产效率肯定比老设备高呀,所以就有了生产优势。


英国法国经济之所以没有德国、日本发展的那么快,就是因为英法的老工厂还在,生产效率低下。所以经济就落后了。



那这两种解释成不成立呢?


当然不成立,这都是破窗谬误的变种。




05



咱们先来看“战争创造需求,推动经济发展”这个说法。


事实上,战争创造出来的不是需求而是需要


需要和需求可不一样。


需要仅仅是人们想要的东西,但需求是人们想要、并且能买得起的东西。


比如我想要一套房子,但我买不起,这就是一个需要。但我租得起房,这才是需求。


人的需要就是欲望,是无限大的,你不能把欲望当真实消费只有消费得起的,才能计算到经济增长里面去。


人人都想要万元苹果手机,但事实上大部分人买的是两千块的安卓机,我们不会把14亿人一人一台万元苹果手机纳入经济增长中。



回到战争上来,战争把人们的财富都摧毁了,所以创造的仅仅是需要,而不是需求。


只有需求才能推动经济发展,需要不能。


我想买房,买不起,这对城市的经济毫无影响。但我能租房,我租房的钱就会流通到城市的经济脉络中,这座城市产生GDP就有我的一份。


如果需要能拉动经济的话那非洲早成富裕之地了。


非洲那里穷人们的需要最多,他们非常需要食物、衣服、药品,但他们买不起,经济也没有比我们好。



所以说需要不能创造财富战争同样不能创造财富、推动经济发展。




06



再来看“战后优势”的说法。这也是一个谬论。


比如我刚建好一个工厂,刚投入生产没几天,就被敌人的飞机给炸了,这怎么可能促进财富增长呢?


怎么可能会有所谓的战后优势呢?


工厂都是有折旧的,比如一个工厂有100万的不动产,每年计5万的折旧,第二年变成95万,第三年又变成了90万。


这样以此类推,20年之后,资产才会变成零,只有到这个时候,敌人的飞机把工厂炸了,才是对工厂有利的,但敌人不可能专挑那些准备折旧的老工厂炸。


战争结束后,表面上看起来,全国各地都在新建工厂,新修马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能销售一空,一片经济蓬勃发展的场景。


但实际上这些建工厂、修马路的钱,本来是用来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经济的,但现在不得不重新建设之前就有的东西,所以其实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财富转移。


再说了,如果拆厂房就能推动经济发展,那所有工厂每年都拆一次工厂好了,可实际上并没有人这么做,这种方式显然是不能推动经济发展的。


所以说,其实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战后优势。


当然,一些企业主会因为前期投入的成本太大,不愿意启用新技术,这个涉及到沉没成本的概念。


但不是每个企业主都会那么糊涂,明明看到新技术会带来新机遇,宁可守旧也不纳新。


总有聪明的企业主会明白,沉没成本不是成本,从而果断地使用新技术。




通过破窗谬误,我们知道了:


1.破坏性建设只是财富转移,而不是财富增长。


2.只有需求才能推动经济发展,需要不能。



了解这个概念,有什么用呢?


现在经济不好,国家总会投资点啥来拉动经济创造就业。


那么我们知道了上面两点,就知道了,什么样的投资建设才是好的:


1.如果仅仅是为了创造就业,就去修一座没有用的桥、路等公共设施,那这就是一次财富转移,是把纳税人的钱转移给了那些修桥铺路的工人。


2.如果造出来的公共设施,老百姓消费不起。比如老百姓想游泳,你修个水立方,每个月收会费三千块,那老百姓也只能看看,不会掏钱。老百姓是有健身的需要,但消费不起,只有消费得起的健身需求,才能转化为需求,才能推动经济发展。



往期精彩文章:

李约瑟之问:领先世界两千年的中国因何而衰


备受西方经济学家追捧的“休克疗法”,为什么会失败


耕田不炒,开创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大唐

用“二次房改”,拯救中国经济的现在和未来


人类最大的公敌不是新冠病毒,而是环保主义


近30年首见中国经济负增长:经济刺激政策别乱打

中、西医之争系列——第 8 篇《中医会不会消失》


制造业最重要的意义:政府治理水平的测量仪



长按2秒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哟

支持小狐狸请右下点,右上点【···】分享!
为了防止封号,大家可以关注我的备用号,谨防失联


备用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