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联合国的困境:只有道义呼吁,没有武力强制,最后沦为吵架平台



01



网络流传过一个段子,印度在联合国提交改革方案,要求取消五个常任理事国的一票否决权,结果被中国一票否决。


同样的段子,是乌克兰在联合国要求取消俄罗斯的一票否决权,结果被俄罗斯一票否决。



联合国是二战后为了建立新的国际秩序而设的,五大常任理事国为二战的结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坐上这宝座,当之无愧。


但二战已经结束75年了,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一方面联合国要改革,另一方面,五大常任理事国又不想放权。


这就让联合国成了扯皮的地方,一个看似拥有无上权力,却什么都做不了的大胖子。



我们在国际新闻里经常会听到一些说法,某某行为获得了联合国授权,联合国就是今天世界上最重要的多边外交组织。


实际上联合国的决议对成员国并没有强制力,但是却会让成员国的行为获得道义正当性。


国际层面上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里的“道”,就是由联合国来定义的。


但这个“道”并没有具体实力做支撑,效果常常令人失望。



近年来我们也越发可以感受到,联合国经常疲于奔命,成员国不在乎联合国决议的事情也是经常出现。


联合国的困境在哪里呢?


下面我们就一个个来说。




02



第一个困境,是代理人困境。


这是个制度经济学上的概念,它是说,公司的投资人通常没有精力去亲自经营这公司,便会雇一些职业经理人来替他经营。


但是职业经理人跟投资人的利益并不是全一致的职业经理人的最大利益在于挣到更多的工资和奖金,而投资人的利益在于让公司获得更为长远和有效的发展。


两种利益之间存在冲突的可能,职业经理人有可能在经营公司的过程中做一些对自己有利,但却损害投资人利益的事情,这就是代理人困境。



联合国这样的国际组织,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国际组织要处理的问题很多,需要有一个规模较大的组织架构,又需要有一系列执行组织目标的官员。


官员们也乐于提升组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因为组织越是能在国际上刷存在感,就越有机会从各国争取到更多的财政拨款,官员们的日子过得越舒坦。


国际组织出现之后,很快就会形成基于这个组织本身的独立议程,有些议程会独立于发起国的意愿之外。


简单理解就是,这些国际组织的存在的意义,与发起国越走越远,因为真正执行的官员不是发起国的官员,这些官员只想着自己的利益。



但如果这些国际组织的行为,又不和发起国配合的话,那在国际上就难有作为。


这就会给国际组织的运转带来一系列冗长和低效的问题,联合国近年来受到的一些诟病,便与此相关。




03



第二个困境,是权力和责任不对等的困境。


这与大量小国加入了国际组织有关。


小国天然地有进行多边外交的渴望,你可以想象下,小国和大国如果进行双边外交,那么大国是无悬念的甲方,小国基本上只能在乙方的位置上忍着,这对小国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一旦进入多边外交的秩序,大国的优势地位马上被多边的结构给约束住了


所以相比大国,小国会更加渴望多边外交,即便是靠双边外交就能解决的事情,小国也渴望把这类事情放到多边平台上来处理,以便改善自己的不利地位。



但问题也就出在这里了。


国际组织的民主特征是要靠投票来呈现的,但小国的票数和它们在国际秩序中的利益相关性,并不成比例。


但在联合国中,小国在数量上占据着绝对优势,但它们在国际事务上的利益关联度和它们所拥有的票数之间并不对等。


这就让小国经常会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而扰乱议程,使得实际议程的运转出现大量冗长无意义。



为了防止这种问题的出现,联合国里面还有一种特殊的制度安排。


比如联合国安理会里有五个常任理事国,这五个大国对国际政治的走势有着极高的利益关涉,所以也就有着特殊的权力地位,用来克服这种权力责任不对等的困境。


但是这仍然无法实质性解决问题,因为大国有可能会收买小国,这么做并不困难。


而一旦小国被收买,联合国做出的决策,就会背离发起国的初衷,这也是代理人困境的另一种呈现。




04



第三个困境,就是价值观不一致的困境,这主要是与大国有关。


虽然安理会里面有着常任理事国跟非常任理事国的区别,以便区分大国与小国不同的利益关涉度。


但五个常任理事国也还是需要靠投票来决定很多重大事项的。


这里就又有了问题,就是参与投票五个大国并没有一致的价值取向,这也就意味着联合国在决策过程中,在事实上放弃了价值承诺。


包括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在内的联合国成员国,并没有一致的价值取向,投票结果经常并不是反映着人们的价值判断,而只不过是一种偶然的利益组合的结果。



这种情况下,虽然联合国在宗旨上有价值承诺,但在事实上放弃了这种承诺。


那么联合国如何还能期待成员国对它有真正意义上的认同呢,国际组织的运行和它的初衷也就背离而去了。




05



第四个困境,就是国际事务决策的道德判断与执行力相分离的问题。


虽然联合国在事实上放弃了价值承诺,但是法理上来说,人们仍然公认联合国是国际行为的正当性来源。


比如美国打击伊拉克的战争,因为没有获得联合国的授权,所以国际上对于这场战争的正当性有着巨大争议。



但是麻烦就在这里出现了。


一方面,联合国虽然是正当性的来源,但是联合国本身在决策中却无法坚持一致的价值观,从而在相当程度上让人们又对联合国抱有疑虑,正当性本身就不能总是令人信服。


另一方面,联合国本身的执行能力是不高的,国际上出了问题经常需要由大国来出面安顿。



就目前来说,美国是最常被人寄予这种期待的。


比如发生在1995年的卢旺达大屠杀,按说卢旺达离美国非常遥远,美国人最多就觉得这件事情好残酷,不会本能地认为它跟美国有什么关系。


但是在大屠杀之后,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却来到了卢旺达,并对卢旺达人民表示道歉,说美国没能在屠杀发生的时候及时进行干预。


克林顿来到卢旺达道歉的一大原因是,人们对美国是有这样一种期待的,就是美国既然是世界霸主,那么世界上出了如此之糟糕的事,美国就应该去管,如果美国没有去管,那么美国就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



人们对国际组织中有实力的大国,有一种道义上的期待。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但对大国做的事情是否符合道义,判断权并不在大国的手里,而在联合国的全体成员国手里。


这就会导致联合国该做的事情没法做,不该做的事情却硬要求大国去做,这会让国际秩序遇到很多麻烦。




我们来总结下联合国的困境。


人们对联合国的期许很高,但联合国却做不了什么。


想着让有实力的五大常任理事国来做事,但联合国又是一国一票制,小国利用投票规则来牵制大国。



再加上五大常任理事国的价值理念并不一致,无法合力维持国际秩序。


联合国是多边对话的舞台,就真的成了只对话,不干事了。




往期精彩文章:

未来战争带来的颠覆性挑战:精准打击技术,让美国可以精准“斩首”任一国家领导人


凡尔赛和约,为什么摁不住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苏联的解体,源于阿富汗战争


美国60年代面临的危机——全世界反美、全民反政府


关起国门搞工业化,才是拉美掉进“中等收入陷阱”的真正原因


从破产边缘,到世界巨头,光刻机之王阿斯麦做对了什么

下一个世界工厂,会是印度,还是越南


中国的陶瓷技术一直领先世界两千年,但为何现在沦为三流货色


德国用一百年,从落后的农业国,超英赶法,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贸易战的根源:全球化中失去工作的底层民众要掀桌子


长按2秒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哟

支持小狐狸请右下点,右上点【···】分享!
为了防止封号,大家可以关注我的备用号,谨防失联


备用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