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皇帝可以不读论语,但一定要读《韩非子》,这才是当皇帝的教科书

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韩非可能不是最耀眼的那个人。


首先,他没有开宗立派,名声比不过老子、孔子、墨子。


其次,他也没有被任何一位统治者重用,政治影响力比不上张仪、苏秦、李斯。


另外,大家可能听说过韩非口吃,虽然他文章写得好,但诸子百家几乎个个有思想、有文采、有口才,韩非的结巴可能给他减分不少。



虽然如此,但我们千万别低估了韩非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影响。


从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开始,韩非的思想就是历朝历代怎么当皇帝的指南。


皇帝可以不读论语,但一定要读《韩非子》,因为这才是当皇帝的教科书。




01


韩非,政治不得志的落魄贵族


韩非是战国后期的韩国人,而且他是韩国宗室,与韩国国君算是远房亲戚。


韩非有些口吃,不大擅长讲话,但文章写得条理清楚、分析深刻。


在韩非生活的时代,韩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那个。


作为韩国的宗室成员,韩非多次给韩国统治者上书,提出很多建议,但都没被采纳。



后来,他写出来的那些文章流传到隔壁秦国。


当时秦国统治者是秦王嬴政,嬴政很识货,阅读了韩非的文章后还以为是哪位古代学者写的,感叹道:“我若能和这位作者见一面,也不枉活这一辈子了!


这时,站在嬴政身边的大臣李斯说:“这些文章是一位叫韩非的人写的。您想见到他并不难,他就在韩国。”


其实,这位李斯是韩非的同学,他们曾一同跟随儒学大师荀子学习。



但很快李斯就意识到,韩非很有才干,万一秦王重用,自己的政治前途可就黯淡了。


于是,韩非到了秦国后,李斯就暗中联合其他大臣在嬴政面前说韩非的坏话:“韩非这个人您可得小心。他是韩国的贵族,心终究是向着韩国的。秦国和韩国是敌对的国家,如果重用了他,他会为韩国打算,不会真心为秦国的。如果放走他,让他到别国去,万一敌国重用,给秦国捣乱,也是个麻烦。不如找个借口把他杀了。”


韩非毕竟是个人才,嬴政也不忍心直接杀掉他,于是就先把他关进监狱。


但韩非不死,李斯心里不踏实。


他派人恐吓韩非,逼迫韩非在狱中自杀,也有人说是李斯毒死了韩非。


不管具体是什么,韩非的政治生涯还没有正式开始就结束了。


有一天,嬴政终于想通了,打算赦免韩非,但为时已晚。



虽然韩非根本没来得及为秦国效力,但嬴政统一全国的政策却是按照韩非的理论制定的。


韩非的思想具体体现在他的文章中,这些文章被后人汇编为《韩非子》一书。


全书最大的特点是从统一中国这一总目标出发,提出了一套理论和原则。


而这些正是秦王嬴政急需的。




02


秦国统一天下的绊脚石不是六国的军事力量,而是内部的不团结


战国末期,各国间连年发生着战争,大国兼并小国,最后只剩下七个国家。


一方面,民众饱受战争苦难,希望有个稳定的生活环境。


如果七国能够合并为一个国家,就不会有那么多仗可打了。


所以,普通民众非常希望统一的到来。



既然所有人都希望统一,那就在战场上决胜负呗。


谁赢了,谁就统一全国。


其实在嬴政之前的几任秦王虽然胜仗没少打,但就是没启动统一的这个战略。


秦国的国力那么强大,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秦国担心的不是六国的军事力量,而是内部的派系斗争。



一百多年前,在商鞅的操盘下,秦国实施了变法。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奖励军功,取消贵族的世袭制度,国家不愿再浪费资源养着一帮“寄生虫”,只有那些有才干的人才可以做官,有军功的人才可以封爵。


商鞅变法拉开了秦国变革的序幕,但我们知道商鞅最后被五马分尸。


也就是说,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国内仍然有强大的保守贵族势力,给秦国拉后腿。


而且随着国土面积扩大,秦王也需要用一套有效的手段把新的资源都卷入国家这台大机器里。


这是秦王开展统一大业面临的突出挑战。


为了提升国力,秦国保持着开放态度,吸纳各国人才来到秦国,甚至秦国最有名的那些宰相都不是本国人,比如范雎和张仪是魏国人;魏冉是楚国人;商鞅是卫国人。


但这么多人来到秦国,难免有包藏祸心的。


比如,韩国担心秦国吞并自己,就派了一个人去秦国说服秦王举全国之力搞水利工程,这样秦国就没有剩余足够的力量攻打韩国了,秦国兼并六国的步伐也会被打乱。


这个人就是郑国,在秦国搞出了大名鼎鼎的郑国渠。



你看,秦王看着手下一帮臣僚,他也常常猜不透哪个是忠哪个是奸,无法做到非常有效地管理。


如果秦王没办法掌控内部的各个势力,那他就不放心派出百万大军去统一天下,万一天下没打下来,自己的秦国可能都要出乱子。




03


韩非的思想,给秦王嬴政提供了统一天下的可行性理论


面对这种情况,韩非吸收前人经验、综合各派主张,专门为君主定制了高效统治“三件套”。


这组“三件套”分别是:“法”“术”“势”。


我们来看看韩非的“法”“术”“势”是什么意思。


“法”用来解决君主和普通民众的关系。


“术”用来处理君主和臣僚的关系。


最后的“势”,是“法”和“术”得以实现的保障。



先看“法”。


我们现代所说的“法”是大家共同协商出一套办法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但韩非所说的“法”,其实是把国君意志制度化。


追求赏罚分明只是手段,目的是帮助国君更好地支配所有人。



而“法”的这个概念,其实儒家早就在用了。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他认为,世道之所以乱,是因为人们欺君犯上,不遵守秩序。


为什么以前的世道好?


是因为大家都遵守各项秩序,在家里长幼有序,走出家门君臣有序。


那在春秋乱世,如何恢复秩序呢?


不妨把社会最大的关系网,也就是血缘关系网重视起来,无论是在朝堂还是家中,都把礼仪和道德作为维系秩序的标准,这就是儒家的“礼法”。



在孔子的时代,虽然礼崩乐坏,但周王室好歹还是名义上的君主,诸侯干点什么都要顾及周天子的面子。


到韩非所在的战国后期,各国竞争已经白热化,连周王室这个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也被灭掉了。


所以,韩非更加坚信,什么礼仪道德都行不通,什么血缘关系都靠不住,要想建立秩序得找到新的支撑点。


韩非找到的这个支撑点,就是人“天生自利”的本性。


韩非继承了荀子的观点,认为“人性本恶”,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


所以韩非公开主张,君主对民众不能道德感化,而要通过“法”来把赏罚规矩立好,清晰地告诉民众:努力种地打仗就能获得官爵田产,如果作奸犯科,就要坐牢受刑。


这样才能聚集民众的力量,提高生产水平和作战水平。



同样都是要稳定秩序,儒家的“礼法”这时就变成了法家的“刑法”,同样都是要维护统治集团利益,但手段从“礼仪道德”变成了“严刑峻法”。




04


君主要用权术来驾驭臣僚


不过统治集团中不只有君主一个人,还有许多大臣,他们参与政策制定、行政管理。


这些人万一动了坏心眼儿,很容易给君主带来大麻烦。


为了帮助君主驾驭臣僚,韩非拿出第二件法宝,叫“术”。



法是公开的,通过向民众公布游戏规则,来调动大家种地、打仗的积极性。


而术是不能暴露的,为了避免大臣互相勾结对抗国君,国君不仅要小心提防每一位大臣,同时要施展权术,适当挑起大臣之间的矛盾,把他们掌控在国君个人手里。


权术这个词,在今天看来有点负面。


其实,这个词也不是韩非首创,“术”的思想源自道家的“无为”思想。


道家的“无为”原来的含义是:处世不应该拘泥于某种固定的形式,只要大方向正确就可以。


但到韩非这里,“无为”被解释为“君无为,法无不为”。


字面意思是:君主什么都不用管,法律什么都能管。



这里说的其实是,具体的事情君主应该靠法律来解决,而君主本人为了控制群臣,不应该有特定的喜好或者厌恶,这样就不会被臣子猜测掌握了。


比如,国君表现出喜欢斗蛐蛐,那就会有大臣借机迎合国君喜好,来达到私人目的。


正所谓,楚王好细腰,朝中多饿死。


楚灵王喜欢男子有纤细的腰身,所以朝中的一班大臣就天天饿肚子,勒紧裤腰带,结果一个个饿得面黄肌瘦,上朝都站不稳。


而且,国君不能形成日常习惯,假如一个国君作息非常规律,每晚都是“子时”入睡,这件事情让臣子知道了就可能会找机会发动政变。


甚至,在朝堂上讨论国家事务,比如接下来打哪个国家、提拔哪个官员,国君也不能直接亮明态度,应该先让臣子讨论一番,这样做可不只是为了辩明问题,也是为了维持国君阴晴不定、难以掌握的形象。


只有做到这些,君主才能驾驭人数众多而且水平很高的大臣们。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段子。


问:为什么领导在布置任务时,不把话说明白?


答:把话说明白了,出了错,算你的,还是算领导的?




05


用奢华来彰显国君的威严


韩非子找到两种办法来帮助君主分别处理与民众、与大臣的关系。


用“法”来管民,用“权”来控臣。


但国家制定法令,民众就会坚定执行吗?君主使用权术,大臣就不敢伺机报复吗?


要想保证法令和权术能发挥作用,还需要一样东西,这就是韩非的第三样法宝:“势”。



什么是“势”呢?


势就是国君威严的身份。


君主和权势的关系就像飞龙和云雾,飞龙有了云雾的托举才能飞得高,如果云雾散去,飞龙就会掉在地上变成蚯蚓。


所以,君主的“权”,是用“势”来托举起来的,没有“势”,君主和普通老百姓没有区别。



国君的“势”具体要如何发挥呢?


这其实涉及很多方面,比如国君要坐在高大的座椅上,要穿戴着华贵的袍服冠冕,要说一不二、金口玉言,即使犯了错也要将错就错。


只要有了权势,即使像夏桀、商纣那样昏庸残暴,国君的命令也能执行。


试想一下,如果国君穿着农民的衣服,趴在地上,一个大臣提意见:“作为国君您应该多喝水、多睡觉”,国君一边哆嗦一边抹泪,说自己立刻照办。


这样的话,国君的威严就没有了,即使是尧舜禹那样的上古贤君,也没有人会规规矩矩地执行他们命令。



楚汉战争时期,刘邦在前线打仗,萧何在后方提供物资。


一天,刘邦班师回朝,看到萧何给自己建了一座超级豪华的宫殿。


刘邦就开骂,说萧何怎么可以浪费人力财力在这样形象工程上。


萧何就说,这天下迟早是你的,有一天你是要当皇帝的,做皇帝就要有皇帝的气派,你不住这样的宫殿,得了天下,天下人也不会服你。


萧何给刘邦建的宫殿,就是“势”的体现。



虽然刘邦是地痞流氓,但要想坐稳皇位,就得端起来,各种排场,各种礼节,得到位。


如果你不这样干,下面的臣子,甚至老百姓,就会想,这也能做皇帝?那我也能做了。




06


韩非的思想,是诸子百家集大成者


韩非提出的“法”“术”“势”,相当于给秦王嬴政应对国内问题提供了一套很好用的组合拳。


有了这一套理论,嬴政就知道怎么当皇帝了,当秦国内部力量通过“法”“术”“势”被整合到嬴政手里后,统一天下的战略正式启动。



我们都知道,历史把韩非定位为法家,但其实韩非的思想是糅杂了当时各派理论。


“法”“术”“势”这三样东西都不是韩非首先提出来的。


“法”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儒家,后来商鞅在秦国进行了实践,韩非把它借鉴了。


“术”的思想可以追溯到道家,后来申不害在韩国大力推行,韩非也借鉴了。


还有“势”,可以追溯到儒家和道家,赵国人慎到最早把它提出来,韩非也把它给借鉴了。


韩非不只是在吸取各个学派的思想,而且在形成自己理论的过程中,格外看重实际效果,商鞅、申不害、慎到都是先行者,已经分别趟出一条路,韩非就博采众长,把好用的、可行的部分吸收进来,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其实,这正是韩非的独特之处。


他被认为是春秋战国诸子中的最后一位“子”,由于处在思想河流的下游,他不仅集法家大成,还能吸收到各个学派的主张,最后打造出一套更完善、更实用的思想理论。


有人把韩非看作中国思想史上一位枢纽性的人物。


一方面“承前”,为秦王统一全国提供理论方案,另一方面“启后”,秦汉之后,韩非的这套东西长期被古代中国帝王使用。


经过韩非这一手,法家不仅在诸子百家的竞赛中获胜,而且长期占据着古代中国政治统治思想的核心位置。



别看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就成了正统,其实皇帝在深宫里看的书,都是《韩非子》。


这就是所谓外儒内法的由来。


当然,外儒内法,并不怎么简单,下一篇我们再详细来讲述。



往期精彩文章:

大清王朝,亡于庚子国变,葬于辛亥革命


杨振宁对中国的贡献有多大


日本天皇,为什么能万世一系,坐稳两千多年


世纪大改革:俄罗斯如何败光苏联留下的家底


东南亚工业化失败的经验教训(下):在工业幼稚初期,就实行贸易和金融自由化


东南亚工业化失败的经验教训(上):没有土地改革,就没有工业化


一文看懂:疫苗是怎么来的,中国疫苗是否安全


被巨富们控制的东南亚


中国棉花的种植采摘有多高科技:不仅机械化,而且智能化


独裁政府,为什么也能创造经济奇迹



长按2秒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哟

支持小狐狸请右下点,右上点【···】分享!
为了防止封号,大家可以关注我的备用号,谨防失联


备用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