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WeChat ID jiaorguo Intro 先有家,后有国。可是,我们总是倒过来:有国才有家。 自媒体时代,最怕就是与你失联。加我的私人号吧,这样他们就没办法了。长按家国门,识别二维码即可: 作者:朱大可 来源:凤凰文化 在柏杨先生《丑陋的中国人》出版30周年之时,不妨来回顾一下这个议题的两位主要引导者。 首次谈论国民丑陋性的著名人物是鲁迅。在小说《阿Q正传》里,鲁迅以黑色喜剧的风格,塑造出一个旧帝国底层的代表性人物,成为当时中国人的共同精神肖像。鲁迅是幸运的,他生活在富有自省能力的民国时代,所以没有受到太多非难,反而因这部小说(也许还应加上《狂人日记》等)而成为宗师和不朽者。 但柏杨未能享用到这种文化待遇。他的《丑陋的中国人》,引发20世纪第二次民族国家的自我反省,却遭到台湾民众的激烈攻击,而中国大陆亦从1980年代的倾听转向了谩骂。在狭隘民族主义思潮的包围中,任何自省和反思的努力,都会面临声势浩大的敌意。 但无论如何,前有鲁迅,后有柏杨,中国人终究为自己留下了几面自省的镜子。这是本国的终极精神财富。它不仅是说出真相的勇气,更是一种洞察恶疾的智慧,并最终成就为伟大的品格。反思力的存在,或者说,拥有足够的自我批判的力量,是衡量民族国家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尺,也是所谓“国家软实力”的坚硬核心。 柏杨所使用的“丑陋性”或“丑性”一词,属于美学范畴,跟美感和生理反应密切相关;另一种社会学语词也曾被广泛使用,叫做“国民性”;我们也可以套用生物学语词,把它跟“中国病毒”挂钩,更可以租借心理学术语,将其描述为“中国综合症”和“负性文化人格”,等等。而我则更倾向于使用“文化人格障碍”之类的中性语词。所有这些语词都从各自角度,向我们描述了病变的基本状况。 令人难堪的是,柏杨的警告没有奏效,反而成为难以解决的跨世纪难题。在“中国式病毒”的大肆侵袭下,30年以来,国民人格的集体性崩塌,已经势不可挡。人们从正直、法治、诚实、信用、勇气、胆略、独立、尊严、教养、责任、勤劳等美德中大步退出,转向贪婪、无礼、粗鄙、说谎、投机、好赌、哄抢、欺诈、剽窃、冷漠、甚至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在空气、土壤、食品里投毒,自上而下形成庞大的互害型景观。满目苍夷,一地鸡毛。这的确是丑陋的奇观,剧烈地伤害着我们的眼睛和心情。问题在于,对人格障碍的基本觉知,仍然没有建立起来。而没有诊断与报警,就没有改造和疗愈的空间。 有一种“理性的声音”宣称,感染这种病症的只是极少数人,因而“丑陋的中国人”的描述,毁损了大多数人的形象。这种貌似政治正确“多数论”,始终是探讨问题的理论瓶颈。常识告诉我们,出现“集体性人格障碍”的比率,哪怕只有百分之一,都足以构成一种危机。文化人格障碍是一种高传染性病毒,如果缺乏鲁迅/柏杨式的警觉而任其滋长,就会动摇中国社会根基,甚至向外部世界蔓延,对整个人类文明产生伤害。 为了更清晰地表述这个观点,不妨援引SARS(非典型性肺炎)作为例证。当年中国的SARS患者,官方数据是4,698例,而中国人口时为13亿,这意味着病患者仅占总人口的1/270,000。但它已经引发巨大的公共卫生灾难和民间恐慌。这种现象就是“SARS效应”。以上述比率为基础,再放大10,000倍作为加权,就构成测试社会感应度的“SARS指标”。它的意义在于,在14亿中国人中,只要27人中出现一位人格/伦理障碍者,就足以描绘整个民族国家的不良图像,并触发关于集体人格障碍的警报。 但中国的实际情形,远远超过了这个指标所描述的范围。另一典型案例,是四年前发生于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从她身边经过,全部视若罔闻,最后,小悦悦被第19位路人——拾荒者陈贤妹所救,但已回天无力,成为道德冷漠的牺牲品。这则新闻对“SARS指标”做了根本性倒置,也即以1/19的比率,描绘出文化人格危机的严重现状。在19人中间,只有1个人是正常人,没有遭到病毒的侵蚀,这就是“小悦悦指标”。它虽然源于单一“样本”,却有广泛的警示意义。这个幼小而脆弱的生灵,对中国人的文化人格障碍,做了严厉的控诉。任何稍有良知的人,都不会对此无动于衷。 另一则经常被引用的自慰式格言是:“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它的意思是,尽管母亲又老又丑,忠孝的儿子不应嫌弃。在古老乡村社会,这种道德劝勉是有意义的,它捍卫了家庭伦理的基本结构,而一旦将其转换到国家叙事层面,就会出现严重的逻辑错误。“丑陋”一词的所指,恰恰不是“祖国”,而是每一位人格破产的个体(“子”)。正是那些作为个体的“无名氏”(路人、顾客和游客),以其出现在新闻或日常生活里的丑行,拼贴出祖国(“母”)的负面容貌。 据说,鸵鸟在被追急的时候,除了扬沙踢腿,还会撅起身子和屁股,把脑袋埋进沙里,以为看不见猎手,猎手就不复存在。这类自作聪明的鸵鸟,在中国很多,而他们营造的“沙窝生活”,无助于难题的解决,只能加剧文化人格病症的恶化。 “人格障碍”的疗愈和改造,是一个比觉知更难讨论的话题。鲁迅和柏杨,未能来得及出示有效的疗法。但已经有部分中国人觉察了自身的问题,并试图接受真理,寻求有意义的生活,由此形成学儒、读经、禅修、拜佛和瑜伽等方面的宗教性潮流。尽管这些活动有时还驻留在事物的表层,犹如一场时尚表演,但如果这种时尚能够变成生命的内在需求,深入骨髓和灵魂,就有望成为自我疗愈的良方。 宗教疗愈的最大障碍,在于导引者方面出了麻烦。在仁波切、大法师、上师、大师和骗子云集的时代,究竟有多少真正的精神导师,这才是修行者的最大困惑。著名的佛寺主持——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正在面对各种匪夷所思的道德指控,尽管事实尚待澄清,但它已经加重世人的疑虑。导师问题成堆,他们所推销的“思想”,又如何能令人信服? 早在民国早期,蔡元培就发现宗教疗愈的诸多“弊端”,试图以“美育”取而代之。这种集体疗愈的策略,就是放弃病入膏肓的成人,转身从孩童教育入手,以文艺为药剂,陶冶情感,消除“丑性”,令文化人格在教化中变得美好起来。 “蔡元培策略”的核心,是在德、智、体、美、劳五育里,把美育推到最崇高的地位,而用于美育疗法的途径,除了建筑、雕刻、图画和音乐与文学外,还应包括“美术馆的设置,剧场与影戏院的管理,园林的点缀,公墓的经营,市乡的布置,个人的谈话与容止,社会的组织与演进,凡有美化的程度者,均在所包,而自然之美,尤其重要。”(原载《现代学生》第1卷第3期)。其中的关键正是“社会组织的演进”。假如“社会组织”已经腐化,丧失美的结构和体貌,就无法指望它能提供美育榜样,引领民众走向有良知的健康生活。 跟宗教疗愈困境相似的问题是,究竟由谁来承担这神圣的美育使命?众所周知,中国教育正在陷入 “主体性危机”。作为教育主体的美育机构,一旦沦为官僚机构,被各种谎言所充斥,而教育者缺乏美感根基,甚至连人格都充满阴影,又何以推行正确的美育,将学生带入美好的生命感受?美育是一种严密的代际传承结构,其中一代人所受教育的好坏,取决于上一代人(教师)的品质。蔡元培的“美育”信念,只能基于对当时教育体制、教师人格和基本美感的信赖,但在21世纪的语境里,这些支撑性要素都在瓦解和流失。 “柏杨难题”的解决,暂时还没有令人信服的方案。 这是一本极具争议的书。虽然已出版31年,但至今争议不断。书单君认为可以用更为开阔的眼光来看待本书,它的价值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自己的契机。 看过《丑陋的中国人》的书虫,欢迎在下方留言中写下你的一句话推荐理由,大家一起讨论。 ▲ 柏杨,著名作家 柏杨,原名郭定生,自称是“野生动物”。一生念过很多个学校,但从没有拿到过一张文凭,为上大学数次使用假学历证件,曾被教育部“永远开除学籍”。他的言论和书籍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争议。 代表作《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史纲》、《异域》。2008年,在台湾新店耕莘医院逝世,享寿89岁。 《丑陋的中国人》结集作者柏杨的数十篇杂文,主要内容是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作者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将传统文化种种弊端喻之为"酱缸文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滤过性疾病,子孙后辈永远受感染,且持续不断。那么,什么是"酱缸文化"呢?   酱缸文化之一,是对权势的崇拜狂 在古代中国,最优权势的人当然是皇帝。伦理观念对皇帝陛下概不适用,皇帝所有的旁系尊亲属,在皇帝面前只不过是“臣”是“奴才”而已。这种逆伦灭性的畸形道德,不但无人反对,反而认为天经地义。 以权势崇拜为基石的五千年传统文化,使人与人之间,只有“起敬起畏”的感情,而很少有“爱”的感情。所谓“仁”也者,似乎只能在书本上找,很难从行为上找。而“仁”似乎也并不是平等互惠性的。 古往今来,做官之所以把人吸引的如痴如狂,原因有四: 一、有权在手,可以某种程度地为所欲为; 二、受人崇拜; 三、学问变大; 四、财产增多。 酱缸文化之二,是自私与不合作 中国人太聪明,聪明的极致就是太自私,以致使百分之九十九的精力都用在窝里斗上。窝里斗的劣根性是不合作的最主要原因,而弱者“明哲保身”,强者“定于一”也是构成不合作的习惯反应。(所谓“强者”仅指不安分的人,不怕铤而走险的人,也是“打天下”的人;所谓“定于一”,是指一种独断专行的气质:凡是有老子在的地方,一切都得听老子的!) 酱缸文化之三,是淡漠、冷酷、猜忌、残忍 因为处处是淡漠、冷酷,用正常的脚步寸步难行,特权现象乃油然而生。谈到猜忌,这跟官的大小成正比。古往今来有多少功臣良将因受到帝王的猜忌而惨不忍睹。谈到残忍,柏杨提到宦官,提到女人缠足。中国人居然会想出这么残忍的玩意儿,简直就是中国人的耻辱! 提到残忍,还有就是刑求。中国历史上冤狱无数。冤狱不一定来自刑求,但刑求必然导致冤狱,所谓“三木(古代刑具)之下,何求不得!”古时候侦查刑案,不凭推理,不凭证据,自抓人到判刑,全凭办案人和审判人的自由心证。最常见的是:抓到疑犯,送上公堂后,先不问情由,打他三十大板再说,算是来个下马威,假如再不招供的话,那“好戏”还在后头呢。 酱缸文化之四,是文字欺诈 柏杨认为,在我们的文化中,似乎只有“美”,只有“善”,而很少有“真”。 “真”在中国历史文件中,几乎没有地位。《公羊传》曰:“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讳”者,就是文字诈欺。讳来讳去,剩下的不“讳”(也就是真的部分),还有多少呢?关于中国正史上明目张胆的文字诈欺,更是屡见不鲜。君不见有多少“天降异象”,而帝王生的记载。更进一步,文字诈欺,乃是来自对权势的崇拜。所以中国历史学家没有原则,没有是非,只有功利。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酱缸文化之五,是对僵尸的迷恋和肤浅虚骄 对僵尸迷恋的第一个现象就是:“古时候啥都有”;第二个现象更糟:“古时候啥都好”,包括古人人品好,古代法令规章好,古书好,古代名词好。 第一个较突出的史例:宋代王安石先生,算是跳出了酱缸。他说过三句冲击力很强的话:“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结果一些对僵尸迷恋的人,群起而攻之,这股反对力量,如排山倒海而来,迫使他的变法最终失败。假如王安石的变法成功,中国的历史恐怕要改写了。 读过的人如何评价这本书? 赞同方观点 ▲ 陈忠实 《丑陋的中国人》里的柏杨,是一个犀利到尖锐的思想家,而敢于直面直言说出自己的独自发现,让我看到一个独立思考者的风骨,甚至很自然地联想到鲁迅。 ▲ 陈建功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写杂文,文笔犀利,时有新见,振聋发聩,世人瞩目。柏杨先生的许多文字都以猛烈抨击社会痼疾和社会黑暗面为主题,《丑陋的中国人》以独到的思考和深刻的剖析,警醒着一代读者,也必将成为一代一代中国人传之久远的精神财富。 ▲ 李敖 所谓丑陋的中国人只是一种刻板印象而已,柏杨将一部分中国人的丑陋加诸于所有中国人之上,是懦夫的行为。 ▲ 谢玺璋 柏杨是一个斗士型人物,语言带有挑战性和攻击性。但很难摆脱那个时代,那个反对独裁大体制下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他过度夸张了文化的作用,而且看文化的角度过于绝对。 《丑陋的中国人》书中观点,你认可吗? 1.中国人由于常年的战争,比较忧虑,总是充满了敌意,非常担心自己的利益,于是我们成天惶惶然,为了自卫而虎视眈眈。 2.中国人太聪明,聪明的极致一定是太自私,凡是不自私的行为,不自私的想法,都会被讥笑为傻子。 3.中国民族性不如以色列强悍,中国人一切听天由命惯了,以色列人则还击力很强,遇到苦难,他们会挣扎,要对方付出代价,中国人是“算了,算了。”一句话,一笔勾销。 4.国人聪明,但却把聪明用到抗拒改善自己的品质,动不动就翻天印和窝里斗,聪明反被聪明误 5.中国人内心的复杂,恐怕举世无双。不要说政治问题各有主见,就连几个小流氓在一起,动不动就看不顺眼打起来,心胸狭窄,已到了可厌的程度。 6.我认为崇洋有什么不可以?人家的礼义确实好过我们的粗野,人家的枪炮确实好过我们的弓箭。如果朋友之中,学问道德种种比自己好,为什么不可以崇拜他?中国人没有赞美别人的勇气,却有打击别人的勇气。 7.中国有句话说,做事容易,做人难。做人是什么呢?就是人际关系处得好不好。这就是官场的习性,人际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的扭曲。 8.常听到中国人说老美好笨,好容易骗。其实,这种说法反应的不是老美笨,而是中国人坏。 Reward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Write a comment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