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流的人文教育是一流本科的主色

曲建武 仍然在路上 2020-12-30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公众号

一流的人文教育

是一流本科的主色

现在大家都在谈论办好一流的本科教育。把本科办好没有错,但是总的感觉是谈论科技教育的多,谈论人文教育的少;谈论科技教育的举措多,谈论人文教育的举措少。我以为,今天的一流本科需要加强科技教育,但更应加强人文教育,因为一流的人文教育是一流本科的主色。

一、人文教育是大学的“根”

      我们不能隔断历史来谈论问题。谈到大学的人文教育,自然要追溯到大学的源头。从诞生于法国的巴黎大学和意大利的波隆大学算起,大学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大学开过多少门课?恐怕这是个“死结”。但是如果进行分类的话,我们可以把大学教育划分为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两大类。众所周知的是,大学是人文的产物,科技只是近代的事。因此许多有识之士谈到大学教育时,首先强调的是大学的人文教育。所谓人文教育简单说来就是做人教育。


约翰·亨利·纽曼


      在大学的发展史上,约翰·纽曼的教育思想对西方大学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在《大学的理念》一书中,他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英国大学数百年的办学传统和他本人对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理解。他认为,大学既是一个教学的场所,更是一个提供博雅教育、培养绅士的地方。德国教育家施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本质作用有三个:发展的养护、文化的传递、心灵的唤醒。真的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活跃的积极的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欧内斯特•博耶《学术水平反思》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博耶说:“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学生的职业生涯作准备,而且要使他们过一种有尊严和有意义的生活;不仅是生成新的知识,而且要把知识用来为人类服务;不仅是学习和研究管理,而且要培养能增进社会公益的公民。”爱因斯坦说:“学校永远应该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应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


蔡元培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大学的发展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主张“大学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它种目的的人去用。”他嘱咐他的学生们: “诸君须报定宗旨,为求学而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抗日战争期间,浙江大学在西迁的途中,学生们围着竺可桢校长问了一个问题:“我们怎样才算读完了大学?”老校长语重心长地说: “乱世道德堕落,历史上均是,但大学犹如海上灯塔,吾人不能与此时降落道德准则,切记:异日逢有作弊机会是否能‘涅而不淄、度而不磷’,此乃现代教育试金石也。”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都对大学的建设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毛泽东同志指出:要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培养 “四有”新人;江泽民同志指出:学生应当坚持“四个统一”; 胡锦涛同志指出:青年学生“一定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大学一定要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的“扣子”。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明确要求,无疑就是我们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应遵循的方向。

      纵观中外大学近千年的历史,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无论社会制度怎样变化,人文教育始终是大学文化不变的根。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大学充满了“科技”含量,但这并不意味着科技教育这个近代社会才登上“大雅之堂”的“晚辈”由此就可以后来居上取代大学的人文教育。科技无论怎样进步,那也是人的科技,说到底是要为人文服务的。正如爱因斯坦先生曾经说过的那样:科学只能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为什么的问题是在科学之外的。今天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一的规模,它的意义在哪里?显然不是体现在数量上,而应体现在质量上。这就是要为中国梦的实现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大学一定“不忘初心”,牢牢固守住人文教育这个根。我们万万不可忘记:大学若是失去了人文,就不称其大学了。那就是“工厂”;就是“培训中心”;就是锻造“器物”的场所。

二、一流的人文教育是一流本科的“魂”

      墨西哥有则谚语:一群人走着。走着走着有个人站住了。别人问他“为什么不走了?”他说“我突然发现我的灵魂没有带上。”“灵魂”没有带上行走还有意义吗?这就像我们要建设“一流本科”,它的科学内涵在哪里?如果我们没有带上本应带上的东西一味地匆忙上路,会不会忘了我们是从哪里来的?会不会搞不清楚我们究竟应该往哪里去?

      我们说一流的人文教育是一流本科的“魂”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人文教育可以为科技教育把握方向;二是人文教育可以为科技教育提供精神动力。

      从前者来看,任何人的学习都是基于一定的目的的,都有明确的价值指向。问题是如果科技教育不以人文教育为基点,科技教育怎能找准前进的方向?这样的科技教育又有什么意义?这里我们不妨回想一下林森浩在法庭最后陈述中的几句话:“当我还在自由世界里的时候,我在思想上是无家可归的。没有价值观,没有原则,无所坚守,无所拒绝……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对我而言,是很不清晰的……同时,我也希望,千千万万的年轻人能从我身上吸取到教训,引以为鉴!”“人之将死,其言必善。”林森浩终于明白了毁灭他的正是对科技教育的盲目追崇、对人文教育的不屑一顾。现在我们都在替大学生的创业、就业着急。这也没有错。但是创业、就业仅仅是科技教育方面的事吗?为了买辆宝马车,捧上九千九百九十九朵镀金玫瑰跪在母校的操场向学妹求爱,这样的创业、就业实在不能“恭维”。从这样的视角来看,一流的人文教育是建设好一流本科的应有之意。只有一流的人文教育解决好了,才有前提谈论建设好一流本科,行进在正确方向上的科技教育才会越给力越好。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

      从后者来看,任何人的学习,都需要精神力的推动,一流的人文教育恰恰可以解决精神推动力的问题。马克思说:“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怎样才能“根绝一切犹豫”、排除“任何怯懦”?科学教育本身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还是需要人文教育来帮忙。

      我1982年毕业做辅导员时带了80个学生,待他们毕业时有十个学生考上了研究生,而当时我所在的学校没有一个属于他们所学专业的硕士学位点。他们感谢专业教师给了他们科学知识,但是他们更感谢我给了他们人文关怀、感谢我带给他们的那般“下地狱”的勇气。2013年7月,我辞去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教育厅副厅长一职到大连海事大学做了一名辅导员。三年过去了,我用人文教育引领学生们成长,让他们时时处处感受到爱的教育,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发奋成才。许多学生表示将来一定做个对祖国有用的人。有个我家访过的学生还坚定地表示明年要到西藏工作,在那里实现他的人生价值。他在写给我的信中说:“三年,只是短短的三年,我能在老师的熏陶和谆谆教诲下走出小我,提高思想境界,植大木以立长天,处江湖以忧国民;能放下尘世繁华、能做个勇敢的人,心之所向,神之所往;能舍小我而成就众我,能有好男儿立志天地间,纵横四海,驰骋边疆的雄心壮志,都是老师爱的灌溉,学生无以为报。唯有传承这种爱,使之绵绵不绝,以光大之。”我带的年级中还有个女生寝室,四个人全部保送上了研究生。这四个学生中有三个学生是生活困难生,而她们的家我都去过,另一个学生是党员。

      大量的实例告诉我们,一个时刻把祖国、人民、父母、他人放在心上的人,每天叫醒他的一定是心中的梦想而不是闹钟!显然一流的本科不能离开这样的一些价值考量,进一步说,建设一流本科没有理由不以此作为自己价值的选择和追寻的方向。毋庸置疑,一流的本科必须充分地体现一流的人文主色,只有强大的人文教育熏陶下的一流本科才会凸显出科技教育的价值所在,才会固守住大学文化之根。

三、为一流本科主色添彩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行动的坚定和自觉来自于思想的深刻性。今天的高等教育日益走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中心,担负的使命不断增强。我们必须以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办好高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说:“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就是说我们的高等教育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必须彰显中国特色。

      我们必须建设好一流本科,只有一流本科的强大才能保证高等教育的强大。但是我们不能“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不加区别地照抄照搬人家的东西。我们的特色在哪里?一个重要的方面就体现在我们的人文教育上。我们要教育我们的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努力做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们要教育培养我们的学生有家国情怀,把个人的发展同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我们要教育培养我们的学生有世界眼光,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我们的贡献。有了这样的出发点,我们才会自觉把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很好地统一起来,我们才会建设起强大的一流本科。

      一流的人文教育需要一流的人文课程。学校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教育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而课堂教育是由课程组成的。这就告诉我们,要想体现人文教育主色,首先必须开设好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从问题的视角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一些人抓人文课程建设总没有像抓科学教育课程那么“来劲”、那么有“章法”。说得严重些,一些高校本来那点人文教育课程与科技教育课程就不成比例了,还要在“美其名曰”加强一流本科建设的大帽子下削减人文课程。更有甚者,武断地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建设一流本科有什么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什么?它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我们的科技教育没有了意义,我们的人文教育也会失去了追寻。上述问题的存在更是提醒我们,在我们大力加强一流本科建设的呐喊声中一定不能弱化了建设好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的人文课程的声音。当然,一流的人文课程需要有一流的人文教师。眼下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人文教师队伍人员不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辅导员教师为例,也许我孤家寡闻,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全国没有几所高校达到了规定的师生比。人都没有,谈何一流的人文?自然也就难能有一流的本科。

      一流的人文教育需要一流的人文环境。学校无闲人,人人都育人;学校无闲时,时时都育人;学校无闲事,事事都育人;学校无闲处,处处都育人。人文教育还有这样一个特点:需要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我们都懂这样的道理:今天不爱校,明天难爱国。因此我们总是教育我们的学生要爱校如家。可是如果进校不如家,怎能爱校如家?有些就是我们教育者的问题,不要责怪我们的学生。一次我在一所大学的墙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再见了‘吃饭’大学。”我故意问来往的学生怎样理解这就话。这一问像捅了“马蜂窝”似的,学生们从食堂到宿舍、到图书馆、到活动场地,给学校罗列了无数条“罪状”。马克思从商品研究起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从人文的角度,我们建一流本科能不能从给学生提供既经济实惠又美味可口的饭菜研究起;从给学生提供既舒适又安全的寝室住宿研究起;从新生报到能喝上既解渴防暑又免费的绿豆水研究起……仅仅是钱的问题吗?是心中有没有学生的问题。建国初期,我国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那么艰苦的环境、科技水平根本被人看不起的条件下制造出导弹、原子弹,它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知识是“学”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人文教育搞好了,就会激发学生无限的潜能,科技那点“雕虫小技”何在话下!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仍然在路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