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再用“没有语言环境”来为自己找借口

日语魔术师 日语魔术师研究所 2020-08-27



今天老夫在群里唠嗑为什么要按日语、西班牙语、韩语的顺序来研究语言,突然有位少侠说道:


这已经不知道是第多少次在群里出现这样的发言了,相信有很多少侠也听过“有语言环境就能学好外语了”、“在国外待几年外语自然就好了”等听起来似乎很正确的话。看来是需要来给“语言环境”这个东西正正名了,老夫不能眼看着群里各位在语言学习的路上越走越歪,别所有学不好外语的锅都往“语言环境”身上甩


现在就来破除“语言环境的迷信”

 

“在国外待几年外语自然就好了”?来看看下面两位少侠:


老夫还有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在澳洲留学时,有个基友先去了半年,我后来到澳洲时,发现我们两个的英语听力口语水平几乎差不多……

 

后来老夫改进了一套前人的听说训练方法,两个月每天1小时,60小时后,从聋子和哑巴英语摇身一变,能自如切换中英文思维,词汇范围内的听力清晰+口语流利,回国后连以前教过我的外教都惊叹我的变化(具体的过程可以回复“故事”偷看)。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呢?为什么待在国外时间长不一定能明显提高外语呢?



 还有的少侠会问“难道每天浸泡在外语环境中,量变不会引起质变吗?”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哲学中确实说过“量变会引起质变”,但很少有人进一步思考过“什么样的量变才会引起质变”。

 

网上很流行的“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但我们的经历却有无数与这个定律相反的例子:

 

假设某个家庭主妇每天花3小时给一家人做饭,连续做10年,即他花在做饭上的小时数为:

3小时×365天×10=10950小时。


已经超过一万小时了,但这个人真正的厨艺能胜过在厨艺学校培训1年的学员吗


抱歉,真相是,他的厨艺水平离经过专业训练的学员还差得远。这就和以前听过的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在家里做饭的总是女人,但是酒店大厨,顶级厨师几乎都是男人”一个道理。

 

综合以上外语和厨艺的例子,相信大家已经能体会到问题出在哪了。

答案是:不断提升的量变才能引起质变~!


如果每天只是机械重复,并没有提升,再怎么投入时间,能力都不会有变化。现在很容易明白为什么“语言环境”不一定能提升外语了。

 

单纯在国外生活,没有进行“刻意练习”,所以听过的的外语,都是左耳进右耳出,并没有存储在大脑里。这也是为什么类似“每天记10个单词,一年词汇量就能增长到3650”的说法,从来没有人能实现


首先,连续365天持续做同样一件事,老夫自问没有这个毅力,身边目前还没有发现有人能做到。


第二,如果记忆方法不科学,人一天也许能努力记住10个单词,但一天之后可以轻松忘掉100个,完全达不到“不断提升的量变”的条件。

 

不知道各位少侠有没有注意到那位在日本待了四年的少侠的聊天记录中提到过“前没有上过任何课,就自己看书看了点基本的”。

 

没有任何语言的基础,直接跑到某个国家,想通过语言环境学好这门外语,完全是痴人说梦。

 

好比把一个完全不会游泳的人直接推进游泳池,1万个人中至少有9999个会直接淹死,剩下的1个也许可能大概说不定能当场学会游泳。但这种做法只适合认为自己是万中挑一的精英,普通人慎用,至少老夫自认凡人一只,不敢造次。



因此,如果想用“语言环境”学好外语,至少要具备:


1. 有一定相应外语的基础(不低于3000词汇量、能看懂简单文章,听说方面无严格要求)。

2. 知道如何做外语上的“刻意训练”(至少每天要做到“记的比忘的多”)。

 

有机会出国的少侠们,如果“学好外语”是出国的目的之一,务必在国内时就做好以上两点,可以更快速、高效地达到自己的目的,还能省下一大笔高昂的、完全可以避免的“学费”


说完“语言环境”,老夫还有意剖析一下“语感”这个看似高大上的概念。感兴趣的少侠可以在评论中留言,告诉老夫:

1. 你想知道的关于“语感”的内容?

2. 你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经历过哪些和“语感”有关的事?

 

如果少侠的评论有幸被老夫选为素材,老夫会赠送一张过往精华分享会(《如何火眼金睛识别外语学习广告中的猫腻》)的门票一张。这次名额有限,仅限1人,先下手为强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