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信仰爱情是死路,却是女性的自我保护

不如扭扭 不如扭扭 2022-05-29

点击上方 蓝字关注我


说到父权或者女权,说到他们对生活的影响,就不得不去讨论一个和前面两者都格格不入,却又无法绕开的事项——爱情。

 

爱情以其浪漫化的思维,好像可以去糅合父权和女权坚硬的菱角。毕竟当我们在讨论父权时代下的爱情时,是在讨论男和女之间的事,本文和下一篇姐妹文仅讨论男女之间的爱情。

 

我们在讨论爱情时,不光在讨论生理上的吸引,更是在讨论它背后所包含的东西,包括前期男女双方的选择(择偶观)、交往的方式、分手与结婚以及后期婚姻的存续方式,当然也包括钱这一经济因素。所以当我们在讨论爱情时,不是在说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词,而是在讨论背后这些实实在在的基础设施以及带来的影响。

 

背后的这些基础设施不仅包括个人化的因素,更包括社会环境性的因素——父权制。父权制社会下的所有事物都必然带着父权社会的印记,包括爱情。父权制形塑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爱情,它决定着爱情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生、发展和消亡。








 这是父权时代爱情的下篇,女性爱情。我觉得女人对男人也没有爱情,但是绝大多数女性却选择信仰爱情和婚姻,只是因为这为她提供了一条“出路”。


女人没有爱情,是因为①在男人对女人没有爱只有控制之下,女人对男人产生的那不叫爱,那叫斯德哥尔摩综合征。②我们在后面会发现,女人并不是因为男人而产生爱情,而是在她小时候心里就有了一个关于爱情的模型。她为了解决原生家庭这个问题,必须要找到一个男人套上这个模型,只是这个模型恰好叫做爱情。

 

所以为什么女性仍然选择信仰爱情和婚姻,在每天听到看到男人杀女人的新闻,在了解男人是怎么控制女人,怎么杀害女人之后?

 

能让女性违背生物的趋利避害本能,我想这股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这股力量的始作俑者就是父权体制下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这个时候仍然信仰爱情(恋爱脑)不光是一个社会性问题,更是一个心理问题。我将分三点来说明。

 

1. 父权体制下的原生家庭,向女性展示了一个糟糕的家庭范本,并把女性培养成一群无自我价值感的利他主义者。

 

· 作为一个女孩出生,你是没有价值的

 

当父权制体现在家庭事务时,从女孩的视角出发,会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大人对小孩权力不对等所呈现出来的控制,比较典型的就是家暴,父母打小孩,当然也有利用孩子愧疚心理的软性控制。第二个就是重男轻女。重男轻女的社会环境以及原生家庭,一直在明里暗里的打压、贬低女性这一性别身份,导致女孩们对自己的性别认同感低,同时对自我的评价负面化。

 

整个社会或者家庭都在说,生女孩没用,生男孩才能继承香火,女孩就是不如男孩。整个社会都在向女孩传递了一个信息“你作为一个女孩是没有价值的,你的出生没有价值,你的存在没有价值”。

 

女孩从出生到长大,一直被动的在接收接受这样的信息。渐渐的,这样的信息就会被女孩内化为自我评价/自我概念——“我是个女孩,我生来没有价值”。最近看到的96年纪录片《姐姐》,说的就是重男轻女这一观念对女孩的迫害。

 

· 别人需要你,就是你最大的价值,所以你得以别人的需要为自己的需要

 

社会以及原生家庭向女孩传递的第二个信息,就是你要听话,像个女孩,这样你才有人喜欢(才有价值)。女孩是什么样呢,女孩要乖巧听话,不让大人操心。

 

听话这个词,已经在为培养女孩的利他特质做基础了,意思是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得听从别人的指令(控制)。听话?听谁的话呢,在家庭中当然是父母啦。所以这里的“利他”中的他指的是父母,听的是父母的话,也叫做孝顺/孝道。

 

再延展一下,这里的利他主要是让女孩听从父母的话,遵从父母的指令(控制),以满足父母的需求为第一要务。反过来说,在这个意义上的孝顺/孝道只是父母控制子女的手段。当然父母不会这样说明,他们会说我们是因为爱你,才会限制(控制)你。

 

生长在这种环境下的女孩懵懵懂懂的知道了一件事,我的需求不重要,我的想法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听父母的话,父母让做什么就做什么;我得牺牲我的需求,这样我才有可能得到父母微薄的爱,这样我才可能有价值。

 

2. 不同方向的性别教育,向女孩们指出了一条出路,只有男人才能拯救你们,跳出一个家庭的方法,就是跳进另外一个家庭。

 

男孩长大之后,即使调皮捣蛋也会得到父母更多的宽容,美其名曰“男孩就那样”。这样的宽容,让男孩知道做自己就好。


当女孩长到一定年纪,心智逐渐成熟,她开始感到不对劲。她感觉到她的家庭是奇怪的,她似乎并不被父母爱着,她很痛苦。她能感受到自己与家庭的矛盾冲突,她知道有一天她会离开家庭。

 

这时,女孩接触到社会环境(舆论,小说,电视),都明里暗里的指向了一条出路,父母不爱你不要紧,等你长大了,你会找到一个男人结婚,你的丈夫会爱你;原生家庭不好没有关系,你可以重新寻找一个男人,组建一个小家庭,男人可以把你从糟糕的原生家庭里解救出来。

 

那怎么让男人爱我呢,她也想不出别的方法来,她只记得她听话的时候父母会高兴一些。那么只要我对他好(牺牲我的需求),听他的话,他应该就能爱我吧。这个信念像颗种子一样,很早的就种在了女孩的心里。

 

注意这个时候,女孩衡量自己价值的标准,已经从获得父母的肯定/爱,向获得异性的肯定(爱)倾斜了。这个时候有了一个雏形,女孩开始以得到男孩的爱作为自己价值的依据。而牺牲自己,满足男性需求,则变成一种得到爱的手段。

 

这也就是社会宣导的“亲密关系能够治愈原生家庭的痛”,实则是从一个火坑跳到另外一个大火坑。因为父母对你再怎么糟,也不太会到杀你的程度,但是杀妻案却很多。

 

3.  长大之后承受的社会压力依旧逼迫女性相信爱情,相信婚姻。

 

这个时候,社会舆论压力在不断的显现,不断的在跟女人洗脑,女人的价值是获得男人的爱,要做男人背后的女人,男人对女人最大的尊重就是把她娶回家,这些也暗自契合了女性心中根植的“女性无价值论”和“牺牲奉献就是爱”。

 

再施以年龄焦虑,外貌焦虑,生孩子焦虑,女性真的很容易就范。当然还有一个最大的社会压力父母逼婚,不管逼婚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方式,父母都在传递一个信息“我们是你的父母,你得听我们的,不然你就是不孝顺”。

 

所以女人没办法不信仰爱情和婚姻,因为如果她们选择不相信,在她们心里就无路可走了。原生家庭回不去又逃脱不开,相信爱情婚姻既能顺从父母的意志做个乖女儿,又有几率博到一个“爱她”的丈夫,这是她们的希望,也会是她们的不归路。

 

还有一个她们必须相信爱情和婚姻的原因,那就是原生家庭把她们培养成了低自尊,阉割了她的自信、自爱和勇气,逼迫她从经济上/精神上需要倚靠他人才能成活。

 

而长时间的顺从教育和被父母控制,阉割掉了女性的攻击性,也阉割掉了她们的野心和勇气。即使有机会放在她们面前,她们也很难抓住,不是她们没有能力,而是她们退让了。

 

那么破除女性身上的阉割,破除女性对爱情和婚姻的幻想,最关键的是什么?是反孝。脱离父母的控制,不再把他们当回事,不再让“父母是否爱我”这个问题继续左右你的人生,你就会获得自由。

 

讲完这三点,我们会发现这里面几乎没有男人什么事情,这也印证了女人并不是因为男人而产生爱情,而是她为了解决原生家庭的问题,必须要找到一个男人套上爱情的模型。

 


以上这些因素,导致了父权体制下女性爱情的一些特征:

 

1. 女性容易把男性在两性关系里的控制当做爱情。不是女性天生斯德哥尔摩,而是她已经习惯了原生家庭父母的打压和控制,对爱和控制的界限非常的模糊,容易把控制解读为爱。

 

2. 女性以牺牲奉献作为爱的准则。爱一个人,就应该为他牺牲奉献。我的需求不重要,他的需求才重要

 

3. 男性作为爱情和婚姻的主体,女性退为客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 爱情可以拯救女性,男人有能力拯救女性,最典型的就是《白雪公主》的故事了。


· 被男人爱(肯定)是女性唯一的价值,其他的你再怎么优秀也没有用。


· 女性的价值是在男人背后做一个好女人,歌颂女人为男人所做的牺牲和奉献。


· 对不守规则女性的打压,比如说荡妇羞辱还有高学历羞辱。而这里的规则,都是以是否满足男性需要为标准建立的。

 

 

而有了老公、孩子、自己的家庭之后,这种情况也不会有任何改变。社会时不时地在说,他们是你老公/孩子/公公婆婆,你得听他们的,你得以他们的需求的需求为需求,不然你就是自私。

 

我们回顾下女人的人生,依然还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内个味道。不同的是,在不同的阶段,女人有不同的主子。

 

最终女人会发现,她的希望和出路不在外界,不在于她一直盼望得到的父母的爱,不在于男人,不在于孩子和外界看待她的目光。她的希望一直在她自己身上,也只能回归她本身,寻找自我虽然路很难走,但是能看到光。


当她有一天决定不再置身于别人的目光中,也不再纠结别人爱不爱她这件事,那肯定是因为她已经足够爱自己了。她会一边咒骂着生活,一边扼住命运的喉咙。

 







关注我,

收获更多自由和力量

解读性别文化 / 影视剧 / 心理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