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史杰鹏:陶渊明不通世故,我也是,但没他率性

史杰鹏 随读随写 2019-06-07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节选)


史杰鹏

 

这节课是讲一个人的诗,他的名字叫陶渊明。在中国,就连初中生都读过《桃花源记》,所以,对陶渊明这个人物,都有一定了解。但他又不像“三曹”那样,因为《三国演义》的缘故,妇孺皆知,所以有必要多花一些笔墨,介绍他的生平。毕竟评论诗歌讲究知人论世,只有了解他的生平,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作品。

 

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又名潜,一般认为“潜”这个名字,是入宋后才改的。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他做彭泽县令,仅持续八十多天,从此归隐田园,再也没有出仕。因此,他被文学史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还戴上了“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桂冠。

 

陶渊明出身不错,他的曾祖名叫陶侃(也有人表示反对),陶侃这人很有名,我小时候读过这样一首诗:

 

陶侃惜光阴,贵于惜黄金。

光阴金难买,黄金失可寻。

 

也不知道是谁写的,但从此就记住了陶侃的名字。不过我那时总以为书上印错了,把“陶潜”印成了“陶侃”。这当然说明我很荒谬,但同时也证明,陶潜的名气比他曾祖父大很多。其实就官职来讲,陶侃才是大人物,他虽出身贫寒,但从县城的小公务员,竟一直爬升到郡守、刺史、侍中、太尉,最后封长沙郡公,还活了七十六岁,在当时,可谓彻底的人生赢家。史书上对他的记载也很多,留下很多轶事,比如他做了大官,还每天搬砖锻炼身体;比如他年轻的时候,朋友来访,家里没有酒肉招待,他老妈毅然剪下一头青丝卖掉,换来酒菜待客。但遗憾的是,他的名声依旧没有超过孙子陶渊明。这说明什么?说明文学成就可以碾压一切。陶渊明太有个性了,文学才华太高了。也由此可见,不管人世间多么势利,大众多么追慕庸常的生活,骨子里究竟都向往特立独行。陶侃肯定对此不服气,但又无可奈何。他虽然是当时的人生赢家,却不可能永远是人生赢家。

 

陶渊明出生在寻阳柴桑,也就是今天的江西九江。前些年,江西宜丰某几个学者,根据一些不可靠的记载,认为陶渊明是宜丰人,还具体考证出他出生在江州豫章郡康乐县义钧乡七里山安成村,即今江西省宜丰县澄塘镇新安村安成自然村,后迁居故里陶家园,再徙南山陶家坪。煞有介事,我看都不可靠。中国读书人有个很好的风气,就是仰慕贤人,见贤思齐。但这个事情做过头,就会变成坏的风气,也就是拉大旗作虎皮,捕风捉影,阿Q精神,仿佛家乡出个贤人,自己就牛皮哄哄了,其实很没意思。别人是不是厉害,跟你没什么关系。你要是不努力,就算和爱因斯坦为邻,又能如何?当然,有经济利益的诉求时例外。我就听说湖北襄阳和河南南阳为争诸葛亮隐居处,打得不亦乐乎,而且向编语文课本的行贿,希望编辑偏向自己这方,大概是抢旅游资源,根本不是仰慕先贤,这就更等而下之了。

 

陶渊明年少的时候,家道就中落了。因为魏晋时代重门第,陶家虽然做过大官,但门第很低,所以不能像王、谢那样,长保富贵。不过即使如此,比一般的老百姓家庭还是好很多,至少他受过良好教育,一般人家是小学也念不起的。陶渊明虽然获得了大学文凭(至少是同等学力),按说可以努力做官,实现陶氏家族的伟大复兴。但麻烦的是,他这个人太有性格,太有文学才华,根本不适合做官,注定不可能让家族再次兴旺。这也不怪陶渊明,得怪他老妈。古往今来,那些有文学天才的人,一般不会再有什么做官的才华(当然也有极少例外)。

 

陶渊明早年曾做过江州祭酒。江州是西晋元康元年(291)新立的州,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江西、福建二省,也包括湖北、湖南、安徽省的一部分,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后迁武昌(今湖北鄂州),公元前340年(大概还要更早),又迁寻阳,此后一直比较固定,寻阳也因此成为江州的代名词。寻阳,后世或写成浔阳(有人认为寻阳和浔阳并非一地,但实际上差别不大)。白居易的名诗《琵琶行》开头两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但在诗的末尾,他又自称“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就是这个道理。

 

江州的面积大约为三十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大省。刺史是江州最大的官,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这个地方不简单,著名书法家王羲之都曾在此居住十年之久,他的老师卫夫人的丈夫,也曾做过江州刺史。还有,王羲之和儿子王凝之,都当过江州刺史。正是王凝之在任时,提拔了陶渊明为江州祭酒。

 

祭酒是个很体面的官,相当于省政府的首席行政官,在刺史的下属中算老大,估计是厅局级。但陶渊明没有珍惜自己的政治前途,很快就辞职了,理由是“不堪吏职”。想起来挺可惜。那么多人找关系,那么多人参加科举,那么多人拍马溜须,不惜抛弃人格,就为了谋个一官半职。《儒林外史》里说:“做了官,就可以坐堂撒签打人。”陶渊明三十岁不到,就做到厅局级,却说不堪吏职,难理解吗?可能很多人都难理解,我却和陶渊明很有同感,其实就是受不了那种单调的机关生活,这是真正的文人都会碰到的困扰。陶渊明的问题在于,那时没有自由撰稿人这个职业,否则他单靠写作,写个专栏,开个公号,弄个私塾,就可以功成名就。但那时不行,他不做官,就只有亲自耕种。

 

由于那时读书人较少,像陶渊明读过这么多书的人,在家务农,确实有点人才浪费。所以省政府很快又注意到他,请他去当主簿。主簿也是一省的高级官员,和祭酒差不多,厅局级。这是陶渊明放弃了的东西,他怎么肯去?但种田的话,他的身子骨确实吃不消,在家躺了一阵,饿得不行,又重新到官府谋了官职,断断续续地做着,想睡懒觉是不可能了。后来他到处宣扬:“很想弄个职务,不那么累的,又有固定收入,平时可以交交朋友,唱唱小曲。(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你觉得他净想美事是吧?不,领导还真的满足他,当即就给他发了张委令状:“兹任命陶潜同志为彭泽县令,原县令不再担任这个职务,另有任用。”


 

其实陶渊明同志没有那么穷,他有奴仆,去彭泽了,把奴仆留给儿子,还特意写信叮嘱:

 

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意思是:就你那身子骨,自己也养不活自己,现在我把这个仆人送给你,可以帮你做点事糊口。不过记住,那也是人家的儿子,一定要善待人家。

 

我以前读到“此亦人子也”五个字,总是心弦一颤。别小瞧这五个字,实际上蕴含着极大的悲悯。要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娘胎里辛辛苦苦待了十个月才出来的。刚出生时,大多纯真善良,茫然无助。父母都会祈祷我们将来过上好的日子。如果在娘胎里就知道自己注定会饿死冻死,我们一定会悲愤欲绝,我们的父母也会悲愤欲绝。陶渊明那五个字,其实是以父母对待孩子的爱怜角度说的。所以,我说他心地极善良,有大悲悯。

 

他在彭泽,把公田百亩全部用来种植秫,用来酿酒。老婆说:“总得种点粮食吧,不然吃什么?”于是勉强答应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就这样过了近三个月。年终到了,地区派专员下来考核,属下对陶说:“陶书记,这回去见专员,打扮得要严肃,要穿西装,打领带。”他当即不干了:“为了这五斗米薪水,我干吗要奉承那种傻帽儿?”写了封辞职信,走人了。

 

关于陶渊明辞职的原因,本来还有别的说法。有的说,他是因为三十四岁的程氏妹死掉(陶渊明同父异母妹,因嫁给程家,故称程氏妹),回家奔丧;还有的说,是陶感觉官场险恶,随时可能遭遇灭顶之灾;也有的说得很高大,说是悲悯晋朝将要灭亡。

 

我不知道现在当官的,是不是可以随便辞职,但在秦汉魏晋时代,官员如果不想干了,写封辞职信,把官印放在上面,可以马上走人。那时很多地方官,一旦听到上面派下了严厉的考核专员,就会这样辞职,连夜跑路,朝廷一般都既往不咎。大概是觉得人家连做官都肯放弃,已经付出了极大牺牲,再追究就过分了。我甚至怀疑陶渊明其实也是这类。他说不愿折腰见乡里小儿,没准只是一句遮场面的话,实际情况可能更复杂。老实说,像陶渊明这样的诗人,当县令多半是当不好的,与其被专员查出各种问题,不如主动辞职,还体面些。那位专员的官职,当时叫督邮,挺倒霉的,因为没有才华,写不了诗,就丧失了话语权,被黑了近两千年。督邮本来就是一个讨人厌的差事,大家都记得《三国演义》里,有个督邮下去考核刘备,被张飞绑起来抽了一顿的故事。有才华的人,谁也不喜欢搞考核的;循规蹈矩混饭吃的,则比较喜欢,因为还等着他发奖金。


 

总之,陶渊明蛮幸运,因为文化水平高,换了好几个“省委书记”,都敬仰他。王弘在任时,想请他吃饭,陶渊明还爱理不理。后来王书记只好求陶渊明的朋友庞通之帮忙,假装由庞请客,一会儿他突然驾到,终于见到了陶一面。

 

有个大文学家叫颜延之的,非常有名,家世也好,曾祖颜含做过右光禄大夫,祖父颜约做过零陵太守,父亲颜显做过护军司马。他本人好读书,无所不览,文章之美,冠绝当时,与谢灵运并称“颜谢”。曾经当过江州“省委书记”刘柳的手下,在寻阳居住,每天去找陶渊明喝酒。后来被拜为始安太守,路过寻阳,再次去找陶渊明玩。王书记听说后,也想请颜延之吃饭,结果颜延之也不理他。后来颜延之离开寻阳,留了二万钱给陶渊明养家糊口,谁知陶渊明马上都送到小酒馆,说以后每天都来打酒,从那钱里扣。可以看出,陶渊明根本就不适合过日子,根本不该结婚,谁要嫁给他还生了孩子,绝对是“丧偶式育儿”。但可悲的是,他二十六岁就生了儿子,而且有两任老婆,五个孩子,其中一对还是双胞胎。

 

古书上记载,陶渊明曾经在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阳节那天,在家门口菊花丛中坐,满手都是菊花。突然省委书记送酒来了。他马上打开盖子就喝,喝高了才回家,很率性。他不懂音律,但弄了一张琴,也不装琴弦,喝酒喝嗨了,就假装拨弄拨弄。客人来了,不寒暄,而是请喝酒,喝醉了就说:“我要睡觉,你请便。”太守,也就是地委书记去拜访他,碰到他正在打理酿熟的酒,找不到滤网。陶渊明一把抓过太守的纱帽,一闻,嘟囔道:“几天没洗头了。”给太守戴回去,然后摘下自己的头巾,过滤掉酒糟。

 

晚年他穷得叮当响,瘦骨嶙峋。改朝换代了,刘宋朝廷的新任省委书记檀道济特意来看他,他躺在床上,像一条瘦狗,几天没吃饱饭。檀书记和蔼地问:“夫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意思是,我听说贤明的人,世道不好就隐居,世道好了就出来做事。现在我们是清明的时代,你为什么还躲在家里,穷成这样?陶渊明回答:“我哪敢称为贤人,没那志向。”他说的倒是老实话,陶渊明的理想就是避居,根本不像孔子,有当帝王师、治国治民的理想。否则以陶渊明的学问,开个私塾也足够了,不至于去干体力活。

 

檀书记也理解他,送了点精制面粉和猪肉牛肉,就回去了。

 

陶渊明的老婆翟氏,一点都不烦他,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陶渊明一直活到南朝宋元嘉四年,终于死掉了,享年六十二岁(也有一种说法,说是五十五岁)。

 

我个人特别敬佩陶渊明的为人,主要是因为性格相似,干不了正事儿,不习惯朝九晚五的生活,还有就是和人情世故格格不入。陶渊明曾经给儿子写信,说自己“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我觉得简直说到自己心底去了。但我比他俗气,没有这么率性,顶多在灵魂中,对这种率性的人格有一点慕恋。

 

陶渊明的诗歌以冲淡见称,但也有金刚怒目的篇章,所以鲁迅提到,看一个人,该看他的全集。其实我想,像陶渊明这样的人,这看不惯,那看不惯,肯定心底有愤怒在,但不敢宣之于口,只好沉湎于酒。没有愤怒的人,其冲淡也不会有多高境界,不过是假古董。


【封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