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种注目001

随读随写 2019-04-10


正义与幸福

作者: 周濂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8-6-15
页数: 253
定价: 58.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300257761


目录  · · · · · ·

1. 合乎自然的秩序与合乎权利的秩序
2. 没有本体论基础的人权理论
3. 哈耶克与罗尔斯论社会正义
4. 财产所有的民主制:理论与现实
5. 正义第一原则与财产所有的民主制
6. 古典共和主义与政治自由主义的一致性
——对桑德尔的几点回应
7. 哈耶克为什么不是一个保守主义者?
8. 自由市场是公平的吗?
——约翰•托马西与新古典自由主义
9. 政治社会、多元共同体与幸福生活


学习考古

作者: 陈胜前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18-3
定价: 34.00元
ISBN: 9787108059888



人类学与认知挑战

作者: [英] 莫里斯·布洛克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译者: 周雨霏 
出版年: 2018-1
页数: 248
定价: 40.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人类学视野译丛
ISBN: 9787100157254


内容简介  · · · · · ·

认知人类学是近年来兴起的、建立在人类学与认知科学合作基础上的学科分支。与传统文化人类学的特殊主义(particularism)主张不同,它强调人类学应该回归创建之初对于人性普遍性(generalization)的追求,重拾对自身作为一项科学的身份认同。而Maurice Bloch正是如今的人类学学界中,这一分支和理论主张的领军人物。他与费孝通一样早年师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的马林诺斯基,其后他一直在LSE任教,1983年任正教授,如今已退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学界复兴的时期,他也曾是英法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领军人物。九十年代后他的关注重点转移到认知领域,也是在他的带领下,认知人类学成为了如今LSE新的重要脉络及其与众不同的标记。 社会文化人类学倾向于将社会视作不可化约到个体的超越性存在,将文化视为不可化约到思维与个体心理的公共现象,然而如今这一传统正在受到来自认知科学的挑战。

Bloch出版于2012年的这本书批判性地梳理人类学在研究文化与心智(mind)关系时的理论立场,尤其是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ism)的历史发展脉络;同时,他引入认知科学对相同议题截然不同的解释脉络(尤其是进化论心理学)——关注先天的、不受文化影响的个体心理,以及它如何是一种被自然选择的适应机制(selected adaptation)。Bloch指出,认知科学基于大量实验的诸多发现,尤其是对人脑的先天性模块型功能构造(innate modularity)的发现,可能会冲击人类学对于“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来自后天社会和文化形塑”的假设。


孟子新注新译

作者: 杨逢彬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8-4-4
页数: 480
定价: 45.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301290354


粥的历史

作者: 陈元朋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16-8
页数: 180
定价: 22.00
装帧: 平装
丛书: 文明小史

ISBN: 9787100119115


打造消费天堂

作者: 连玲玲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启微
副标题: 百货公司与近代上海城市文化
出版年: 2018-6
页数: 476
定价: 69.00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20126687


章太炎年谱长编(上下)

作者: 汤志钧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2013-3-1
页数: 863
定价: 196.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101089462


思想东亚

作者: 白永瑞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朝鲜半岛视角的历史与实践
出版年: 2011-7
页数: 359
定价: 3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世界

ISBN: 9787108035981


目录  · · · · · ·

第一章 东亚共同体论述
一、东亚地域秩序:跨越帝国,走向东亚共同体
二、和平想象力的条件与界限:反思东亚共同体论述
三、东亚论述与“适应近代和克服近代”的双重课题

第二章 国民国家的这边与那边
一、超克20世纪型的东亚文明与国民国家:韩民族共同体的选择
二、在中国有“亚洲”吗?——韩国人的视角
三、中国的国民国家与民族问题:形成与转化

第三章 韩国人的中国认识之轨迹

一、“便利的误解”的历史:韩、中相互认识的轨迹
二、韩国人历史经验中的“东洋”:20世纪前半期
三、大韩帝国时期韩国舆论的中国认识

第四章 企求和平的东亚历史叙述
一、突围本国史的框架:从历史教科书来看韩国人的亚洲认识
二、20世纪前半期中国人的东亚认识: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分析
三、跨越制度的内与外:重构东亚历史教科书和历史教育
四、“东洋史学”的诞生与衰退:东亚学术制度的传播与
五、本国史与地域史的沟通:反思东亚历史叙述

附录相关史事年表纪要


皇权下县

作者: 张德美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秦汉以来基层管理制度研究
出版年: 2017-5
定价: 59.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302468370


内容简介  · · · · · ·

由于古代基层管理制度的内容极其庞杂,史料浩如烟海,从总体上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并非个人能力所及,本书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县政之运作。关于县长官的职权,历代《职官志》中均有记载,但县政并非总是掌握在长官一人之手,秦汉时期佐贰官就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法律上长官与佐贰官之间的权力分工并不明确。唐宋时各衙门实行同职连坐,在县衙门内部长官与佐贰官之间存在着制度上的分工与制约。明清时,虽然佐贰形同虚设,州县官一人独大,但幕僚的应运而生实际上仍然起到了分割其权力的作用,更不消说自古以来,县长官一直受到上级机关的辖治与监察机关的制约,其自由行使权力的空间反而越来越小。

2. 胥役之污名化。胥吏和差役是县行政的实际执行者,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与现代公职人员相比判若云泥,这在一个以官本位著称的国家似乎是一件很难想象的事情。从秦汉时期的少吏发展到明清时期的贱役,在用人行政上的每况愈下体现了统治者思维模式上的误区,即在为基层行政执行者支付最少的政治和经济成本的条件下实现社会治理的目标,实践证明这往往事与愿违。

3. 乡官之嬗变。就乡行政而言,秦王朝确立了一个模式,即在编户相互监督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由教化、征税、治安三个部分组成的管理结构。唐代以后,典型意义上的乡官退出历史舞台,自秦汉时便已经存在的职役取代乡官,执行乡行政的职能,这就是所谓乡官职役化的真相。这种做法固然为民间有力人士参与治理开辟了空间,但基层治理结构的基本框架仍然保持不变,这是那个二世而亡的帝国留给后代的一笔政治遗产。

4. 基层治理之非官方参与。尽管地方政府希望民间有力人士以杂役或职役的方式服务于官府,但是贱役的社会地位使得那些自视为民间精英的人们避之唯恐不及。这似乎并不妨害他们在构建基层社会秩序过程中发挥作用,政府对此乐观其成。虽然这些非官方力量在扩张自身利益的时候难免与政府的利益发生冲突,但这只是个别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的议价关系,他们不能代表社会整体利益,因此也谈不上社会自治。

5. 户籍之编造与管理。在中国古代的所有行政管理制度中,户籍制度是最能体现中国式治理模式的一个。它试图把人民直接固定在土地上面,以百户左右为一个单元,实行分区控制,组织生产,建设公共工程,征收赋税,摊派徭役与兵役,维持一个政府的正常运转。不过,任何一个政府都无法保证土地在所有人口间的平均分配,官僚特权制度所造成土地占有关系的紧张状况,以及天灾和人祸,经常使得部分人口脱离土地而流亡他乡,致使户籍制度受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而这些是单纯依靠基层政权的力量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6. 法律纠纷之解决。无讼是儒家政治的理想境界,但那只是一种应然的追求。在现实中,为了解决民间纠纷,历代政府提供了一种多层级、多渠道的解决方式。多层级是指与行政层级的设置相适应,当事人可以自下而上获得多重救济机会,而县级政权总是诉讼开启的地方。多渠道是指除了官方途径以外,当事人还可以通过半官方及民间途径寻求救济,基层行政组织、教化组织或多或少都具有调处纠纷的职能,地方政府也认可家族、士绅等在解决纠纷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在实际发生的所有纠纷中,进入官方程序的也许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7. 普通民众之教化。在中国古代,教化被当作基层管理的一种手段,这一点,连所谓专任法治的秦朝也不例外。教化是一县之长的重要职责,在乡间还有负责教化的专门官吏,统治者希望通过扬善惩恶等措施,起到引导风俗的作用,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在正史之中,因力行教化而闻名的循吏在各个朝代并不少见,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化的效果。从理论上说,道德之治作为一种政治目标无可指责,但其实施的关键取决于统治者本身的道德修养。而现实又很难让人把大多数的政客与仁义道德联系起来,这是古今言德治者往往流于空谈的原因。

由于笔者学识有限,对于中国古代基层管理制度的探讨只能达到现在的水平。在研究过程中,笔者查阅了史学界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不论是在史料运用还是在理论探讨方面,这些研究成果都给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只是由于篇幅的原因,在这里无法将上述成果一一列举,这是不大符合学术规范的地方。无论如何,珠玉在前,会激励我在这一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本书的大部分内容是我在美国埃默里大学访学期间完成的。我的寓所位于迪凯特小城,这里丘陵起伏,树木参天,绿草遍地,让人很有些世外桃源的感觉。我在公寓后边折枝为篱,建了一座小小的菜园,春天的时候种了黄瓜、小葱、扁豆、辣椒,凭借早年学过的种地本领,疏苗锄草,浇水施肥,夏天的时候倒也收获了不少蔬食,这是为期一年的美国生活最让人难忘的地方。

在美国的另一个收获就是可以每天陪在孩子身边,看着他茁壮成长,生命传承带来的喜悦无以言表,这也让我常常感念万里之外、年逾古稀依然在故乡的农田里不辍耕作的父亲和母亲。照顾孩子的工作主要由我的妻子杨兰女士承担,在操持家务的同时,她还要忍受我的坏脾气,这是我必须一并向她表示歉意与感谢的地方。如果这本书也能称得上是一部学术成果的话,其中也有她的汗水和辛劳。

2014年7月24日初稿于

美国佐治亚州迪凯特市摩都路2114号楼第3号公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