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日|孔祥旭:日本天皇为什么没有被革命

歴史之島 2021-01-2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博雅书院人文视窗 Author 孔祥旭

门外 说书

维舟:明治维新的记忆


日本天皇为什么没有被革命


称天皇“万世一系”,是明治维新后流行的说辞。确实,在天皇起起落落的历史上,尽管发生过多次天皇被实权人物废黜、幽禁和流放,甚至被杀害的情况,但新登基的天皇始终来自天皇家族,就是皇族。天皇家没有遭遇中国式的易姓革命。

这是为什么呢?

不妨,从天皇史上的危机谈起。在日本第二个武家政权室町时代(1336-1457)开始,形成了近六十年的南北朝时代。南北各有一天皇,彼此对立,皇统面临分裂的空前危机。结束这种局面的是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1358-1408)。这个人对日本文化发展影响很大,京都著名的金阁寺曾经是他的别墅。

有这种政治能力的足利义满,当然在统治各地诸侯方面有卓越才能,同时对天皇制造成巨大挑战。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天皇朝廷的收入本来主要依靠对京都工商业的税收,但足利义满把京都税收权归到幕府,剥夺了天皇朝廷的经济命脉。再加上朝廷对地方武士的失控,原本属于贵族的领地也很难收取税赋,公家(朝廷贵族)陷入空前的财政危机。甚至到了连举行常规祭祀活动的经费都没有,只能依靠足利义满将军的恩典。

此时的足利义满可谓踌躇满志。他居然与当时的圆融天皇的侧室私通,把天皇气到卧床不起,进而让圆融天皇退位,让只有6岁的皇子后小松皇子继位,自己当监护人。其实,此时的皇室完全成为他的木偶。

更有甚者,原本只有天皇才能举办的国家祭祀,这是天皇古往今来的职能,因为天皇朝廷的财政危机,足利义满却一手操办,取代了天皇的祭祀权。甚至他家举办的礼仪和装饰居然用皇家的规格。真是可忍孰不可忍。而且,在外交上,在与中国的外交与贸易上,他居然以“日本王”自居。

不过,对天皇家族最具挑战的,还是足利义满要当天皇干爹引起的争议。1406年,后小松天皇之母病重。足利义满认为,对于朝廷来说,天皇继位不久父亲便去世,在位期间两次服丧是非常不吉利的。而且,按照惯例,天皇服丧在一年期间不得理政,影响政务。于是,足利义满就想出一奇招:按照古制,天皇有册立继母就是“准母”的先例,如果册封一准母,就不用服丧了。但到哪儿找准母呢?一通政治运作后 ,大家都认为足利义满的夫人最适合给天皇当准母。于是,他夫人成为天皇的“妈”,他自然就是天皇他“爹”。那么,皇父皇母的亲儿子是否可以成为天皇呢?

在足利义满的夫人成为天皇准母两年后,他突然去世。死因不明。之后,朝廷封他为鹿苑院太上法皇。法皇指出家的天皇,而足利义满当年以出家人身份“听政”。他是日本历史上唯一以武家人身份获得法皇称号的人。但是,在接到这个封号三天后,他儿子第四代将军足利义持就惊慌失措地把这个封号的牌位返还给朝廷。他怕什么呢?他不想当天皇,取而代之吗?

通常的解释是,如果他取而代之成为天皇,会造成天下大乱。因为,幕府统治毕竟是封建,幕府将军只是地方诸侯的盟主,没有专制的权威。尽管这只是史家的推理,但也在之后更加专权且控制力完备的幕府体制的建立者——德川家康那里得到回应。据正村俊之《秘密与耻辱》一书的引证:“在‘大阪夏之阵’中消灭丰臣氏,家康从而确立了绝对的优势,但在这个阶段,发生了关于天皇存废的议论。在德川的面前,僧天海进言:如果把天皇和公家迁移到伊势(伊势神宫——注)做太神宫的神主的话,‘将军家就会和天子一样强大’,但藤堂高虎反驳道:如果这样做的话,各大名(地方诸侯——注)就会造反,‘又会引发天下大乱’。结果,家康采用了主张天皇延续的高虎的立场。”

据说,足利义满曾经打算:保留天皇,但剥夺其权力,几乎一点不留,但自己可以利用天皇的传统威望,掌握实权。这方面,之后的德川幕府做得非常完备。1615年,德川幕府公布的《禁中并公家诸法度》把天皇关进了“笼子”,使其脱离政务。

美国日本史学家约翰·惠特尼·霍尔《日本史》写道:“太阳王朝(日本大和王朝)的兴起和中国王朝的兴起迥然不同。这一点很有意思。日本王朝的建立不是一个超军事力量大规模征服一个国家后,强加给这个国家强有力的中央权威,而是一帮氏一步步慢慢努力爬上日本统治家族阶梯的顶峰。在斗争中,太阳族的首长也使用武力,但在可能情况下,他们也用和解的外交手腕,试图用神力赢得敌对的氏的联盟。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并不消灭对手,而是纳入势力均衡之中,自己去做宗主及和事老。这样组成的政治结构,与日本人的个性分外协调,从而形成了在日本历史上重复多次的模式。”

这个“重复多次的模式”的说法,很有道理。

日本从七世纪中叶到八世纪末,学习中国隋唐专制制度。但毕竟是氏族联盟的底子,完全拷贝中国经过千年血雨腥风建立的专制制度,形成真正的皇权,没有可能。天皇也只能是“宗主及和事老”,再兼任神道的祭司。所以,即使在建立中央集权的时代,天皇也很少“亲政”,而是委托其他人料理政务,自己当“宗主及和事老”。所以才发生九世纪八十年代至十一世纪中叶的外戚专政,天皇成为傀儡。

十二世纪后,武家政权建立,形成公家与武家并存的二元政治。尽管公家的实力衰落,武家也不是凭一族实力可以统一天下的,必须走联盟之路,才能成为霸主。比如,丰臣秀吉号称统一天下,却根本没有征服德川家康。德川家康是在战场上没输的情况下臣服丰臣秀吉的。甚至丰臣秀吉用举国之力侵略朝鲜,也没有好意思麻烦德川家康出兵。这简直就是使各诸侯消耗实力,从而做强德川家康的举措。也许,这种断子绝孙地把天下送给别人的做法,是绝顶聪明人的“必有一失”吧。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武士刀”之外,意识形态也重要。但是,“试图用神力赢得敌对的氏的联盟”的“神力”,指什么呢?当然靠日本土生土长的神道。而神道的神力主要就是天皇神话,尤其是“君权神授”与血统。

有趣的是,从十二世纪末至十九世纪明治维新前,三个幕府王朝的将军都是天皇子孙,王朝更替是发生在天皇子孙之间的。

一般说,天皇子女是皇族,但皇族的子女不能子子孙孙都是皇族。所以,直系之外的皇族最多不超过五服就必须脱离皇族身份,降为臣籍。天皇没姓氏,降为臣籍的原皇族会被赐予姓氏。在早期尤其律令国家的时代,所选姓氏主要是“源”和“平”。尤其源氏,形成清和源氏、村上源氏、嵯峨源氏、宇多源氏等十六个分支,并构成日本封建时代的主要统治者。

降为臣籍的天皇子孙,有些在中央工作,有些被派往地方打仗或者做官,更多的是经过大浪淘沙变成平民,当然也有出家为僧的,等等。其中,在地方打仗或者做官的子孙有些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地方势力,独霸一方,成为武家政权崛起的主要力量。

十二世纪中期开始的武家争霸,主要发生在源氏与平氏之间。最终是源赖朝为首的武士团战胜了平氏集团,建立镰仓幕府。但是,源赖朝的孩子不争气,到第三代便无子嗣。幕府实权由源赖朝夫人家北条氏控制,直到镰仓幕府灭亡。有趣的是,北条氏属于平氏系列的天皇子孙。

需要指出的是,在源氏和平氏的繁衍过程中,许多分出去的家族都重新起了姓氏。其中,以地名为姓氏的不少。推翻镰仓幕府、建立室町幕府的足利氏,就是属于源氏系列。从室町幕府灭亡,经战国时代建立德川幕府的德川氏,追踪溯源也属于源氏系列。甚至德川家康在被朝廷授予征夷大将军的同时,还煞费苦心地把自己运作成源氏长者。

在战国时代,许多大名和武士都是天皇子孙。其中,几乎要统一天下的织田信长属于平氏系列。可惜在本能寺之变中死于部下明智光秀造反。据INDEX编辑部《家徽里的日本史》一书讲,“本能寺之变发生前的一个月,朝廷方面想任命织田信长为征夷大将军,这也许就是本能寺之变发生的直接原因。因为对于继承土岐源氏家族一脉的明智光秀来说,也许平氏家族的后裔织田信长成为征夷大将军是一件不能容忍的事情吧。”当然,这只是解释本能寺之变的一种说法,但也反映了血统的重要性。

织田信长死后,其政权逐渐被丰臣秀吉接管。在日本古代,丰臣秀吉是唯一没有贵族血统的统治者。在丰臣秀吉平定天下的过程中,他也希望朝廷任命自己为征夷大将军,却遭到公卿的劝阻,只能转而索取关白的封号,类似中国古代的宰相吧。

总之,在日本文化中,天皇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装置;即使在天皇朝廷式微的时代,也无人可以忽视其橡皮图章的功能。其中的原因,与日本的地理环境有关,也与其诸侯林立有关;当然,日本不曾被异族统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李永晶《友邦还是敌国?——战后中日关系与世界秩序》出版

刘柠《这么多年了,我们还是不懂日本》出版

《东京百年史》出版:《下町,山之手》《东京崛起》


仇鹿鸣《读闲书》出版:要沉潜,不要热闹

王利华《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再版

张磊夫《国之枭雄:曹操传》出版

鲁惟一《汉帝国的日常生活》出版


平川彰《印度佛教史》出版:流畅连贯,平易近人

刘东《天边有一块乌云》出版:接着业师李泽厚继续讲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自传出版:“在野党”必读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再版


【封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