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布衣书局胡同:聊聊旧书业的新鲜事

张丛博 歴史之島 2021-07-01


转自大河客户端20191107


他有120吨旧书,搬家一次拉了41车


 张丛博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在网络旧书界,胡同是最早的一批人,孔夫子旧书网第一家店是他开的。孔网后来火了,他却早已卖掉股份出来创办了“布衣书局”。

贩书18年,线上线下折腾了几个来回,同时期的旧书商一个个发达了,胡同还是常为资金流水不足,向书友们发帖借钱。朋友调侃他“作男”,他则自比“唐吉坷德”,解释道:“我做的不是书店,是实验。”

问及开书店的经验,胡同会幽默地自嘲:“怎么开好书店我经验不足,但我可以告诉你开一个书店最不该做什么。”

11月5日,布衣书局创办人胡同从北京来到郑州松社,接受了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专访,来听他讲讲旧书业的新鲜事。

◆收获最多的不是金钱是朋友

2002年1月,胡同在天涯论坛发帖,宣告当了虚拟的“布衣书局”老板。贴文里说:“我决定替我的书都找个婆家,在春节前的一个月里都把她们嫁出去,不过我是要收彩礼钱的。”

在此之前,书友们都是在论坛里聊聊书、换换书,后来大家觉得,换书不如标价简单直接,胡同索性当了回吃螃蟹的人。后来,孔夫子旧书网问世,胡同在孔网上开了第一个店,还占有股份。再往后,胡同卖掉股份出来开了“布衣书局”。

在胡同总结的经验里,最大的教训是合理控制库存。2017年12月,他将布衣书局的积书从北京郊区迁往河北廊坊的仓库,满满拉了41车,总重量超过120吨。

这次和郑州书友们交流中,他撩起布衣白衫,取出腰里别着的一串仓库钥匙,哗啦啦地响,“十多年,我都在为房东打工。”

库存大,还是因为看到旧书太心动,不过面对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时,他很清醒:“无论对书的感情再好,也没有比生存下去更重要的事情。”倒是赶来会老友的郑州爱书人曹亚瑟,站出来拆台,“前几天,你在微信群里不还在求助,有一批旧书想买嘛!”

布衣书局的标识,是一个人拉了一板车书,这是胡同生动的写照。但这次带来的帆布袋图案却是一辆空板车,他笑着解释:“这是美好的愿望,希望书都能卖光!”

相比一路艰辛,胡同感受更深的是成就感,“我觉得自己对社会最大贡献是,布衣书局18年没有倒,还真实解决了十几个员工的就业问题。”他不喜欢有的书店人总是唉声叹气的状态,“所有问题都是经营者的问题,不能怪行业。”

“收获最多的不是金钱是朋友。”胡同坦言,每一次求助,没有抵押,朋友们也愿意借钱,这种信任让他感动,并享受这种“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虚幻。

卖旧书是为了钱还是情怀?“是为了挣钱。”胡同不想总被扯上情怀,只是他骨子里一直没变,“人总是梦想去做一些事情,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从本能上不会把钱当成第一动力,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但不会后悔”。

◆住养老院前,他们卖了13柜子书

都是什么人在卖书?胡同向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梳理:搬家了处理筛选后的书,出国了处理带不走的书,退休了处理办公室里的旧书,去世了处理相伴了一辈子的书。其中,量最大的是书的主人去世。

“中国人敬惜字纸的观念,在今天其实也没有变,家里的旧书,大部分读书人轻易不扔,卖家具什么的不觉得纠结,就这个书,在地上堆着也不卖,人不死哪能卖书啊!”胡同说。

一周前,胡同收了两位著名学者伉俪的旧书。两位七八十岁的老人,知名度非常高,没有孩子,住在上世纪80年代楼房的四层,身体年迈,没有电梯,决定去养老院度过余生。除了挑出来8箱书带走,他们想给剩下13柜子的书找个好的归宿。最后辗转联系到胡同,在闲聊了一天时间后,老人心里有了底,把书交给了他。

“屋里除了书架之外,只有桌椅板凳等必要生活用品,其他什么都没有,很单纯的学者。”胡同说,卖旧书有一件幸福事,就是能见到少年时代仰慕的人,还愿意把读过的书交给他。

到学者家里接收旧书时,胡同常能感受到先生们表情和呼吸,都有不同往常的变化,“那是真的心疼啊,忍痛淘汰,不是钱的问题,书是和生命发生关系的,是过去一本本买回来的。”

十多年来,爱书的胡同,在旧书市场里积累了口碑,知识阶层里不少人愿意把书交给他。“99%的读书人都必然经历卖书,关键在卖给谁,旧书最好的归宿,是传给喜欢的人。”

◆将旧书有尊严地卖出去

胡同做的事情,是将旧书有尊严地卖出去,让它们寻找到需要的新主人,而不是在某一个阴暗的角落里生虫、发霉。

一位终身未娶的老先生,百年之后,后事由外甥女处理。胡同到家里发现,家随地堆满了书,女孩并不觉得舅舅的书籍珍贵,只是希望尽快处理腾地方。但胡同翻看老先生留下的旧书,仍能从中感受到老先生的情趣和温度。

这样的结局,胡同心中有几分悲凉,他说:“以后我要做的工作之一,就是去跟很多人谈,卖书不是错,你应该选择在你有能力控制的时候,至少用不到与你生命没有那么密切相关的书,处理掉。”

两年前,胡同帮助北京一位70岁老先生代拍了一批民国旧书。书主人是老先生的父亲,父亲去世后,母亲做主把这些书给了他们兄弟俩。数十年后,老先生觉得这些书长期在家闲置不如重新给有用的人,就联络了胡同

胡同发现这些民国旧书品相很好,专门为书主人王子泉拟了小传,买书人得以知道原主人是一位开汽车配件的工人家庭。

为不出名的普通读书人拟小传,在胡同看来,让买书人知道这个书的前一任的主人是个什么人有意义,对前一任也是一种尊重,对家人来说就比较温暖。“儿子觉得父亲的书被很多重视的人拿走,知道这个是王子泉的旧藏,这个事的意义对他比钱的意义更大。”

做的是旧书买卖,但胡同要求员工把书包得四方平整,美观又有文化味,总让收到包裹的书友感到惊喜。

◆畅销书在旧书市场没有生命力

经典书籍是时光淘洗留下来的,当书籍从一手到二手,便历经了第一次淘洗过程。

胡同说,旧书市场的价值规律,与新书市场几乎完全相反。“不走销量的书在未来有价值,大众市场不俏可能小众市场俏,畅销书哪怕前边卖了几百上千万册,在二手书市场是没有生命力的,而一些当年卖不动的库存书,却可能会在二手市场迎来‘第二春’。”

还有一个现象是,过去二手市场值钱的书现在不值钱了。这一类书主要是提供知识内容,在没有电子书的时代,如果不买就不知道内容,但现在已被各种数据库收录其中。

“教材教辅、经管类等实用性的书,旧书这行是不认的,因为这类书谁都是买最新的。”胡同说,旧书受欢迎的主要是中外经典、文史哲类。而最近十多年,大量的书还没有进入旧书交易循环。

人们喜欢问卖书人,这么多书你都看过吗?“看书皮的时候更多,天天卖书的人,很难有时间阅读。随便翻翻,绝大多数的书是不需要深读的。”胡同坦言,过去有一万本书是还能认识每一本书,现在摸一摸每一本书几乎成了奢望。

除了线下书店,胡同还开办了拍好书、布衣书局等多个旧书网站,“只要能把好书卖给顾客,什么方式都是一样的”。最近,他还把实体店新店开到了南锣鼓巷旁。

在这个网红旅游景点,常有漂亮女孩来书店只是为了拍照。5年前曾说过“要警惕逛书店的兴致远远胜过了淘书的乐趣”的胡同,现在的心态变得平和了,“附庸风雅总比附庸低俗要好。只要不影响其他人,哪怕去书店作作秀也是好的,这说明心里敬重书籍,有亲近好书的可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