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部你从未见过的华语片

奇遇编辑部 奇遇电影 2020-02-27


今年入围戛纳的华语片,除了进入主竞赛、这两天引发话题的《南方车站的聚会》,还有一部进入「影评人周」并作为闭幕片的《春江水暖》也备受关注。


▲《春江水暖》国际版海报,导演:顾晓刚


导演顾晓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个陌生名字。生于1988年,此前只有纪录片拍摄经历,首次执导剧情长片便入选戛纳,足见才气。


昨天,片子在戛纳首映,「影评人周」主席夏尔·泰松做映前导读时将本片比作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并称这是一部「你们从来未曾见过的中国电影」。


▲戛纳「影评人周」总监查尔斯·泰松在《春江水暖》首映礼上致辞


看下来也确乎有这样的感觉,观众和评委对它的观感不错,它还让人想起杨德昌的《一一》,或小津的《东京物语》:



首映后,《国际银幕》影评人Wendy Ide发了评价——


「这部电影以精致的摄影构建了一幅正在缓慢燃烧的社会图景,现代性和传统共存其中,它聚焦一个家庭的几代人。」


「这是一部异常美丽的作品; 它是一部视觉片,比起故事来,更强调这一点。」


她甚至说,「如果将它和杨德昌的作品比较,顾可视作是新华语电影的天才。」


▲《国际银幕》评论


这是怎样的一部电影?


我们在首映前采访了导演顾晓刚,一起听他讲讲,关于这部电影的故事。


01


《春江水暖》以一场寿宴开始,以葬礼结束,春夏秋冬四季更迭是变奏。


起因是年迈的母亲在寿宴上意外中风失智,四个儿子需要按四季时序轮流照顾她,每个儿子的家庭都面临着亲情和现实的双重考验。



大儿子和二儿子都有自己的家庭,而长子并非己出;三儿子以赌博为业,有个弱智的孩子;四儿子玩乐不改,一直未婚。


每个人都遭遇着自己的困境,在抚养父母上既有责任,同时也面对着各种压力,实在太写实了,就像无数步入或即将步入中年的那些80后、90后那样。


▲《春江水暖》剧照


近年来,探讨现今家庭和伦理关系的片子多了起来。极端的如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和《小偷家族》,后者甚至设置了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特殊情况。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2018


日本向来善于拍这种题材,再往前,有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媳妇与父母不仅没有血缘关系,而且因为儿子的丧生也失去了法律关系。但纯粹的情感正是在这种非血缘的关系间流淌。


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比起小津当年所抗议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太急速,粗暴瓦解了传统的家庭关系,我们中国的情况又更复杂,牵涉的社会因素太多了。


需要一部电影去展现这个过程。《春江水暖》做的就是这件事。


▲《东京物语》,小津安二郎,1953


它的发生地是杭州富阳,导演的故乡。


富阳文化底蕴深厚,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山水杰作《富春山居图》便诞生于此。《春江水暖》这个名字则来自于富阳当地的「富春江」。


四季更迭,富春江蜿蜒流转着,默默见证着岁月变迁中江岸人家的喜怒哀乐。一幅独具浙地风貌的画卷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


▲1962年,富春江渔民


这两年浙江电影表现优异,涌现了不少表现浙江独特地理风貌和人文情怀的优秀电影。


比如王兵的《方绣英》(湖州)、周全的《西小河的夏天》(绍兴)、仇晟的《郊区的鸟》(杭州)……不少人都在呼唤「杭州新浪潮」的诞生。


▲《西小河的夏天》,2017


在某种程度上,《春江水暖》是这个脉络的最新一部,在表现浙江风土和世故人情方面,也是最丰富和最准确的一部。


导演在设计年青一代的人物时,做出了丰富的层次和鲜明的对比。


▲《春江水暖》剧照在戛纳:(从左)演员彭璐琦(饰演顾喜)、演员庄一(饰演江一)、演员章露露(饰演露露)、执行制片杜欣科、导演顾晓刚、监制李嘉


露露和阳阳属于典型的小地方环境中长大的人。


阳阳这样的小镇青年只能服从小地方的生存法则,露露则靠自己经济独立来打破这种束缚,但也付出了代价。


顾喜和江一承载着导演理想主义的情怀,导演希望电影给观众带去一些理想的寄托。 


02


请留意这个名字,顾晓刚。他1988年生于杭州富阳。



电影并非他的本职,走上电影之路纯属机缘巧合。本科学习服装营销的他,高考报的第一志愿是动画。


电影的启蒙发生在艺考培训时,看到有人在宿舍看电影,从而对电影产生兴趣。后来按耐不住拍摄的冲动,就向学校动画班同学借DV摸索着拍电影。


他的纪录短片《信仰者》,投到亚洲青年影展,被选入训练营。


▲《信仰者》,2011


当时的导师有应亮(《自由行》)、冯艳(《秉爱》)和大冢龙治(《鸡蛋和石头》)。在训练营里,顾晓刚学会了制作纪录片的基本功。


紧接着第二年,顾晓刚带着《自然农人老贾》短片重回影展,从学员蜕变为参赛者。 


▲《自然农人老贾》,2012


新世纪后,中国各地的独立影展蔚然成风,成为青年导演崭露头角和自由交流的平台。杭州亚洲青年影展便是其一。可惜只办了5届,执行长单佐龙后来做了毕赣电影的制片人。


对顾晓刚来说,包括像CNEX、宋庄的独立电影展、中国独立影像展等国内重要影展,帮助他完成了缺失的电影教育。


他自己的话,「影展变成了我集中学习的学校」。



为了更加系统地学习,顾晓刚在北京电影学院进修一年。在此期间,便萌生了拍摄长片的想法。


最初的构想是讲述父母开饭店的故事,片名叫「顾家饭店」。


2016年夏进修结束,顾晓刚回到家乡富阳,潜下心来创作剧本。


▲现在的杭州市富阳区

 

富阳原先是杭州下属的县,1994年撤县立市,2014年划入杭州市。加上2016年杭州举办G20峰会,杭州各地都在迅猛发展中。


重回家乡的顾晓刚发现富阳的变化超乎想象,父母早年经营的饭店也没了踪迹。

 

面对城市的巨变,顾晓刚很受刺激。于是将城市与时代加入故事背景,电影体量一下子变大。


这样就有了《春江水暖》,蜿蜒流转出一段富春江边的世故人情。

 

03


顾晓刚拍电影的举动,父母一开始并不支持。后来看到儿子的短片作品不断参加电影节并屡获奖,渐渐妥协了。


等顾晓刚从北电进修回家,打算拍摄家乡富阳的故事,父母表示全力支持。

 

《春江水暖》是一次「家族总动员」。


90%的演员都是顾晓刚的亲戚,除了奶奶、顾喜和江一三个角色找的专业演员。甚至于,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亲情关系也被照搬到电影里。



在开拍前,顾晓刚和团队研究大量电影素材,观摩大师的作品。


尤其是在东方文化体系下成长起来的亚洲导演:小津、是枝裕和、侯孝贤、杨德昌等。


《春江水暖》的不少地方都看得出,顾晓刚对两位台湾电影大师的借鉴。

 

电影第一个长镜头拍的是家人为奶奶祝寿的场景,类似于《海上花》开头晚宴「无视觉重心」的设计。


▲《海上花》,1988


电影中有几处镜头通过摄影机运动将不同时空的人物并置一起,让我们想起杨德昌留下的动画遗作《追风》。


▲《追风》,2007


即便如此,《春江水暖》的拍摄仍然困难重重,最困难的是资金。


最开始,顾晓刚和他的团队有些理想,觉得电影用不了太多钱。


再加上剧本相继在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和北京国际电影节创投会获奖,资金还是好找。


后来发现根本不是这样,不仅拍摄费钱,由于团队都是年轻人,缺少大咖,加上是长期运作,大家对这项目都不是很有信心。



第二年春天,眼看着弹尽粮绝,网贷还款日期日益临近,拍摄几近停顿。


我们当时真的就是谁第一时间给钱,不管他是谁,我们就签了。


当然,我们也在等待,和我们的价值观一致,支持我们这种青年导演的的公司和出品人介入,那时候,工厂大门影业的黄旭峰峰哥,和我聊了四个多小时,聊得特别好,他们是懂电影的,给予我创作上的充分信任。


同时,不管是在拍摄、后期制作,还是国际推广发行上,他们都做了很多专业的工作,这一点,我觉得和解决燃眉之急的资金是同等重要的,如此,电影才能走到今天这一步。

 

对于这种断续的拍摄,顾晓刚和制片团队在克服困难的同时,也摸索出对创作有益的地方,那就是,可以修正此前所犯的错误和走入的误区,他还以侯孝贤和王家卫为例,说明充足的创作时间对作品成色的正面影响。


▲《春江水暖》主创人员在昨天「影评人周」首映式上


《春江水暖》无疑会让每位中国人想起生命中发生的许多家庭往事,唤起一种无奈与悲伤。



某种程度上,顾喜的家族呈现出一幅清晰的镜像:家庭责任、兄弟情谊、母女不同的婚恋观……


整个故事不仅是浙江的,也是中国的,同样属于东方。


不少时候,它都让我们想到杨德昌的《一一》,同样讲述着中国家庭的伦理困境。


▲《一一》,2000


不过杨德昌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思维方式很西化。


《一一》聚焦的是家庭中的个体,每位成员遭遇的困境,这种困境在成员间甚少得到交流与纾解。


相反,《春江水暖》核心是个体组成的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角力,能量渐渐在内部消耗了,而不是向外发泄。


这更像是侯孝贤在电影中发现的困扰中国家庭共同的难题,《悲情城市》无疑是最佳代表。


▲《悲情城市》,1989


存在困境和生活难题,这是杨德昌与侯孝贤的区别,也是西方与东方的差异。


另外,《春江水暖》精准地复现着小津安二郎在《东京物语》中发现的永恒命题:子女成家后,老去的父母该何去何从?


可以说,《春江水暖》找到了中国家庭的秘密,并以此为精准切入点,呈现出一幅浙地典型的家族肖像。


04


《春江水暖》的美学非常独特。


顾晓刚打算拍一部长卷电影,叫《千里江东图》,共三卷。《春江水暖》是第一卷,电影中有条字幕给出了提示——「春江经钱塘汇入东海」。



暗示着接下来两卷的故事发生在杭州,是全新的故事,并且卷与卷有勾连。一是人物可能在不同的卷串场,二来三部曲贯穿着一致的美学诉求。

 

《千里江东图》致敬宋朝天才少年王希孟的画作《千里江山图》, 顾晓刚尝试将山水画的美学转化为电影语言。


▲《千里江山图》,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在美学和人文上更有联系的,还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黄公望的《富居春山图》。


电影最终呈现出像《清明上河图》那般移步换景的美妙观感:随着江水的流动,带出家乡富阳独特的世俗人情。


▲《清明上河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另外也取用中国传统绘画「非消失点散点透视」的美学特色,将不同时空的场景并列安置在一个平面上。


某种程度上,《富春山居图》是《春江水暖》的精神内核,在美学上有一种继承关系。


《春江水暖》英文片名「Dwelling in the Fuchun Mountains」便化用了《富春山居图》的译名。


▲《富春山居图》子明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公望画《富居春山图》,将七年时间寻找的素材放置到画上,这有点像电影的「剪辑」。


可以说,顾晓刚在《春江水暖》中做到了同样的事情。


整个电影讲述的不仅是一个故事,更重要的是如何把中国山水画转化成电影语言的可能性。


这个转化费了很多心思,一开始并不理想。


我们没有把整部电影当电影去看,一直把它当一个绘画、一种思维看待。虽然有正反打,但我们以绘画的视角呈现。

 

《春江水暖》便是这样一部真正动用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讲述浙地当下市井风貌和世俗人情的电影。 

 

05


「国际影评人周」(Semaine de la critique)创立于1962年,作为与主竞赛、一种关注、导演双周平行的单元,旨在选拔世界优秀年轻电影作者的第一部或第二部长片作品。


▲戛纳「影评人周」官网


《春江水暖》此次作为闭幕影片入选正是该单元。这是「影评人周」单元创立以来首部被推举为闭幕影片的华语电影。


同时,《春江水暖》还将与本届戛纳电影节所有入围处女作共同角逐「金摄影机」奖。



翻阅历年「影评人周」入选名单,可谓众星云集。


克里斯·马克、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吉尔莫·德尔·托罗、肯·洛奇、雅克·欧迪亚、王家卫等导演都曾入选过该单元。


本届「影评人周」总监查尔斯·泰松对《春江水暖》赞誉有加,「这是一部真正让人一见倾心的作品」:


跟随着自然、季节的更迭,一条河流的生命,一家人的命运慢慢流淌。


无比精妙的镜头和调度达到完美的流畅,为电影注入一种从容的呼吸感,为世间情态和风景永恒的结合而歌颂。


让我们期待一位新导演的诞生吧,期待他给华语片带来不一样的气息,又有许久,没有闻到新鲜的味道了。


采访、撰文 ✎ 把噗

编辑 ✎ 斯特辣不耐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