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差一点,它就成为影史杰作

晚来风 奇遇电影 2020-02-27


5月22日,《第一炉香》终于开机了。


▲许鞍华执导《第一炉香》的首批预告海报


借张爱玲的东风,电影自带话题热度。尤其选角风波,立项以来就没停下来过。


一开始,有消息传是杨幂和李易峰,可是被网友一顿大呼小叫着抗议,生怕糟蹋了祖师奶奶的成名作;接着就是马思纯的「香炉」和假语录乌龙事件,被张迷当众打脸,又成就了一段新年笑料。


到5月22号,马思纯、彭于晏、俞飞鸿、张钧甯等出席开机仪式,悬案才尘埃落定。


▲5月22日开机仪式上,主创阵容亮相


这就形成了两种风景:一边是粉丝拼命地夸,星星眼期待;一边是以书粉为首的读者冷言冷语地质疑,笃信拍不好。


有原作的改编电影,尤其还是那样一部知名杰作,总要受到之前就被原作唤起的「想象」的束缚。


各路自媒体也顿时掀起一阵小高潮,把马思纯和彭于晏从骨相分析到气质,从演技分析到灵魂,说得那是一个玲珑剔透去骨见髓,得出的结论无非三个字:不合适。


▲马思纯(图片源自网络)


也无怪大家反应过度。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讲究一个相由心生,相信「什么样长相的人有什么样的命运」实是我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遗产。


《第一炉香》讲了个什么故事?


到香港避难的上海少女葛薇龙,爱上了不学无术、身无分文的混血儿乔琪乔,最终心甘情愿地沦为受姑妈梁太操纵的傀儡交际花。


所以,无论马思纯,或是彭于晏,甭管你再美再俊,哪怕一百八十块腹肌,从五官神态来看,就完全不符合张女士的描写。


▲彭于晏(图片源自网络)


再残忍一点,你读者看他们的脸蛋,哪怕就一眼,心里就有了决断:像《第一炉香》这种故事,在马、彭二人身上绝没有发生的可能性。


——那什么样的脸才能说服观众,相信他们就是这个故事的男女主角呢?


于是,好事者拿了张女士原文对比:「平淡而美丽的小凸脸」、「纤瘦的鼻子,肥圆的小嘴」、「面部表情稍嫌缺乏」——等等,这真不是在形容早年的刘亦菲?


至于男主角乔琪乔,这个苍白到没有血色,生着绿眼睛的混血儿,看着总有些阴柔的丫头气,贴近这些冷森森的形容词,不禁有一个选项呼之欲出,那就是——尊龙。


01


尊龙也得是三十年前的尊龙。


现在肯定是不可能了。


▲没有谁比30年前的尊龙更符合乔琪乔这个形象了(截图出自《龙年》)


于是,痴心的群众把尊龙年轻时的影像剪了又剪,和刘亦菲,和李丽珍,虚凤假凰,早在读者心目中演过好几版《第一炉香》了。


只不过,这也就是个以讹传讹的美梦。


《第一炉香》的电影改编之路可称不上顺畅,甚至能说命途多舛。


最早动心思拍《第一炉香》的,是夏梦女士。


▲曾令金庸大侠为之倾倒的夏梦,在1979年创办了青鸟影业


约莫九十年代时,她曾就此事联系过列孚、卢燕、陈冲等人,最后还是不了了之。要说当时尊龙正因为《末代皇帝》走红,年纪正好,又与陈冲合作过,说不定真有可能演一把乔琪乔。


可这里还有个问题。


谁都知道尊龙爱过陈冲,为她拒绝他的缘故「紧锁心门」,如果真是他俩搭档,当真能把乔琪乔演得全然不爱、而只是利用葛薇龙吗?


▲尊龙和陈冲


到2001年,凭《西洋镜》崭露头角的内地女导演胡安放话,说要拍《第一炉香》,看中了刚演了《卧虎藏龙》的章子怡。而乔琪乔,她瞩意姜文——好吧,这样一比,彭于晏也没那么驴唇不对马嘴了。


所幸,胡安很快放弃了《第一炉香》,转攻《色·戒》去了。


▲章子怡版的葛薇龙你觉得怎么样?(《2046》剧照)


到了2003年,汤臣的老板娘徐枫买下了《香》的版权,同期还有李碧华的《潮州巷》等,俨然准备在电影业大干一场。


要说之前尊龙还有一线希望成为乔琪乔,那汤臣买下《香》后,这种可能性就彻底断了——当年为了《霸王别姬》里程蝶衣角色的问题,尊龙与徐枫彻底闹掰,徐老板断然不可能再邀请他来演戏。


▲徐枫曾荣膺第54届金马奖终身成就奖


徐枫对巩俐赞赏有加,据说想找她和章子怡来演梁太太与葛薇龙姑侄俩。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一年后,汤臣老板汤君年英年早逝,徐枫不得不搁置了电影事业,走上汤臣前台收拾偌大一片江山。


2006年,导演吕军又重提了拍《香》。这一回,葛薇龙人选换成了张柏芝。


▲张柏芝版的葛薇龙呢?(《危险关系》剧照)


「奉张爱玲为神灵」的关锦鹏,当然不可能不动改编女神成名作的心思。


▲关锦鹏,代表作有《胭脂扣》《阮玲玉》


陈冲有次在美国遇到他,就怂恿他拍,说要汤唯来当女主角,自己当「梁太太」——「葛薇龙」终要成「梁太太」的,时间就是这么真相。


也没成,关锦鹏说永久版权在汤臣。


直到2017年,陈冲、章子怡、张柏芝、汤唯这些曾经理想到理所当然的选项纷纷嫁人生子,早已不可能演一个十六七岁的上海女学生了,一个炸雷传来:《第一炉香》立项了。


导演栏是许鞍华,投拍公司是青鸟影业。


▲许鞍华


当年夏梦创立青鸟影视公司,想拍《第一炉香》,没拍成。后来,公司被卖给了她的粉丝江祖贻。2016年,她也去世了。


兜兜转转二十年,这《第一炉香》,终归还是由青鸟影业点燃了。


怪不得,有人说,这也算人间「小团圆」了。


02


1943年,张爱玲在「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周瘦鹃的《紫罗兰》上发表了《第一炉香》,后收录在《传奇》小说集内,一战成名,蜚声沪上。此后张爱玲南下香港,再辗转北美,人书皆曲折。


▲成名要趁早,张爱玲做到了,1944年,年仅25岁出版的第一本小说集《传奇》,其中篇目均成传世之作


到六十年代末,张与台湾皇冠出版社平鑫涛合作,作品在港台畅销一时。


▲皇冠版张爱玲《第一炉香》封面


香港这群生于五十年代的导演,如许鞍华,如关锦鹏,如严浩,都对她很有感情。


许鞍华就说「香港导演热爱张爱玲,可能跟她笔下四十年代的上海正与他们所经历的香港相仿有关。」


无关政治,只爱浮华。


许鞍华拍张爱玲最多,算上《第一炉香》就是三部了。


第一部《倾城之恋》,无疑是极大的败笔。


▲周润发和缪骞人主演的《倾城之恋》


大多数人把这次失败归咎于选角,说缪骞人长得太港,气质太硬,不像上海「粉蒸肉」美人。


许导还是自责,她以为电影的失败在于周润发和缪骞人都是低调型演员,表演贴近日常,表演起范柳元和白流苏这等drama的人,自然不够味道。


况且当时欠着邵氏公司的钱,她拿着两个月匆匆写就的剧本就应付差事了。


她这一失败不要紧,香港影坛硬是十年间没推出过张爱玲小说改编的电影。据说那时投资人一听张爱玲就要晕倒。


其实,许鞍华真正想拍的是《半生缘》,只是当时无法去内地取景,只得退而求其次。到1997年,这个愿望总算实现了。


▲黎明、吴倩莲和梅艳芳主演的《半生缘》


许导成功雪耻,而黎明、吴倩莲和梅艳芳阵容的选角被观众们交口称赞,觉得他们正是严格照着张爱玲小说长的。


本来说不再拍张爱玲了,哪想到青鸟又来恳求。


这可能是最后的机会了吧,希望能把张爱玲拍得好一点,所以就答应了。


夏梦也是许鞍华拍《投奔怒海》的伯乐,就算为夏女士完成这个至死未了的心愿,想来她也是无法拒绝的。


▲许鞍华的《投奔怒海》,夏梦不仅投资,还找来金庸帮忙修改片名


不过,从现在这个选角看来,好像重蹈二十五前《倾城之恋》滑铁卢覆辙在所难免了——但,许鞍华真的就比读者们考虑得更少吗?


当初《千言万语》启用艳星李丽珍,也曾饱受质疑。但许导说她认识一个搞社运的女孩子,明丽非凡,正是李丽珍的样子,却与大多数人的刻板印象不同。


许鞍华细细看过李丽珍的作品,认为她有潜质,便果断让她上戏。


▲《千言万语》中的李丽珍


李丽珍不负所望,登上金马影后宝座。


也就是说,许鞍华对马思纯和彭于晏的演技是认可的,认为他们能演得出来葛薇龙和乔琪乔。


许鞍华可不是个会看人情选演员的导演。


许又从来不是个喜欢规训演员的导演。她最喜欢叫演员自由地演,只要合整个戏的大方向就行。


当初刘德华来演《投奔怒海》,还是个无名小卒,她也敢叫他随性发挥,效果居然还上佳。


▲《投奔怒海》中的刘德华


可能我们也能稍微放开偏见,寄望于七十岁的许鞍华能成功点化这两个人不怎么灵光的外表吧。


但许导也说了,拍电影,还是要考虑market appear的,要考虑明星吸引力。


「……这是选了一条路线。」她一上访谈就总大笑,也看不出来有没有无奈。


03


不出错的最好方法是什么都不做。


侯孝贤就机灵,他就不拍。「张爱玲的小说是不能拍的,那是一个陷阱。」他说。


当年,徐枫也想叫侯孝贤出山,拍《第一炉香》。侯拿他拍不出来张爱玲小说里的上海风情、微幽的情感当理由,给拒绝了,又顺手向徐枫推荐了王家卫。换成徐枫不乐意了,她嫌王家卫太慢。


侯孝贤又说,有些导演他们胆大,敢拍,他佩服。


▲导演侯孝贤


这也就指出了关于张爱玲小说改编电影最本质的问题:选角风波都是表面上,到底读者和观众心存疑虑的,是导演究竟有没有能力重现一个张爱玲笔下的世界。


许鞍华是有她的想法的。《半生缘》宁愿不拍也不要只搭内景。后来有机会拍,拍的不是灯红酒绿,而是重现了一个工厂区、烂地、半郊区的上海。


《第一炉香》发生在香港山头的富人区,虽然只是以梁太太为中心、半径不过咫尺的微型宫殿,张爱玲却用天才的语言,打造了一个香港旧式富人社交圈。


然而,要把语言变为现实,却不是印刷几个字那样容易,比如讲起梁太太的别墅——


山腰里这座白房子是流线型的,几何图案式的构造,类似最摩登的电影院。然而屋顶上却盖了一层仿古的碧色琉璃瓦。玻璃窗也是绿的,配上鸡油黄嵌一道窄红边的框。窗上安着雕花铁栅栏,喷上鸡油黄的漆。屋子四周绕着宽绰的走廊,当地铺着红砖,支着巍峨的两三丈高一排白石圆柱,那却是美国南部早期建筑的遗风。


从走廊上的玻璃门里进去是客室,里面是立体化的西式布置,但是也有几件雅俗共赏的中国摆设,炉台上陈列着翡翠鼻烟壶与象牙观音像,沙发前围着斑竹小屏风,可是这一点东方色彩的存在,显然是看在外国朋友们的面上。


英国人老远的来看看中国,不能不给点中国给他们瞧瞧。但是这里的中国,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荒诞,精巧,滑稽。


胡安本来想在青岛取景,许鞍华选在厦门的鼓浪屿——跟当殖民地的战前香港也算有异曲同工之妙。


更麻烦的地方在于,如何改编张爱玲的小说。


关锦鹏导《红玫瑰白玫瑰》时,叫了林奕华来编剧。


▲林奕华


林奕华酷爱张爱玲,光张的小说就改编了许多舞台剧。


他自视甚高,很是瞧不上《半生缘》的改编方式,在《红白》里,他保留了大量张爱玲原文的念白,以期营造气氛,观众间反响褒贬不一。


这一次,许鞍华选择携手以前导演《金锁记》舞台剧时合作的作家王安忆。


▲王安忆在《第一炉香》里担任编剧


不仅仅负责改编,由于原著的不完善,王安忆还要承担补写的工作——给天才作家补写,这压力也不是一般的大。


王安忆本身就是知名的海派作家,又以心理描写见长,同张爱玲路数相仿,《长恨歌》里的王琦瑶也算上海女人的经典形象。


也就是说,这一版《第一炉香》不仅仅是属于张爱玲的,肯定也会带着王安忆的烙印。


所以,这不仅仅是演员们能不能演好的战场,也是导演们谁能拍得更「张爱玲」的战场,更是作家们谁更懂得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天才女神作家的战场——


「我想把张爱玲拍得更好一点。」许鞍华说。


不管怎么样,这可能,都是她最后一次机会了吧。

作者 ✎晚来风

编辑 ✎ 清晏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