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0年10月27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再见,致那些被「资源」滋养的日子

社长 奇遇电影 2020-01-05



1



在90年代以前,中国人看电影无非有三种方式。


一种是遍布大街小巷的电影院。


大城市有正式官营的电影院,如上海的大光明、国泰、兰心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80年代的国泰电影院


但处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接轨之间,私人承包的电影院也开始多了起来。


那些先知先觉的小老板们往往在菜市场旁、生活小区门口盘下来一块地方,架上设备,从各种渠道搞到胶片,就开始放映。


国营单位为了丰富职工生活,厂区里的工人俱乐部经常也会放电影,每到节假日,大家拿着免费的电影票,扶老携幼一家大小去看一场电影,对于还在幼年的80后来说,不啻是一场盛会。


云南,1985年


露天的放映也多了起来,往往也是国营工厂、厂矿、事业单位承包,加上民间流动的放映队。


夜幕降临,听着放映机格格格格的放映声,一道七彩斑斓的光投向那块白色的银幕,犹如宗教法事般,屏息以待,神圣肃穆。



第二种方式便是录像厅了。与电影院不同,录像厅往往都是无照经营,胆儿更肥的个体经营者只需要一台录像机、一台大彩电,便可开工。


录像厅放映的内容就野得多了,从港澳走私过来的港片、西片录像带,往往能与时俱进,播放最新上映的影片,在狭窄的空间里,烟雾缭绕之间,许多人从那小小的荧幕里接受了最早的电影教育、性教育。


录像厅门口架着一块小黑板,为了最大限度榨取大家钱包里不多的钞票,老板们每天轮播着各种影片,小黑板上写满了各种惊悚的标题:奇案、凶杀、美女、乱伦、波霸……


录像厅关键词:欲女、强奸、偷窥……


许多年后,我一位朋友在广州试图复刻这种经验。


他买来了16mm的胶片机和录像带,在城中村租了一个一楼的小单间,一有他新淘到的好片,便呼朋唤友,不似在电影院正襟危坐,大家边看边闲聊,空气里充满着愉悦的气氛。


一个朋友,在广州完美复制了录像厅时代的观影经验,这是他自己设计的海报,充满了80年代手写体海报的味道


第三种方式,就是家庭录像机。


当时中国人并不富裕,月均收入几十元,一部日本进口的录像机便要几百上千元,相对收入来说,这是难以想象的天价。


所以拥有录像机的人们,要么是那些先富起来的「万元户」、个体户,非富即贵,要么就是那些手中有权的人。



比搞录像机更难的,是片源。


正规的渠道有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但是价格也是极其昂贵,许多人省吃俭用好久才能买得上一盘正版磁带、录像带。


更主流的方式,就是翻录。有能耐的小伙伴不知从哪里搞到一盘带子,这相当于日后我们的「种子」,这盘带子在小圈子里挨个传一遍,翻录好的又成为另一个「种子」,继续翻录。


一盘录像带被无数次复制翻录,翻录一次,讯号衰减一次,到最后,可能画面都变形模糊不清了。



高晓松曾回忆,80年代时他父亲每次去出国,都央求他带回来各种各样的磁带、录像带,他俨然成为北京圈子里的资源大户。


这些录像带一遍一遍「薪火相传」,被一遍一遍观看到掉磁粉,在经济大潮即将席卷中国的前夜,成为了中国人最早的资源世界。



2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要重述一遍这个故事,是因为40年来,中国人的观看模式其实未发生过太大的变化。


无非就是「种子」模式。它意味着民间的隐秘流传,由此建造了与官方不一致的话语模式。


先行者搞来了「资源」,通过隐秘的分发渠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你瞧,无论是80年代的「录像带」、90年代的盗版VCD、2000年代的盗版DVD、资源下载,都基本遵循着这套模式。


不过这个过程中,早期中国人还是被动接受:录像带只能被一对一「翻录」,VCD通过地下生产线盗版,也只是「复制」,不能改写和添加内容。


主动模式是从LD开始的。


LD碟全名LaserDisc,中国人跟着当时还未回归祖国的香港粤语音译,一般叫它镭射碟、大碟,因为它跟直径12厘米的VCD比起来,LD直径30厘米,大了足足一倍。



LD在中国流传的时间很短,短到它可能都没在80后脑海里留什么印象。其实它的历史不短,1978年就在美国市场流通了。


美国人还为它构造了基本的架构:1984年,后来我们都熟悉的CC(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开始发行LD的时候,他们加入了多音轨、花絮特典的功能。这就已经是日后DVD时代的标配了。


CC在90年代发行的《猜火车》LD碟


我们回过头来还是补说一笔VCD。


90年代中后期,VCD在中国大陆几成泛滥,大街小巷的音像店雨后春笋般,以其相对于收入很低廉的价钱,成为中国人最受欢迎的娱乐方式。


世界上第一台VCD机「万燕」,中国人发明的


别忘记了,VCD还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可谓是20世纪最强的价值输出之一。


VCD缺点很多,比如说,它因为体积小,几经辗转,数据面就会划花;地下光盘线生产的往往质量不过关。


在播放的时候,VCD机光头读取错误,就会经常卡碟、画面会出现大量马赛克,让人很不爽。


90年代后期VCD机大厂小厂山寨林立,97年一部山寨VCD机还要3000人民币,到了98、90世纪末,几百块就有交易。聪明的中国人后来又发明了「超强纠错」VCD,为的就是解决VCD卡碟问题。


在夹缝之中进入国门的LD可谓生不逢时,它的播放机昂贵、碟也不便宜。但是它的优点是画质比VCD好好几倍,音质也是全面升级。


有一年我去拜访广东阳江著名的音像大户阳江十八子时,他在自己那套价值千万的大别墅门口专门摆了一部LD播放机用来迎客。


须知那时已经是蓝光高清时代了,为啥还要放一部LD机?十八子说,是因为「画质稳定」,流畅。


不过也许是因为对于90年代发家的十八子李先生来说,LD是代表着先进性,夹带着美好的回忆。


在广东,LD机更多是被用来播放港台「碟皇」「碟圣」「天碟」这些卡拉OK大碟,如今在三四线县城的练歌房,你还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点歌还需要人手切换,在练歌房的机房里,你还能看到伙计们手忙脚乱地切换光盘大碟。


90年代,香港的「飞图」掀起了卡拉OK热,出了无数的LD大碟,其后大公司如宝丽金跟进,造就了90年代的卡拉OK热


前面说了,自主时代是从LD时代开始的,除了LD能自主选择音轨、花絮,更重要的是,从那时开始,「字幕组」的概念开始形成。


很多人可能都没见过,LD机是可以连接字幕机的。


字幕机有一个重要的附加功能,就是读取CC码(Closed Caption),它还有一个名称叫Subtitles for hearing impaired person,顾名思义就是为聋哑人士而设的隐藏字幕。


这个功能后来被改造,可以添加英文以外的字幕文件,于是,「字幕组」就实际意义上地诞生了。


当时港台有专门生产供LD使用字幕机,台湾直到2007年最后一家字幕机生产公司「力巨」才结业。


90年代末在内地,也诞生了为数不多的翻译公司,他们组织人手专门翻译LD的中文字幕,俗称「字幕匣」。


左边就是LD用的「字幕匣,到了DVD时代早期没有中文字幕的时候,也同样用外挂的字幕匣,右边就是DVD专用的(图片来自「雅克與丹佐@xuite」


在DVD登场成为市场主流的时代,我还曾有幸见过这些「字幕匣」的源文件,当时广州的地下字幕公司,开始组织人手翻译字幕,然后用特殊设备写进字幕匣中。


据说全盛时期,地下字幕公司有上百人手,一人一台电视机配播放机,然后人手一部PC,播一下停一下,然后在电脑上打字。


那盛况我未曾见识过,想必就好像走进了一间大型网吧,啪啪啪打字之声不绝于耳。


民间「字幕翻译」的诞生,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


人们不但可以自行翻译字幕自给自足,也可以开始重组重构内容。


而彼时,离我们如今认知的「字幕组」的诞生也不远矣;


离盛大的DVD黄金时代,也仅一步之遥。



3



DVD诞生于1997年。


它和国内观众接受的顺序有点不同,我们还经过大半个90年代的VCD年代,DVD在欧美日诞生的时候,欧美日的观众几乎没有经过VCD,而是从录像带(VHS)和镭射大碟(LD)直接就过渡到DVD时代的。


和VCD相比,DVD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首先,画质的分辨率有了巨大提升,VCD分辨率为352×240,而DVD则为720×480(NTSC制式)和 720×576(PAL制式),当时普通模拟电视的分辨率是720×480(NTSC制式)和720×576(PAL制式)


显而易见,DVD是将当时是模拟电视的分辨率发挥到最尽,实际观看效果比普通模拟制式的电视信号还要好。


其次,DVD具有无可比拟的互动性,它以纯数码(而非模拟信号)储存数据,用户可以调出与影院规格几乎一致的多种音轨(杜比、DTS音效)之外,还能欣赏丰富的花絮,例如导演评论音轨,拍摄花絮,幕后纪录片,删节片段等等。


D9、D5是指容量的区分,但几乎只有中国人才这么叫,外国人一般不在意这个,或者叫「单面双层SSDL」(Single Sided, Double Layer)


一张D9碟的容量高达7.92G(这是一张D9碟所能实际使用的最大容量),这是单碟仅有700M容量的VCD所不能比拟的。


DVD将家庭影音推进了一个全新的数码时代,这个时代的来临,就意味着,可复制的时代一同降临了。


DVD在制作的时候,为了防止盗版,被加上了锁,这把锁被称为内容扰乱系统(Content Scramble System,简称CSS)所有的DVD加上了CSS之后,就能阻止碟上的数据被随意复制。


在DVD商业化的1997年其后两年时间内,这把锁起着保护作用,当时市面上不能说没有盗版DVD,也有,但这不能算是「真正的」DVD。


由于CSS的防盗作用,盗版商只能够曲线盗版,就是用视频采摘卡,一边播放内容一边录制,就像当年用录像带在电视上录取节目一样,录制完,再加上字幕出售。


这种版本被称为「模拟版」,它还是模拟信号并非原样数码复制,画质的优劣取决于视频采集卡的优劣,更遑论DVD所携带的花絮了。显然,这不能满足那些对于DVD的画质、互动功能有高要求的观众。


这个局面被打破是在1999年10月。


2000年某一天,挪威的警察敲开了15岁少年Jon Lech Johansen的家,在他的家搜走了电脑,并对他提起公诉。


一年前,这名少年在网上的邮件组公开了一份容量仅10来K的程序,这份程序首次公开了CSS的算法,并进行了破解演示,被称为DeCSS,也就是说,当初加在DVD上的那份看门口的锁,被打开了,任何人都可以随意拷贝DVD的内容。


就是这个挪威少年,生于1983,人称「DVD Jon」,他因为破解DVD被挪威检察官起诉,不过两度都获判无罪


是划时代的一天,从那天起,DVD可以被随意自由复制、改装。


就在1999年末,国内的技术客们就获取了这份软件。


最早使用这个技术的是一个在VCD时代就小有名气的小组,在国人还在看VCD,模拟版DVD的时候,他们用软件破解了原版DVD,模拟时代由此画上句号进入数码复制时代。


2000年前后,国内的盗版还由潮汕人、东北人、福建人把持着,靠着盗版的VCD、录像带、LD,他们的利润还相当可观。


当时这个技术小组带着用VCD承载的用DeCSS技术破解的DVD片段南下,试图联系厂家批量生产,但是这些目光短浅的盗版商们并不感兴趣,他们并不愿为这项技术买单付出昂贵的制作费用。


盗版商就是盗版商,对于他们来说,盗版影碟和冒牌化妆品、A货皮革并无本质区别,仅仅是一个生意而已。


逐利才是他们唯一目的。盗版横行的年代,有人高呼盗版万岁,盗版节目打开了影迷的视野,如果这番话传到这些盗版商耳朵,不知是否会嗤之以鼻。


在广州见了无数个老板,处处碰钉之后,这个技术小组作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就是自己联系生产线,压盘生产,自行销售。


并且最重要的是,他们决定在互联网上进行宣传销售。这在2000年,互联网还是个刚刚走进平常百姓家的年代,这个决定无疑是大胆而充满想象力的。


几个月之后,「中国DVD联盟」网站在某个国外的服务器上诞生了。


直到2005年,这个网站还是正常运作,我还记得,这个主页相对比较简陋,主要的诉求就是对消费者讲明DeCss或者说「数码版」对比「模拟版」有何本质区别等等,主打产品是《黑客帝国》《拯救大兵瑞恩》等等。他们的起步点相当高,全部以最大容量D9装载,用铁盒包装。


线下的分销,则更比后来者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


他们首先与各地的碟友协定成立各地的碟友会,由碟友会牵头人负责在国内各大城市分销。这个铁盒精装的D9版本是国内第一个真正意义的盗版品牌,被碟友称之为「中D联」(ZDL)


「中D联」的成立对国内盗版DVD品牌影响极为深远。


首先,它确立了一个很高的技术标杆,制作精良,让国人首次跟国际DVD潮流接轨;


其次,由它催生的各地DVD碟友会,让影碟的生产、销售、观看首次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潮流,形成了体系。


再次,「中D联」的技术流范儿培养了盗版制作技术的大量人才,由此都算徒子徒孙,在此之后,技术含量奠定了中国盗版DVD一度的主题,经过后来数次的技术演变,一直到蓝光时代,国内盗版技术越来越先进,理念越来越宽广,让中国成为了仅次于俄罗斯的盗版技术大国。



4



盗版DVD在中国从2000年算起的话(从技术层面和流通层面来看),它在2005年前后达到鼎盛,盗版牌号百花齐放,节目如同井喷。


但它在2010年前后,就迅速步入没落。


没落的原因,是因为在线观看的方式已经成为主流;蓝光高清时代,因为索尼与东芝的两大标准(Blu-ray与HD-DVD)连年之战,一度阻碍了高清介质的扩展,失去了很多机会。


红蓝大战终结于2008年2月,随着华纳宣布加入蓝光阵营,东芝主导的HD-DVD格式寿终正寝


国家对于盗版的打击力度愈来愈大,2010年秋天,广州某专门生产文艺片的牌号被无锡警方跨省抓捕。


事源于那个牌号在无锡的一个批发商被抓,警方连带着摸到了位于广州的「上游」,老板及小弟都被牵连进去。



这件事在广州的盗版圈犹如地震,其后更多品牌被牵连进来。这个事件后来还上了央视「今日说法」,可见影响力之大。



虽然以盗版界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力,这个事件似乎只是让盗版商们有所收敛,很快又恢复正常。但经此一役,已经元气大伤。


蓝光高清时代,索尼成为最后赢家,统一了下一代介质的标准。但是索尼在DVD时代吃了太多亏了,他们在蓝光时代从源头严格把控了生产线,无批文无正规资质,不能上生产线。


VCD过度到DVD时代,生产线就简单得多,设备升级也不用花大价钱。但是DVD到蓝光,对生产线的技术要求和生产成本也都大大提高了,导致蓝光时代不像DVD时代那样,有遍布全国的各式地下生产线。


盗版蓝光不能上正式生产线进行量产,直到如今还只能「土法炼钢」——纯依靠光盘刻录机。


不能量产意味着成本无法降低,单价相对于DVD来说贵不少。已经习惯了廉价盗版DVD的中国人,对于蓝光也没有太大的消费欲望。


市面盗版的蓝光迄今都只能依靠刻录碟


网上资源和字幕组越来越丰富、国家打击越来越大、蓝光一直如扶不起的阿斗,诸多原因结合,DVD时代在2010年后,慢慢降下帷幕。


只剩回忆。



5



把盗版唤作「资源」是从何时开始,已不可稽考。


这两个字实在堪称是活学活用汉语的典范。「盗版」太赤裸裸,「资源」则光明正大得多,它是网络下载时代的专有名词,字面上就充满着暗示、挑逗,以及代表着「有办法」。


「有资源吗?


其实资源时代比我们想象来临得更早些。2000年开始,伴随着网络带宽提高,文件传输的便捷性也大大提高了。


最早,国外黑客便匿藏于各种论坛与邮件列表(mail list)中,通过这些渠道发送他们通过各种办法搞来的资源,被称为Warez。


Warez指的是在电脑领域非法交换的著作权物(盗版拷贝)。这个词最初源自于英语单词Software,然后在Leet语(黑客语)中将单词的复数「S」换成「Z」。另一个说法是, Z表示Zero Day的Z。在1980年代的BBS中,Warez这个词慢慢流行开来。——维基百科


Zero Day也就是「0day」,是Warez的一种方式。字面意义就可以了解:老子很能耐,正版当天出来0天就破解出来给你们这些弱鸡分享。自豪感满满。


黑客们通过那些隐秘论坛、FTP、更多是内部IRC聊天频道(Internet Relay Chat)的发放游戏、音乐资源,也发放电影资源,被称为MovieZ。


这些大神们隐藏在世界各地,偶尔为了炫技,往往在ifo文件里才能见到他们的名称。


这是互联网最早最为流行的方式。各大小组没有统一的组织,各自为政。每个小组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譬如有专门发硬核摇滚的,有专门发色情电影、黑色电影、艺术电影的。


在没有被监管的时代,那真是一个群雄崛起、各自争霸的春秋战国时代。


中国也有自己的0day小组,但由于国内的带宽限制,并不算活跃。


更多的是各种伟大的搬运工,他们混迹于这些论坛和FTP,每天孜孜不倦地从国外把资源搬运到各大学的FTP、各种豆瓣小组、各种电影论坛。


这时候,民间字幕组就应运而生了。早期的字幕组,大多是国外留学的中国学生组成,譬如著名的王思聪同学最早也是字幕组的一员。


2004年2月,一个ID名为Exodus的账号发布了一条应征帖称:


「英翻,身在英国。参加过英国和法国FANSUB的制作,可以担任除日翻以外的任何工作,宽带和机器条件好,16岁,上网时间充足。预定担任《勇午交涉人》的初翻。


最后他补充了一句:「我是王健林的儿子。」还引来大家一阵嘲笑。


那年王公子16岁,离公众认识他还很早。


王思聪在动漫字幕论坛申请翻译的帖子,图片及资料来自公众号「美工张铁牛」:《王思聪与网红往事》」


2002年7月,TLF(全称The Last Fantasy)诞生,他们算是最早的民间字幕组之一,他们翻译了大量的0day资源,成为中国互联网最早的分享者。



那个时代还没有网盘,除了FTP之外,下载方式还有BT和eMule,P2P时代来临了。


eMule俗称电驴,那时找资源就说「去驴子上搜搜」,电驴上稀奇古怪的资源就更多了,优点是资源稳定,长下长有。缺点是,稀缺速度实在是太慢了,大家形象地把它称之为「打点滴」。


2005年,有朋友在上海DVD论坛惊呼:「驴上有《中国》的资源了!


安东尼奥尼的《中国》长久以来在中国都是禁片,当年江青还组织人马批判了一番。鲜有中国人看过这部外国人拍中国的片子。


2003年《中国》乘着北京的安东尼奥尼电影展之机公开放映过一次,据说人满为患一票难求。


如此「尖儿货」终于在电驴时代返销中国。



记得当时北上广三地的网友接力下载,磨磨蹭蹭打了一个月的点滴,终于把三部下齐。其后,又有「好人」分享了当时北京展的字幕文件,为三部视频配上了精准字幕。


那一次接力,成为了资源时代最美好的回忆之一。一部电影一个资源,让遍布全国的爱好者都集结在一起,犹如围着篝火起舞。


不过,电驴时代也好景不长。2010年,中国最大的电驴资源聚合站VeryCD被「剑网行动」利润出鞘,VeryCD宣布彻底转型,次年逐步移除网站上所有的下载链接,电驴时代,也划上句号了。


你还记得VC曾经的口号么?分享互联网,如今……


2004年左右,在国外流行多年的BT终于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国人学会了如何使用它。


BT在那几年被中国人用来分享电影、音乐、综艺节目,BT的优点是基本没有门槛,下了「种子」(torrent)就能下,P2P的优点被充分发挥,速度奇快。


那几年大家最爱看的是台湾综艺,2004年开播的《康熙来了》,直到2016年停播,十年时间共计2933集,内地网友能通过BT,完完整整地看完,堪称是世界第N大奇迹。


全球最老牌的BT资源站,海盗湾


你还记得最早的「冰鱼」icefish综艺组吗?如今他们早已烟消云散。得感谢他们,还记得你们的名字。



6



2011年夏天,资源帝的时代来临了。


我在《再见,资源帝》里写过。


资源党的兴盛跟微博兴起有关,大约在2011年左右,一批一批的资源帝前赴后继地开号。


最早期的资源帝直接拿盗版DVD来压。在长达十年的盗版工业中,大量的奇片、怪片也应运而生,俗称「尖儿货」。


很多伴随盗版一起成长的学生,在课余就拿成千上万的DVD提取出来(rip),加上简单的按语介绍,一则很可能成为爆款的微博就诞生了。爆款意味着流量,这仅仅是第一步。


寄生于盗版碟的资源帝一多,竞争一大,大家发现这样一来容易同质化,资源撞车,二来资源开采也有限。凡此种种并不能脱颖而出。


这时候,那些有路子搞到新片、盗版碟没有的品种的资源帝,就开始大放异彩了。


比如我们曾经写过的朱文的《海鲜》,据说在海外展映之后,就彻底销声匿迹了,很可能连原始的母片朱文自己都没有了。但有一天,它神奇地出现在微博,并迅速在互联网扩散开去。



连导演都找不到的片子,资源帝是怎么找到的?


它来自一个叫XX的PT,这个站在境外,存活了十余年时间,是互联网公网最牛逼的一个资源站之一。


为什么牛?这里有千奇百怪的各种各样的资源,特别是那些小众的艺术电影、地下电影、独立电影,就没有它不搜罗而来的。


并且这个站也是最难养号的站,它对分享率(上传和下载的数据量要对等)特别苛刻,然而因为过分隐蔽,上传下载的人数少,分享率很容易就不及格,只有被封号的命运了。


然而中国的资源帝就是厉害,这个站我发现不少来自中国的熟面孔,他们几乎不怎么出现,偶尔也发发资源,一旦有尖儿货,就马上下载回来上传到度盘分享。


上述的《海鲜》就来自XX,来自一个英国的用户,他偶然拿到了这部片子的录像带,转录成数据格式之后上传,很快就被中国人扒拉回来。


《海鲜》的发布页面


掌握这些网站资源的资源帝,可以看作是「资源帝」顶端,不少资源帝都有这些网站的账号。


比这更厉害的是自己会写爬虫程序,几乎没有他们找不到的资源。


当然了,就算你掌握了牛逼的资源,也不一定就做成资源大号。


要成为资源大号,还要懂得更多。



7



资源帝的兴起也跟网盘这种方式的兴起有关。


但其兴也网盘衰也网盘。网盘的方式,让网站能更好地监控资源了。


一个资源有一个「MD5」码,也就是这个资源的身份证,某度某城某15只需输入这个码,就能顿时封杀一篇。


你们都肯定遇过「来晚了」「被取消了」的情况。


2019年底,热门片突然井喷,已经不止一个人找我要《爱尔兰人》《好莱坞往事》《婚姻故事》,这些资源集中在某一天突然爆发,几十个小组如狼盯肉一般,经常在微博上百舸争流,但很快,这些资源就被封杀了。


与此同时,资源与版权之争,也愈演愈烈。


2016年7月20日,导演蔡明亮通过工作室微博发表《致盗版狂「蓝影网」的一封信》责问蓝影网的盗版行为。


蔡明亮老师,一个人的反盗版纠察队


蔡明亮通过在微博「对贼念经」的方式,已经不止一次逼得传统的光碟盗版商、甚至是某些大型网站关站。


最终,蓝影网于当年8月21日凌晨宣布关站。


如果蓝影网与版权方之间还能有沟通对话的机会,那么,今年3月1日另外一个大型资源网站胖鸟电影找到警方传讯问话,则是近年来最严重的一次事件。


胖鸟电影通过微信向广大网友发出了支援请求,据说是来自今年某部奥斯卡大热片的版权方举报。


事件曾引起全网的关注。幸好的是,最后双方似乎也达成了谅解。胖鸟电影亦以关站退出江湖。


其实早在2014年11月,著名的字幕网「射手网」宣布停止字幕下载服务开始,盗版DVD时代「兵与贼」的故事就开始重演了。


2014年11月22日晚间,射手网创始人沈晟宣布「断舍离」,至此,存活15年的射手网再不提供字幕下载服务


回到前文,从80年代扒录像带开始,民间与官方的两套话语便开始并行,持续到如今,远未结束。


小民总是以隐秘的方式获取官方渠道以外的资讯,这种方式注定了民间的方式永远处于地下,也处于道德劣势。


至于伟大的「资源」时代的故事会如何往下写,也许句号亦不远矣。


随着Netflix这个曾经的DVD租赁大户转型流媒体成功,人们观看电影的渠道和方式也有了真正革命性的转变。


但毫无疑问的是,即使版权交易在中国更加频繁,人们能通过更多的正规渠道去获取电影,「资源」的方式依然存在。


走笔至此,2010年代即将划上句号。


我们通过回顾这40的中国资源史,是向过去的那些不乏惊心动魄的时刻、如今可能已然被淡忘的人致敬。


向每一个曾经在资源时代添砖加瓦的大神们致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