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军事之重器 — 炮兵(二)
五,炮兵建军思路
“炮兵是战争之神。”—— 约瑟夫·斯大林
朝鲜人民军从建军的第一天起就深受苏军、日军以及中共军队的影响,可以说是三者的混和体。首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朝鲜人民军的创建都离不开苏联的大力扶持。朝鲜人民军从建军一开始就将全盘苏化作为建军方向,并由苏联顾问一手组建并训练。朝鲜人民军的编制、装备、训练及战术基本上都是苏联模式,军事条令是直接采用苏军条令。
另方面,朝鲜曾沦为日本殖民地长达五十年之久(日韩合并),许多朝鲜人曾在日军服役。二战结束后,这些曾经的朝裔日军士兵直接参加了新成立的朝鲜人民军,故人民军最初建军时许多基层骨干来源于原日军,这样朝鲜人民军受日军影响非常大,譬如人民军各级编制称谓就采用日式:军团、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
而朝鲜共和国最高领导人金日成和他的统帅部军事成员几乎都在中国参加了中共部队,并直接投入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国内内战,有着非常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军事领导才能,故中共军事思想对朝鲜人民军也有一定的影响力,虽然力度不及苏军和日军。以上三点,决定了朝鲜人民军的特性是一个三者混合体。
再拿朝鲜人民军炮兵建军思路来说,它既有对历史经验教训的吸取,也有对现实因素的考量。从历史经验教训来讲,它们来自于三场战争——苏联卫国战争、中国抗日战争以及本国朝鲜战争,并且这些经验教训几乎都是金日成及其军事领导集团成员的亲身体会。从现实因素来说,它来自于与南方韩国以及联合国军的武装对峙。但无论从哪方面考虑,金日成及其军事领导集团从以下四点无不得出重点发展炮兵对朝鲜军队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苏联卫国战争的经验教训
自苏联红军开始建设以来,就推崇“大炮兵主义”,军队以炮兵火力投送为重点。二战时,在残酷而漫长的苏德战场上,苏德这两个当时顶级强国前后投入1,000万军队进行了长达4年的反复厮杀。德军依靠强大的科研实力在绝大多数武器领域都对苏军保持技术优势,但是有一个兵种却是例外,那就是苏军炮兵。苏军炮兵不仅在火炮数量上始终超过德军,而且火炮技术水平也始终对德军保持优势,并形成了成熟的炮兵作战理论。特别是在柏林战役期间,苏军将大炮兵主义发挥到了极致,把步炮协同战术运用的非常成功。1945年,苏军在柏林外围集中了41,600门火炮,在开战第一天就发射了123余万发炮弹。最终苏军士兵在强有力的炮兵支援下将德军守城部队打跨。作为唯一始终在战争中军力超过德军的兵种,苏军炮兵在打败德国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巨大的作用,这也是斯大林将苏军炮兵称为“战争之神”的原因。
炮轰柏林
但很多人并不了解苏军大炮兵主义,包括苏军炮兵战术以及苏军火炮特点,甚至轻视和误解。所以如果我们不做些基本的探究,就无法真正理解大炮兵主义的精髓。首先要知道,苏军在二战中采用的是“宽正面大纵深”攻击战术,假如对这个战术稍微有点研究的就知道军事攻击的重点是步兵如何打开突破口。靠装甲部队吗?答案是否定的。虽然苏军也给步兵部队配备了少量装甲车辆,但这些装甲车辆常常被调去组建快速集群,何况在当时战时情况下装甲车辆供应十分紧缺,不可能保证所有步兵部队都可以配备,哪怕是少量配备,所以说宽正面大纵深攻击战术实际上唯一选择还是要依托炮兵的火力打击,如果没有足够的炮兵火力准备和支援,步兵就根本无法将敌方防线打开缺口,后续装甲部队也无法通过缺口从而去扩大胜利,这才是苏联大炮兵主义的根源。
其次,苏军所说的宽正面大纵深攻击战术,它需要在敌方宽广的正面阵地实施炮火攻击,因为这将使敌方无法判断实际突破口所在,然后攻击方忽然集中所有炮火攻击一个或数个打击点打开突破口。但这个战术能否成功实施,关键取决于一线是否有足够的炮火对敌方造成压制性打击,然后又能短时间内迅速集中火力射击预定突破口,而这又对炮兵打击力提出更高要求。苏军在战争后期,重点突破地带的炮兵火力密度是极其恐怖的,极端条件下达到了每公里正面架设1,000门火炮。可以想象,在这种火力密度面前是没有什么防线可言的。
其三,二战时苏军战斗素质实际处于劣势。一线部队作战时不够灵活是其最大缺陷,另外通讯指挥不畅,各军种战斗协同能力差,不能即时召唤火力等等,这些导致苏军与美军和德军对部队的指挥方式有着巨大不同。如要克服以上弊端,那么各级部队拥有自己的炮兵支援火力就显得相当重要,所以苏军的炮兵支援火力是从营级开始建设的,营、团、师、军各有自己的支援火力,集团军有着自己的炮兵师。相比之下,美军的炮兵是集中在师一级,德军也基本如此,这样在管理上就很简单,但火炮数量就无法与苏军同日而语。故苏军所谓“大炮兵主义”,更多是指苏军这种炮兵火力建设思路。
其四,实施宽正面大纵深攻击,对火炮数量有极高的要求,而对火炮数量的要求实际就是对火力密度的要求。那么苏军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答案是火箭炮。
实际上火箭炮的精度和射程并不理想,并且装弹时间长,导致弹药投放效率低,故西方国家并不特别重视火箭炮的发展。譬如二战时的德国,发展的是280~350mm大口径火箭炮,但由于受射程、射击精度和炮弹重量制约,并不受前线部队欢迎,故火箭炮没有成为德军的主要炮兵武器。而苏军找到了关键点。他们选择了合适的口径,使火箭炮发挥出它最大的优势——火力密集度。苏军一个连的火箭炮就相当于一个炮兵团的齐射威力,这对于极端讲究突破口火力准备密度的苏军来说,无疑起到了极大减少炮兵总体数量的目的,同时火箭炮短促而又激烈的火力特点又十分适合用于瞬间集中火力突破,这对苏军宽正面大纵深的突击战术来说,火箭炮是最佳的武器选择。
苏军以上这些炮兵理论和经验,作为在金日成身边的苏军顾问团来说,毫无疑问对金日成的炮兵建军思路起了巨大影响力。从以后朝鲜人民军炮兵的发展来看,炮兵是人民军的重中之重,在陆军编制里,朝鲜人民军曾经有二个单独的炮兵军编制,这在全世界可能也是独一无二的。
苏军喀秋莎火箭炮
(二)中日战争的经验教训
金日成及其他所领导的军事集团高级指挥官基本上都参加过中国的抗日战争,故对日本军事十分了解,特别是日军炮兵在中国战场上出色的表现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往往集结了更为巨大的战力数量优势,但还是难挡日军的正面进攻。通常中华民国军队一个中央整编师(标准编制8,000人)仅能抗击日军一个大队(标准编制1,100人)。这其中主要因素是中日两军的炮兵火力差距甚为巨大,特别是在地面压制大炮方面。日军在炮兵上的巨大优势使得其在1944年前几乎所有大规模会战都能取得绝对火力优势。因此,亲身观察中国抗战的美国史迪威将军在写给美军参谋部军事情报部的报告中根据自己亲眼目睹的情况分析了抗日战争。他写到:中国的防御战术肯定会造成不必要的失败。中国军队缺少飞机、坦克和大炮,在开阔地带遇到日军的这些武器时,只敷衍了事地抵抗一下就轻易放弃了阵地。只有在山区,中国军队才能利用有利地形进行坚强的抵抗。
日军九六式150mm野战榴弹炮
这是二战期间日本陆军产量最大的新型榴弹炮,主要为日军精锐师团所属炮兵部队和精锐野战重炮旅团所采用。此火炮精度极高,射程很远,可十分有效的进行压制射击,被日军称做最完美的150mm口径榴弹炮。
(三)朝鲜战争
在世界战争史上,军队由以枪战为主过渡到以炮战为主是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朝两国军队现代化的转型,正是在朝鲜战争的过程中完成了这一历史性过渡。而对朝鲜战争最有深刻教训和体会,无疑是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以及他所领导的朝鲜人民军。
朝鲜人民军建军后,武器几乎完全采用苏式装备,并且在数量和品质上达到较高水平。以火炮为例,在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朝鲜人民军一个师团拥有122mm榴弹炮12门、76mm加农炮36门、SU76自行火炮12门、120mm迫击炮18门、82mm迫击炮81门、60mm迫击炮108门、45mm反坦克炮42门。这种装备水平不仅强于南方的韩国军队,而且也远远强于同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中装备最好的部队。在志愿军入朝时,仅有三个炮兵师共9个团,装备各类旧式火炮仅284门。
朝鲜战争,是中国炮兵第一次以师以上规模出国作战,首战云山,成为中国炮兵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将炮兵建设作为陆军现代化建设的重点,组建了大批炮兵和队属炮兵部队。志愿军炮兵虽然在数量和质量上不如美军,但通过机动和集中使用,已经可以和敌军的炮群进行大规模的火炮对战。在阵地战中,志愿军炮兵在炮火准备时,能将敌工事摧毁70%以上;在防御战中,志愿军炮兵能以集中射击打散敌方冲击队形并阻拦占领我表面阵地的敌军,使其无法扩大战果。
1952年12月,毛泽东主席在发给斯大林的电报中,充分肯定了志愿军炮兵在作战中的作用:“今年秋季作战,我取得如此胜利,除由于官兵勇敢、工事坚固、指挥得当、供应不缺外,炮火的猛烈和射击的准确实为致胜的要素。”
志愿军高射炮部队在夜间猛烈射击敌机
到1953年7月停战前,志愿军炮兵已名副其实地成为中朝两国军队的“战争之神”。战时最多共有炮兵13个师共54个团,配有火炮1,885门。朝鲜战争期间,中国共从苏联分三批进口了1,452门火炮,其中107mm以上的大口径炮占59%。
另方面,据美军军方统计: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加起来大约投入了82个以上炮兵营(每营大约400余人,共计32,800人),各种火炮6,049门(不包括韩国和其他参战国火炮),弹药总消耗量达330万吨,日平均消耗2,928吨。作为对比,美军在二战中,欧洲战场总消耗弹药量约690万吨,太平洋战场消耗弹药约300万吨。而二战中美军参战的兵力和作战区域都要远远大于朝鲜战争,由此可见美军在朝鲜战争中弹药消耗之多。另外,战争中美军伤亡有62%系炮火所造成,32%系枪弹所造成,这说明中国志愿军火炮已经成为消灭敌人的主要武器。
朝鲜战争的残酷程度是太平洋战场的两倍。在1953年,交战双方开始重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出现的堑壕战,战线两边都不断落下由炮弹汇成的弹雨(被称为“炮弹休克”)。朝鲜战争的过去、现在、将来都会被认为是“炮兵的战争”。
一场经典炮战—— 上甘岭战役
此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第一次大规模炮战。志愿军先后投入作战的山炮、野炮、榴弹炮共114门,火箭炮24门、高射炮47门。战役于1952年10月14日5:44分由美军预先炮火准备开始。这一天,美军在两个面积仅有3.7平方公里的小高地上投入12个炮兵营,仅105mm口径以上火炮就达300门,发射炮弹达20余万发。上甘岭战役持续了43天,美军共倾泻炮弹190余万发,飞机投掷炸弹5,000余枚,其炮兵火力密度超过二次大战最高水平,为世界战争史上所罕见。另据韩国《朝鲜战争》记载,志愿军在10月19日也曾最多发射39,706发炮弹。整个上甘岭战役,志愿军共发射炮弹40多万发,比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军发射炮弹量的总和还多10万发。
上甘岭之战,由一场战斗发展到一场战役,最后变成中美双方在朝鲜战争中集全部力量进行的一次对抗。此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消灭敌军最多的一次战役,同时也成为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次战役。就中国而言,它向全世界表现了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这对以后中国的国防来讲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同时志愿军在局部战斗中反应出伤亡过大的问题,最终通过血的经验教训知道只有依靠装备大量火炮才能得以解决,这也使得中朝两国将其炮兵发展作为今后军队建设的重点。
上甘岭军事示意图
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开始后的第一次炮火准备,动用了82mm“喀秋莎”火箭炮。
上甘岭战役美军炮兵阵地
在第三次进攻作战的金城战役(1953年7月13日晚),志愿军在25公里宽的战线上,集中各种火炮1,100余门,在主要突击地段上构成每公里有100~130门火炮的火力密度。在30分钟内向敌军阵地倾泻2,000吨炮弹。志愿军的炮火优势,很快为步兵打开了缺口,从而保证了金城反击战迅速取得胜利。
1951年6月10日,韩国铁原郡南部,美军第8军第17战地炮兵营A连的炮手们正在用一门203mm重型榴弹炮轰击中国人民志愿军阵地。(该炮需八个人完成装填)
1952年1月11日, 美军第8军第213战地炮兵营的这门大炮完成了该营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第10万次发射。
拍摄于1953年1月18日。这是美军为攻下铁三角地在4天中所消耗的炮弹。
(铁三角地,位于朝鲜的中北部,由铁原、金化、平康三地构成,是汉城至平壤铁路的必经之地,也是几条重要公路的交汇地。)
美军240mm M1 重型榴弹炮(外号“黑龙”),二战中美军陆军威力最大的火炮,能把160kg的高爆炮弹打到23公里远的地方。此火炮用于轰炸对方水泥工事等永固火力点。在朝鲜战争中,共有12门“黑龙”被送往前线,并于1953年5月1日首次投入战斗。第一发炮弹本用于作为弹道修正的试射,结果这一发恰好打中志愿军山顶弹药库,之后引发的连锁反应轰飞了整个山顶工事。
(四)国防需要
1945年9月2日,根据麦克阿瑟在东京湾密苏里号战舰上发布的“总命令第一号”,朝鲜半岛北纬38度线作为美苏两国在朝鲜半岛受降和实行军事占领的分界线被明确规定下来。至此朝鲜分为南北两部分,并分属南北两个地方政权管理。1948年8月15日,朝鲜半岛南部地方政权宣布成立大韩民国(简称韩国),由李承晚担任第一任韩国总统;同年9月9日,朝鲜半岛北部地方政权宣布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简称朝鲜),金日成任首相,至此朝鲜半岛由南北两国分治。
1950年6月25日,北部朝鲜为统一朝鲜半岛,向南部韩国发起了战争,史称朝鲜战争(亦称韩战)。战争历时三年,参战双方于1953年7月27日以韩朝军事分界线为界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
韩朝非军事区
(军事分界线与原38度线作为南北分界线划分有了变化)
由于韩朝两国签署的是停战协议而非和平协议,从技术上来讲,朝鲜战争尚未结束,换言之,南方韩国及联合国军与北方朝鲜依然处于战争状态,这样南北两国的国防就成了国家事务重中之重。而在两国军事对峙中,韩国大首尔都会圈是其焦点,它决定了朝鲜将重型远程火炮做为国防军事发展的重点。
韩国大首尔都会圈是世界五大都市圈之一,也是韩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它包括首尔特别市、仁川广域市和京幾道,以及水原、城南、东川豆、光明、松炭、安养、富川等城市,人口近2,500万(占韩国人口的近一半),并且GDP超过全国50%。但另方面,大首尔都会圈却有着一块非常大的先天短板,即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大首尔都会圈北境距离韩朝军事分界线不足30公里,距离非军事区只有20公里左右,可以说完全处于朝鲜重型远程炮口之下。换言之,大半个韩国其实已被朝鲜火炮绑架,也因此韩国常年处于朝鲜火炮威胁之下,这也是以往韩国不时向朝鲜提供援助“求赎”从而获得暂时稳定的原因。
由于传统身管火炮想要在射程和火力密度上达到摧毁整个大首尔都会圈十分困难,而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采用大口径远程火箭炮。为了更有效的钳制韩国,朝鲜开发了最新式Bangsapo 8管300mm大口径远程火箭炮(又称放射炮),射程达170公里,增程可达200公里,这样就完完全全覆盖了整个大首尔都会圈,韩国也就被死死绑上了朝鲜这台战车上。故朝鲜把大口径远程火箭炮作为炮兵的重点来发展,以强化其火力水平。
Bangsapo 8管300mm大口径远程火箭炮
另外,作为国防重要的军种——海军和空军,它们需要强大的并且门类齐全的国防工业、极高的科技水平以及巨量的经费才能发展,而这些条件根本是朝鲜所不具备的。而从朝鲜国防现实情况出发,发展炮兵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这也是炮兵成为朝鲜军事之重器的根本原因。
请用以下三种方式添加“坛城沙龙”微信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加入
按标题下右小蓝字“坛城沙龙”加入
搜寻微信公众号tanchengshalong
[个人微信号:Dafy_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