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暑 | 扇面不仅吹来清风,更有风情和风骨(组图)

2017-07-07 艺评中国


小 暑


小暑啜瓜瓤,粗葛衣裳,炎蒸窗牖气初刚。

季夏时节正式开始。



编者按: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今日小暑,已进入仲夏时节。对古人而言,盛夏语冰实为难得的奢侈。凉由何来?暑从何去?唯有心间。小编带来了扇面组图。小暑温暾,心静则凉。扇在画里,风在心中。





小暑不是节日,却在中华优秀文化的长河里,有着比节日更重要的意义。

无论是独孤及的“不怕南风热,能迎小暑开”,还是张说的“小暑夏弦应,徽音商管初”,这些诗文都教给我们人生的宁静与智慧。



体画扇


“第六届全国九城艺术联展上海站”,“有‘风’来仪——名家扇面邀请展” 最受欢迎。去年九城展上,“清风雅韵——名家扇面艺术特展”一炮打响,今年再续“扇缘”‍‍‍‍。‍‍‍‍‍‍


面作品




同期,以“扇语”为主题的京沪苏浙十人扇面作品联展在上海展出。“觅清风”扇面书画展在深圳宝安群众艺术中心举行,108幅书画扇面作品,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怀袖仁风·苏州当代名家扇面邀请展》在苏州开幕,将持续至八月初。《袖里丹青——吴江博物馆藏扇面展》也在无锡博物院清凉呈现。


马鞍山市太白书画院院长王涛的《清风与归》扇面书画展刚刚闭幕。马鞍山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汪李进评论说:清新、雅致构成了《清风与归》扇面书画书艺术展的主要审美特点,是一次道与技的完美融合,是形式与内容的巧妙生长。







为什么扇面展这么火?因为南方小暑天热?艺评君在空调房里,怀想扇子;在手机里,翻阅中国扇文化。

扇子,起源于中国,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晋代学者崔豹在《古今注》中就说:“舜作五扇”。



的合集



障扇


最早出现在殷商,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故“扇”字里有个“羽”字。当时,扇子不是用来扇风取凉的,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西汉以后,扇子开始用来取凉。



羽扇




三国时诸葛亮轻摇鹅毛扇,妙计横生,运筹帷幄。下图为波士顿博物馆馆藏的中国羽扇。




团扇



若说羽扇是“雄姿英发”的大哥,那么扇子家族的另一位成员——团扇,则更像是娇柔美丽的小妹。


团扇又称“宫扇”“合欢扇”“绢扇”“纨扇”等。因形似圆月,且宫中多用之,故称。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还有扇坠、流苏、玉器之饰。


宋代以前称扇子,都指团扇。据说在扇子上题诗作画第一次出现于三国,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载有曹孟德的主簿(古代官名,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的故事。


史传汉桓帝曾赐给曹操一把“九华扇”,曹操十分珍惜,专门为这把扇子写了一篇《九华扇赋》,并请主簿杨修为他画扇。杨修在作画时不小心将一滴墨掉到了扇子上,好在他急中生智,将墨点改成了一只苍蝇。曹操第一眼见到扇子时,以为是一只真苍蝇爬在扇子上,就急忙用手拍赶,可是一连拍了几次苍蝇也不飞走,他才发现原来这是杨修画的苍蝇。“误点成蝇”,成为书画史上的一段佳话。





折扇



折扇出现的时间,有说源于南北朝,有说源于唐代,有说源于明代,说法不一,但其出现晚于羽扇团扇等不具备折叠功能的扇子,应是不争的事实。


一说折扇最早发源于日本,11世纪经高丽传入中国,自明中叶后普遍流行。


台北“故宫博物院”去年夏季展出的“惠风和畅——折扇集萃特展”,集30余柄折扇,其中时代最早的折扇为明宣宗1427年所作的《御笔花鸟》,此扇历经近600年,仍灿然如新。


昆曲《牡丹亭·游园》中有一幕:杜丽娘手持一把画有牡丹、梅花的折扇,触景生情,眼波流转;侍女春香则手持一张团扇,显得活泼个性。




翻了



”中国扇“惊艳西方




随着古丝绸之路的开辟,东西方的文化贸易往来频繁。欧洲人从中国学到了做折扇的技术,进而改变为宫廷羽毛扇,还有了其他很多形式的演变。


外销扇由于携带方便,尤其在材质、题材、纹饰、工艺等方面比较显著地迎合了西方人的审美趣味,因此深受西方人的喜爱,在18世纪的欧洲上流社会风靡一时。




面画里,清凉乾坤


宋人有云:“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凉友,恰是古人赠予扇子的美名。


中国传统文人讲究内圣外王,气质高雅,玉树临风,有志有节。扇有面有骨,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外在符号。折扇更是受到文人雅士的喜欢,被称为“怀袖雅物”。


扇面,是国画小品的一种形式,也是书画艺术传播的独特载体,历史悠久。创作于乾隆三年、由画家蒋溥和书法家柏谦合作的《竹枝莲花图》,就是诗画合璧的扇面名作。

明代以后,苏州地区制扇工艺发达,扇面书画创作也日趋繁盛,达到高峰。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吴门大家都有扇面书画流传。



折扇与扇面·组画






扇面的创作之难,在于尺幅的限制。

中国画一向有“以尺论价”的习惯,扇面画对画家的功力要求更高,这也使一般书画家视若畏途,不敢随意染指。“咫尺千里、小中见大”,这正是扇面画的精妙与魅力所在。

张大千曾说:“在文人社会中,扇子最重要的作用,是代表持扇人的身份。手持一把扇子,字是谁写的,画是谁画的,扇骨是谁刻的,别人从扇子上就能看出你的身份、地位,比现在用名片有效多了。”


黑龙江哈尔滨君:这边凉快,不用扇子……欢迎扇面!




综合编辑:美美阿姨

美编:认真脸

中国文艺评论网邮箱    

wyplzg@126.com     

原创首发有稿费

欢迎影评剧评乐评诗评等投稿至邮箱 






↓↓↓骨三哈即将开班、清凉充电,点击“阅读原文”,拓展你的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