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艺术创作不能崇洋媚外
近日,朋友圈里有几位摄影“大师”在国外屡屡获得摄影大奖的消息不胫而走,图文并茂地在微信圈里疯狂流转,引得一众摄影爱好者频频刷屏,纷纷点赞,说不尽的迷恋崇拜爱,道不完的羡慕嫉妒恨,当然有褒也有贬,有赞也有弹。点开网络连接,细看其获奖图片,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丑化人民群众;有的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大肆追求感官刺激;有的晦涩难懂、不知所云,追求所谓的“为艺术而艺术”。
种种迹象表明,完全是一种“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的心态,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其实那些影赛的举办方,大部分是一些西方国家的社会组织,比赛收到的作品也就区区数千张,还不及国内一个地级城市举办影赛的规模。一些所谓的“大师”,在国内主流摄影圈找不到位置,就跟在“洋”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搞“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主流化”那一套,将“洋”等同于先进,去向外国人献媚,打上国际标签;靠“洋”抬高身价,争取外国人垂青,戴上国际光环;挟“洋”以自重,提高知名度,自诩为国际大师。这是完全是一种没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表现,更是将崇洋媚外的丑态表演得淋漓尽致。
崇洋媚外,顾名思义,就是崇拜外国的一切事物,向外国人献媚。中华民族经历了数千年封建社会,经历了一百多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可避免地受残存的封建、媚外、低级、庸俗等腐朽落后思想的影响。如果文艺工作者消极迎合,放弃积极引领,就会激活潜伏在群众欣赏心理中那一部分落后的消极因素。这些被激活的消极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刺激一些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创作者,生产出品味和格调更为低下的文艺作品,从而造成创作与鉴赏之间的恶性循环。早在几年前,国内一些艺术团体以“文化交流”的名义,自费赴海外采取自付场租、对外赠票以及组织观众的运作模式去“镀金”,有的甚至动用政府经费,不计成本、不看对象、不讲实效,通过不实报道或炒作来捞取名利,所幸被文化部门当头棒喝,予以坚决制止,否则不但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还会严重损害国家的艺术尊严,造成极为不良的社会影响。
国内一些艺术团体频频走出国外包场,这不但与地方文化行政部门好大喜功、急于表现文化政绩有关,也是国人根深蒂固的崇洋媚外心态使然。同样的艺术团体在国内原本默默无闻,可海外“镀金”或“领奖”后身价就会倍增,媒体就会关注,领导更是肯定。比如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导演,尽管拍的片子没什么人看得懂弄得明,但在国外获过奖,就被捧上了天,不仅攫取了众多名利,也收获了铁杆粉丝。艺术门类原本千差万别,有的就起源于国内,是土生土长的土特产,再怎么媚外模仿,也难与正宗的洋货相提并论。比如小说、诗词、话剧、绘画、音乐等艺术创作,经常因媚外媚得晕头转向,产出了许多“四不象”。有鉴于此,文艺创作还是要扎根于人民,立足于乡土,才容易获得民众共鸣,有利于弘扬中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观展》摄影:程辉
不过话又要说回来,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不等同于崇洋媚外,认为只要外国的都是好的才是崇洋媚外。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的管理经验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一项基本国策。崇洋,我们应该崇拜和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先进方法,通过寻找历史捷径,从而尽快缩短独立探索的不必要过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在世界广泛传播,并不排斥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也就是说,要择善者而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避人之短,扬己之长,把西方先进的文艺创作理念、创意、思路和技术充分吸收、借鉴过来,为我所用,推陈出新,同时对其腐朽没落文化和表现方式进行抑制。如果不加分析、不加批判地照搬照套,就会食洋不化、不伦不类。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其实,现代以来,我国文艺和世界文艺的交流互鉴就一直在进行着。白话文、芭蕾舞、管弦乐、油画、电影、话剧、现代小说、现代诗歌等都是借鉴国外又进行民族创造的成果。
《回眸午门》摄影:刘文龙
就摄影艺术而言,从公元350年亚里士多德在其所著的《Problemata》一文中首次提到针孔镜箱的原理,到1824年9月 N·涅普斯拍出第一张成功的照片,再到现代摄影艺术创作的各种流派,其近200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速向高速、由手工向自动化方向发展的过程,大部分是西方国家在主导其发展。对此,我们既不要夜郎自大,更不能妄自菲薄。众所周知,摄影又是一门以"以光线绘画"的艺术,我国从石器时代就开始出现绘画艺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其创作理念、技法与摄影有诸多相通相似之处。假如我们不是因为个人好恶、需求和利益,投机取巧,盲效西方,或以西方的标准进行创作,而是把古代绘画艺术与现代摄影技术相结合,带着真情深入基层,带着真心深入生活,就一定能创作出引领风尚、人民认可、世界认同的精品力作,取得思想上艺术上的成功,赢得社会尊重。
《Problemata》/亚里士多德著
有人说,文艺创作不能太空泛肤浅、流于表面,不应该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而要行使批评、讽刺的权利,发挥针砭时弊、劝人向善的作用。是的,社会进步既需要表扬的鼓励,也需要批评的督促;既需要歌颂的引导,也需要讽刺的揭露,弘扬“真善美”和贬斥“假恶丑”,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应该说,对阴暗的讽刺也是对光明的歌颂,也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这在相声、小品、漫画等艺术形式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入木三分的漫画、深刻讽刺的相声、针砭时弊的小品,在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和官场不正之风上,非但无损于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反而有益于执政肌体的扶正祛病、强基固本。
当前,文艺批评褒贬甄别的功能和作用恰恰在弱化,缺乏强有力的战斗力和说服力。但批评就是批评,讽刺就是讽刺,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把文艺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更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把西方为人处世的做法来框中国人的价值观。
文艺创作不应自设禁区,但不能为了沽名钓誉在国外获奖就踩“雷区”、碰“高压线”,就歪曲事实恶意中伤“搏眼球”,无中生有放肆诋毁政治名利场,就以“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为借口夸大其辞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反而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屑一顾,只为获奖而臣服于西方的“普世价值”。殊不知,西方国家某些大赛的举办,某些奖项的设置,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实施攻击的新手段新方法,他们对你善恶不辨、以丑为美作品的肯定,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给予你含金量并不高且虚无飘渺的荣誉,是抢占我们的文化阵地、收买你的人心,你反而在那里沾沾自喜,乐此不疲,在西方评奖制度的导向下,马首是瞻,趋之若鹜,附西方的风,庸西方的雅,成为西方国家的附庸和木偶任人摆布,被国外牵着鼻子走却浑然不知。岂不贻笑大方。
《崛起的花都》摄影:吴术球
作者:吴术球
广东省青年摄影家协会会员,广州市花都青年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广州市花都区作家协会会员
美编:AMY
摄影家请你赏冰雪(索久林摄影组图)请横屏阅读(点击图片可阅读)
“美丽中国”摄影微评征稿活动详情,以及央广网、“中国摄影家协会网”微信公众号、中国摄影在线网等推荐,请戳“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