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环法进军中国!新长征路上的自行车文化,需要先跨过这三道坎 | 萧深专栏
随着环法中国赛的发布会在上海召开,百年环法终于要在今年正式进军中国了!这项肩负着使命、闪着环法光环的顶级赛事还找来了阮经天做代言人,他们能否真正将自行车文化播撒到中国呢?
文/ 萧 深
编辑/ 郭 阳
2011年,中国迎来了有史以来第一项顶级公路自行车赛事,环北京自行车赛。当时负责比赛直播的北京电视台,缺少一位了解自行车运动的人作为解说嘉宾。经过推荐,当时还在上海卖自行车装备的邹成脱颖而出,解说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场比赛。那个时候,自行车圈内人管邹成叫559,这是他参加业余比赛时的号码。
2014年,环京赛来到了第四届也是最后一届。转播机构已经不止北京台,解说员也不只有邹成。彼时彼刻,我已经完成从橄榄球到自行车的跨越,成为了两栖评论员。而在北大研究道教的李陶也跨上了解说席,只不过他并没有意识到以后会成为“中国解说自行车比赛最多的人”。还有对着渣画质自己录解说视频的陈主任,他根本预测不出,过不了多久中国车迷每年能看150场高清直播的自行车比赛。
距离末代环京赛结束已经四年了,中国有了第一个专业自行车赛事频道,有了第一家在新三板上市的互联网自行车公司美骑网,还有了满大街都是的共享单车。顶级公路自行车赛事也回到了中国,万达欲借环广西“打造中国的环法”。如今,甚至连环法本身也在中国落地,环法中国赛将要举办的消息在2016年不胫而走。
时至今日,邹成已经是环法中国赛的赛事总监。在环法中国赛落地中国的发布会之前,我和他的对话,就从环法中国赛的战略以及环京赛的反思开始。
环京赛教训惨痛,推广自行车文化先行
环京赛为何短命,究竟败在何处?业界多年来观点很多,但邹成的说法至少是我见过最犀利的一个。他丝毫不讳言对环京赛的批评,给出了“教训惨痛,对自行车运动推广作用微乎其微”这样的评价。
在邹成看来,环京赛是在“错误的时间点办了错误的事情”,虽然有顶级比赛的名头和所谓的历史性意义,但没有成熟的市场、足够的观众,以及配套的商业开发作为支持,失败难以避免。
上述反思建立在这样的观点之上,在中国推广自行车运动,手握头部IP高举高打的策略未必奏效,至少现阶段不适合中国市场的特点。很多问题还是要从根源上去寻找并解决。
按照我的理解,邹成之所以要强调这一观点,意在说明环法中国赛的办赛逻辑。那就是不过分强调赛事的竞技性,重视发展更多的潜在受众以及自行车文化在中国的推广。
事实上,“文化”是我们两人这番对话中,被邹成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汇。他把自己在环法中国赛的角色定位为“一个自行车文化的传教士”。对不熟悉中国市场的环法,他可以把多年做比赛所积累的政府及相关资源进行无缝对接。对不了解自行车运动的中国观众,他可以把解说时攒下的宝贵财富进行分享。对第一次承接自行车比赛的艾德伟宣(环法中国赛的承办方),他可以用一个行业内人的视角让团队快速进入角色。
邹成的一个基本判断是,自行车运动在中国推广的主要瓶颈是缺乏成熟的自行车文化,而非没有自行车赛事。环法中国赛虽然是赛事性质,但从根本上说还是“文化产品”,这是办赛的前提认知,也是不重蹈环京赛失败覆辙的必要条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环法中国赛模式符合国情
环法中国赛其实是个具有迷惑性的名称,因为它的赛制和人们熟知的“百年环法”有很大区别。环法是由21个赛段组成的大环赛,而环法中国赛则有职业绕圈赛和业余挑战赛。
前者将于10月份在上海举行,而后者则会在9月降临长沙。与之前环法日本赛的模式相仿,职业绕圈赛会邀请2017环法四大领骑衫的得主和部分职业车手参加(其中也包括业余组别的比赛),而业余挑战赛会全面对中国业余车手开放。
环法中国赛采用的赛事模式,之前经过了环法日本赛多年的实战检验。2013年,环法母公司ASO在日本举办了琦玉绕圈赛(Saitama Criterium),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环法日本赛。首届比赛恰逢百年环法的同一年,到目前为止已经举办了四届。由于日本的自行车运动基础较好,加之比赛时间的选择、地点设置以及与日本本土文化的结合都十分到位,环法日本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场观众超过20万,成为日本的一项体育盛事。
环法琦玉赛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正是基于日本赛的成功,环法方面希望能够把这种城市绕圈赛做成一个超越一般赛事范畴的品牌,在全世界各地进行复制,环法中国赛就复制了这种模式,也成为了全球“唯二”的两站比赛。此外,今年这种“环法XX赛”中的业余挑战赛,数量则将从7站增加到14站。
然而,中国自行车运动市场的情况毕竟和日本不同。早在赛制曝出之时,就已经有人质疑它在中国的实际效果。特别是针对绕圈赛这种模式,在竞技水平、精彩程度、传播价值等方面有诸多疑问。
但在邹成看来,绕圈赛是“最适合中国这种自行车运动不发达国家的模式”。因为比赛形式简单,接近观众,容易让更多外行看懂。如此一来,才能在推广上达到最大效果。
环法琦玉赛对赛事文化的培养已经卓显成效
一直以来,邹成都对国际上现行的公路自行车赛制存在批评,对这种赛事模式是不是适合于全球化推广更心存疑虑。“自行车的赛制应该多样化”,这是邹成的观点。特别是在对比环广西和环法中国赛时,邹成认为虽然环广西“风景、爬坡都很好,竞技水平更高”,但“中国的自行车文化还是更偏向大城市”,在大城市做自行车赛事和活动,效果要好过风景区。
三大障碍需要跨越,中国自行车不只争朝夕
在对话的过程中,邹成很多时候的坦率多少出乎我的意料。他并不完全以职业角色来固定自己,而是愿意站在一个行业变迁亲历者的角度,去分享他的看法。
他讲到2014年开始转型做自行车赛事,讲到希望“通过和大平台合作,让自己喜爱的自行车运动真正得到推广”。我认为,他的很多见解即使和国际上那些专家相比,也毫不逊色。
环法中国赛找到了阮经天做代言人,意在开拓泛体育迷
但是,理论不能等同于实际,理想更加不是现实。环法中国赛在中国的推广至少有三大障碍需要跨越,每一个都有可能对整个战略的成败起到决定性作用。
第一大障碍是如何挣钱。我很直接地问了环法中国赛的收入构成,和艾德伟宣在运营赛事方面的优劣势。根据邹成的回答,收入主要由赞助、政府、转播、报名这四大块构成,其中报名费这块希望能借鉴马拉松的成功模式取得一些突破。
但邹成也承认,现阶段“赞助收入依然会是大头”,而艾德伟宣作为一家公关公司的主要优势就在于“有丰富的赞助商资源”。即使如此,赢利依然会是大问题。“前期要赚钱具有一定的挑战”,这是邹成自己的说法。
第二大障碍是文化培养。环法日本赛的成功实际上是文化层面的双向胜利。其一是把国际顶级自行车赛事文化和日本已经比较成熟的自行车运动文化做了结合,其二是通过环法日本赛反向输出了日本文化。像茶道、弓道、宫廷音乐戏剧这些方面的内容植入,都是有的放矢。
文化推广这件大事不是依靠艾德伟宣这一家公司,或者环法中国赛这一项赛事可以完成的。
环法冠军弗鲁姆学相扑,把自行车文化与当地文化相结合
另外,中国自行车运动相对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着很大差距。虽然这个句式已经被人用透用烂,但依然是不能不面对的现实。邹成也提到,环法中国赛之后“会在训练、装备等自行车产业相关领域有所动作”。在我看来,如何去经营办赛之外的第二、第三目标,这对于环法中国赛的长远发展价值很大,不可等闲视之。
第三大障碍是时间累积。“百年环法”不仅是环法的品牌形象,也是环法的运营基础。按照邹成的说法,环法中国赛决非一年之功,而是长远之计,决非赛事运营,而是文化传播。
越是这种设想美好、思谋长远的策略,越需要时间的累积。但在赛事营收和环法全球推广这双重压力的制约下,留给邹成和他的团队的时间又能有多少呢?
点击下面蓝色字,获取更多资讯
长按识别上图二维码 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