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深:做体育解说是怎样一种体验?|「体育职人圈」首期实录
体育产业生态圈
www.ecosports.cn
“体育职人圈”是我加入生态圈后做的第一件事,也是一件我一直想做的事。多年以前,我有两个职业理想:解说和老师。第一个已经实现,第二个则在今天以这种形式实现了。过去我喜欢这两个职业,纯粹是个人喜好。但现在,我更多意识到这两个职业对于很多人一生的影响,他们可以用语言和思想的魅力让人爱上一件事。这也是我们做“体育职人圈”的目的,让更多人爱上体育,让更多人加入体育产业的行列。
文/ 萧深
在我所有的工作中,解说可能是最光鲜、又最容易被人误解的一个。大家羡慕解说,也对解说有最多的要求。因为这是体育媒体中最有吸引力的位置,这是很多人的梦想。
基于这样的原因,这次深圳大学和体育产业生态圈合办的“体育职人圈”第一期,我选择把这个主题分享给深圳大学的同学们和更多对此感兴趣的人。
我从2012年开始解说,到现在也有五年时间了。解说项目先后涉及美式橄榄球、自行车、冰球,解说平台也涵盖了乐视、央视、新浪,还曾在乐视体育担任自行车和棒球两个频道的主编,以及NFL和自行车两个项目的评论员。
当然,用今天这样一次分享,把这几年的感受说清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里,我们采用了问答的形式,结合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将这次分享呈现给生态圈的所有用户。
问题1:我是如何进入解说这个行当的?
我第一次解说是头一天下午接到通知,由于原定的人来不了,第二天早上得去新浪说一场NFL常规赛。当时的角色是主持人,除了常规的解说任务之外,由于新浪有一个前NFL球员作为嘉宾,我还需要翻译他对技战术的所有评论(这个嘉宾是美国人)。大家可能知道,NFL的解说难度本身就是比较大的,两队加在超过100名球员,美式橄榄球的战术又相当复杂。人生第一次解说面对这样的比赛,又只有几个小时的准备时间,难度可想而知。
由于首秀效果超出预期,我就这样在新浪体育客串了一个赛季的NFL解说。我当时的工作状态就是,平时加班加点干活,利用休息时间进行资料准备。
这也是我这几年来的工作状态。事实上我从没有当过一天的专职解说,不论在哪个单位,总是有大量的工作会占用非常多的时间。这一点是不少看我解说的朋友所不了解的。
从2013年开始,我的NFL解说阵地转移到了乐视体育,角色也变成了自己更喜欢的评论嘉宾,一直延续到现在。也是从那年开始,我解说了自己的第一场自行车比赛,后来又在央视解说了环法和NHL。
问题2:最喜欢解说的项目是什么?哪个项目最难解说?
问这两个问题的朋友都不少,所以并在一起回答。之所以被问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我说的项目比较杂,而且和主持人不一样,我主要是作为评论员来解说这些项目,这一点相对来说比较特殊,也是一些朋友谬赞我的原因之一。
美式橄榄球是我解说时间最长的项目,还连续三年现场解说过超级碗,从感情来说很深。从项目特点看,这项运动的战术极其复杂,场面变化多端,对解说员的能力要求较高。可以说,解说一场NFL比赛,我没有一分钟是可以休息的,需要对每一个回合做出解读,对每一个完成攻防球员的情况做出介绍。所以这样三个多小时的比赛说下来,身体消耗固然极大,但成就感也是很高的。
我对自行车的感情也很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个项目的推广成为我的本职工作。自行车比赛的解说难度也很大,主要难点在于,比赛多数时间相对无聊,如何在这些时间中讲出有技术含量的东西来留住观众,同时又不脱离赛事本身。这样的特点对主持人和嘉宾的表达能力、知识储备、互动技巧有比较多的要求。
但如果非要比较自行车和美式橄榄球的解说难度,我认为前者还是稍逊一筹。一方面,自行车比赛的紧凑程度有所不及,不像美式橄榄球时刻都有可能出现改变比赛的事情,紧张贯穿全场。另一方面,自行车比赛的资料准备主要是针对重点车手和重点信息,美式橄榄球相对来说要面面俱到,现场感和画面感很强,当然这也和美式运动项目的特点以及美国职业体育树立的高标准有关。
萧深在2015环法前方采访冠军弗鲁姆
至于冰球,我的解说经历相对较少。就个人的理解,冰球的高节奏是对解说最大的考验,无论是主持人或者评论嘉宾都如此。如何把握这种节奏,如何不失时机地对比赛进行评论和延展,是件很有学问的事情。可以说,冰球和自行车的节奏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对我这种跨行评论员来说转换起来难度很大。而在解说工作中,我遇到的最有挑战性的事情就是不同项目的转换。
这里顺便回答一个有些朋友很感兴趣的问题,关于我还能解说哪些项目。对于北美职业体育我是相当关注的,棒球也不例外,看MLB也有好几年了。之前有人问我打不打算说,这个项目信息量很大、专业性很高,而我的准备时间着实有限,也不想去降低自己的解说质量。足球我也看了二十多年,各种比赛看得比较杂。主流联赛自认为水平还不够,非主流联赛如果有机会愿意一试。特别是苏格兰足球,熟悉我的人都知道这方面我还是有些研究的。
问题3:观众对解说工作了解最少的地方是什么?
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都说隔行如隔山,解说把这种台前和幕后一分为二的工作更加不容易被人所了解。一场比赛的资料准备多长时间?这个问题有个很宏观的答案,就是一直都在准备,没有平时的积累不可能有直播时的侃侃而谈。
具体到一场比赛的案头工作,我自己的经验是,环法一个赛段2-3小时准备,而一场NFL比赛则是4-6个小时准备。如果赶上周一、周二连说两场NFL,那我的周末至少有一天会彻底报销。
论起重要性,日积月累和临时抱佛脚是差不多等同的。单凭知识储备不能百战百胜,只靠随机应变迟早碰到对付不了的局面。其实资料准备相当枯燥也比较辛苦,和球迷车迷欣赏比赛完全不是一码事,但这里面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总有朋友问我如何记住那么多东西,平时我会刻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比如NFL休赛期8个分区球队盘点的特别节目,细心的观众注意到我桌上没有放任何资料,每期1小时的直播节目完全靠大脑储备来说。其实,这也是我强迫自己提升记忆力的一种方式。
但这些东西是不为观众所知的,台前的风光有时候反而很容易掩盖幕后的辛苦。即使是台前,当镜头对准你、灯光打到你脸上的时候,那种感觉和平时也是截然不同。主持、嘉宾如何去诠释自己的角色,如何去把直播作为一个节目完整地呈现出来,虽然这些问题我也不一定有足够的发言权,但可以明确的是,直播解说既不是凭口才聊天,也不是专家靠专业知识压倒一切,而是综合素质的体现。
问题4:如何理解网络直播和电视直播的区别?
在这里,我无意探讨网络直播和电视直播的优缺点,更无意触及诸如“传统媒体是否衰落”,“年轻人是不是都不看电视了”这种宏大的命题。我所理解的网络直播和电视直播的区别主要是以下三点:第一是技术手段的不同,第二是传播策略的变化,第三才是解说方式的差异。
电视台的一个体育频道在同一时间只能播出一场比赛,而互联网平台可以同时播出很多场。这是一个根本的不同,也是像乐视体育自行车频道这种专业垂直媒体能够区别于传统媒体的关键所在。有海量的优质内容作为基础,网络媒体出现的其他问题是可以逐步解决的,而电视台面对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另外一个显著的差别是传播策略,互联网用户和电视用户特点的差异,广告主们投放打法的变化,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事情。比如像去年环法,我在自行车频道做的《环法战忽局》这种栏目,我们说它更互联网化,主要是因为节目比较充分地考虑了观众的互动参与,和网上的竞猜、明星解说的效应这些都是直接关联的。设置这样的节目,很大程度上不是从内容维度出发,而是从传播角度考虑的。
至于解说方式的不同,我个人认为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我在乐视体育这种互联网平台的解说之所以还能受到多数观众的认可,基础是专业性强,而不是互联网化。诚然,互联网观众更年轻、更强调互动,但他们对比赛信息的基本诉求,对比赛场面的关注并没有因此而减少。
所以我更倾向于这样一种观点,体育直播互联网特点的体现,主要是市场传播和节目编排人员着重思考的方向,而不是解说员过于侧重的角度。解说员要做的最根本工作依然并且永远是紧盯比赛,快速做出解读,以最合适的方式讲述给观众。从长远来看,这也许不是我们工作当中最有意思的部分,但一定是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
体育和体育比赛,说到底它的核心是人。这是一场场人与人之间的较量,这是一个个人与人之间的故事。这也是为什么解说员会如此重要,因为他们能最大程度地影响人的喜怒哀乐。
而我在体育产业生态圈最想做的,也是围绕“人”展开的事情。帮助更多人找到梦想,帮助更多人实现梦想。拿我自己来说,开头我提到,大约十几年前,我的梦想是成为体育解说和老师,现在已经用这样的方式实现了。动动嘴皮子的确不是那么简单,但想让梦想照进现实,或许也不是那么的难。
✎ 亲历系列-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