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制定如此规则的中国足协,请把欧足联财政公平法案朗读并背诵全文

体育产业生态圈

www.ecosports.cn




导语:这可能是一个假足协政策......从古至今,解决问题的办法,都是宜疏不宜堵。职业足球也不例外。中超想要变得更好,除了制定一些操之过急的政策之外,或许可以借鉴一下欧足联的财政公平法案。


文:点哥

责编:郭了个日




2017年1月15日,有可能成为中国职业联赛的一个分水岭。前一天,土豪的中超俱乐部还在高薪引诱迭戈-科斯塔,后一天,俱乐部却在发愁如何把性价比不高的外援处理掉。


这其中的巨大变化,缘起于中国足协刚刚公布的下赛季外援注册通知。从之前的“4+1注册、3+1上场”,变成了注册4+1,但只能有三名外援登场。不仅如此,这份规定中还增加了球队每场比赛必须注册2名U-23球员,有1名必须首发的条款。


▼这份中超的规定,看呆了许多人


限制高价外援,为本土球员创造更多机会,以及促进青训体系的发展,都是这几项举措所想达到的目标,愿景自然是好的。然而,这么做真的合理吗?


天价豪购引发足协惊天改革,但......


自国际足联的冬季转会窗口打开之后,中超的买买买之势已经不可阻挡。根据德国转会市场的统计,2016-17赛季,中超在球员引进方面的投入已经达到了2.86亿欧元,位列英、意、德、西四大联赛之后,成为五大联赛外的头名,奥斯卡、特维斯、维特塞尔这些球员的加盟,一次又一次地轰炸着国际足坛。


然而另一方面,在转会净收入方面(转入费用-转出费用),中超则出现了2.52亿欧元的赤字,这一数字放眼全球,也仅仅落后于军备竞赛更加厉害的英超之后。




与此同时,国内球员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球队关键位置上都是外援当道,的确是目前职业联赛所暴露出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直接引发的就是国家队层面竞技水平的停滞不前。从12强赛的情况来看,中场运转不利,锋线进球不易,都是中国足球目前的顽疾。


很明显,足协颁布的这一新政,就是为了解决俱乐部在外援引进方面投入过高,以及青训体系迟迟无法发展这两大问题。但这样略显操之过急的改革,真的是最佳选择吗?


▼2017赛季,中超16强外援名单一览(图片来自体坛周报)



宜疏不宜堵,财政公平政策会是更好选择吗?


与中国足球目前面临的问题相似,欧洲足球在过去的10年里,也经历着金元涌入,烧钱过度以及本土球员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等问题。也正因为如此,时任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就曾力推“6+5政策”,规定俱乐部的出场为6名本土球员+5名外籍球员。


但这项法案不仅违反欧盟劳动法的相关条例,也没有办法很好地限制金元足球的扩张,只是一定程度上抬高了“户口本”的价格。


相比之下,更灵活、更符合职业足球规律的财政公平政策(Financial Fair Play,FFP),似乎能收到更好的成效。




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看看欧足联从2013-14赛季开始力推的财政公平政策究竟限制了俱乐部的哪些转会行为。这项政策由欧足联俱乐部财政控制体系(UEFA’sClub Financial Control Body,CFCB)所指定,目的是为了确保各级别俱乐部能够实现长期的收支平衡和自我可持续发展。


在财政公平政策中,确保收支平衡(Break-even Requirement)是最重要的一项规定。 每个赛季,欧足联会计算球队的相关收入(Relevant Income)与相关支出 (Relevant Expenses),就能得出每支球队的盈利和亏损情况。


根据不同联赛的运营情况,一些土豪俱乐部,在2013-2015年间最大亏损可以高至4500万欧元,而2015-2018年间最大亏损为3000万欧元。


其中,“相关收入”包括转播收入、赞助费用、球员转会收入和财务收益等;“相关支出”包括销售成本、工资支出、转会中产生的相关费用及其它财务支出等。


其实,欧足联的这套俱乐部财政控制体系,并没有完全量化对俱乐部转会金额投入的限制,而是制定了一个比较灵活的审查机制


例如,作为一家英超俱乐部,在为期3年的时间里转会赤字上限(Acceptable Limit)是1.05亿英镑,或是在一年时间里为4500万欧元。如果有俱乐部超过这个上限,那么欧足联就有权对俱乐部进行多个方面的处罚,包括高额罚款、限制购买球员金额上限、减少其俱乐部在欧冠或欧联的报名人数等




就在上周,欧足联公布其管辖范围内欧洲俱乐部的最新财政基准报告后,我们看到的是FFP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首先,在推行FFP之后的2014-2015两个财务年中,欧洲职业俱乐部的营业利润达到了创历史的15亿欧元。要知道,在FFP推出之前的2012-2013年的两年中,整个欧洲的职业俱乐部亏损达到了7亿欧元。


不仅如此,在财政公平政策出台后,大巴黎、曼城等俱乐部,都因为违反FFP而受到了相关处罚。在2011年,全欧俱乐部的总亏损高达17亿欧元,而2015年这个减少了81%,为3亿欧元。与此同时,净负债收益比也从2009年的65%降至40%。




在2011赛季,亏损达到4500万欧元的俱乐部数量为11家,而到了2015年,这个数字降到了4家。


FFP的推行不仅仅促进了商业足球在财政方面的良性发展。在竞技方面,也能够得到一些不错的改变,而这样的改变,也是推出新政的中国足协所希望看到的。


目前,有28个欧洲联赛开始自觉施行不同类型的外籍球员注册、上场人数等规则。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本土青训、球员培养的体系。


与其制定操之过急的政策,不如看看欧足联财政法案的3节课


足协这份突如其来新赛季文件,引发了不少争议。这些不同观点交锋的核心,就是关于这些举措的合理性、有效性的讨论。同样的情况,欧足联的FFP政策,对于中国足球来说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


首先,就是相关法案的推出时间问题。尽管从去年中超结束后开始,就一直有关于外援名额缩减的传闻,但足协此前也没有对此进行正式回应。如今冬窗已经打开半月,不少球队的引援工作已经进入关键阶段的时候,忽然宣布这一重大决定,让人感到这如同政府部门的一项政令,而非市场、管理者与从业者协商出的好办法。


要知道在欧足联2013年正式推出财政公平法案之前,2009年就已经完成了具体协议框架的制定,给予各大俱乐部4年的时间进行战略上的改变。


改革本身没有错,但太心急,一定程度上反而相当于搞破坏。如果从本赛季开始,从上场外籍球员名额先缩减至“3+1”,下下赛季再根据情况施行3外援政策,是不是更加合理呢?



不仅如此,欧足联推行政策时的严谨论证,也太值得咱们的足球从业者学习。


俱乐部财政控制体系(CFCB)在推出FFP政策时,曾经召集了来自金融、法律、足球、社会学等多达30名的专家团,来反复论证每一个条款的合理性,以及有可能产生的连带问题。


反观中国足协的这份政策,关于联赛每场首发必须1名U-23球员的规则,就出现了许多的争议。U-23球员突发伤病,球队无人可换怎么办?俱乐部为了战绩让U-23球员上一分钟之后就换下,怎么办?而一名U-23球员在经过了一个赛季的历练,下赛季超龄后,是不是又踢不上比赛,从而浪费了此前一年的锻炼机会?


类似这样缺乏推敲、没有充分考虑足球联赛自身规律的决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往往令人哭笑不得。80年代联赛头球算2球,抽签决定排名,末代甲A重庆输球保级,已经成为了反足球规律的经典教材。



资料图


也许在中国的文化中,总愿意相信人性本善,总相信依靠道德的力量来对人进行约束、管理。然而每当我们依赖于自律、自爱和自重时,人性丑恶的一面总会刷新我们的三观。而在西方的价值观中,总是愿意把事情考虑到最差的那一步,这样前提下的思考,往往能产生更有效的规则。


最后,欧足联推行财政公平法案3年的时间,能够获得立竿见影的成效,也源于其在设定严厉的规则的同时,也增加了相应的奖励机制,例如欧冠的名额奖励。如果给外援与U-23球员的上场数量与奖励相挂钩,是否会更加合理?



金元时代的中超,其发展模式注定异于常规,其发展所引发的问题,必定也没有先例能够借鉴。圈哥在短短的一篇文章中,也无法酝酿出一个关于中国职业足球改革的万全之策。



一则讽刺中国足球的漫画……


但我们认为,出台一个影响深远的方案,注定需要反复的调研、论证和分析,才能适用于一个复杂的职业足球联赛,并在试运行和应用的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不断地革新和修正。毕竟,出台限制型政策的最终目的,还是要鼓励俱乐部的健康运营和良性发展,而非一些适得其反的效果。


那些一拍脑袋起草出足改方案的笔杆子们,在提笔之前,也许真的需要看看那些成功的经验,或许真的应该把欧足联财政公平法案朗读并背诵全文了。




责编:郭了个日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推荐阅读


点击进入官网,后台回复【加入生态圈】入驻生态圈小伙伴社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