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破解中国足球人才极度匮乏的怪圈?这里是张路的6000字箴言

2017-11-23 ECO 体育产业生态圈

根据几十年从事青少年足球工作经历和教训,生态圈专栏作者、知名足球评论员张路老师在7年前就用一篇近6000字的长文,总结了他的一些人生经验。此文曾呈给体育总局、中国足协、教育部体卫艺司有关领导参阅,而在今天看来依然很有现实意义。

中国何时能成为世界足球强国?张路老师给出的时间是二十年。你的答案呢?


专栏 | 张 路


生态圈专栏作者,中国知名足球评论员


在中央领导的直接关心之下,各级体育部门,各级足球领导机构和地方政府都日益重视足球运动的发展,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予以推动,中国足球面临着又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


在对此感到欢欣鼓舞的同时,我认为,要从根本上扭转中国足球落后面貌,必须深入了解客观真实的情况,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摈弃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必须真正认清问题所在,下大决心实现战略的转移,从根子抓起,做长期艰苦努力的准备。


只有这样,中国足球才有希望。


编者按:本文共计 5956 字,分为如下四部分


一,关于国家队和职业队

二,关于儿童足球

三,关于少年足球学校

四,关于职业俱乐部的青年梯队



一,关于国家队和职业队


从战略的高度看中国足球,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国家队的水平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有大的提高。中国目前的国家队、国奥队乃至国青、国少队是历史上水平最低的一代(注:本文时间为2010年),而且这种局面在15—20年内不可能改观,这是中国必须面对的严酷现实。


作此判断的依据是:据1990年中国足协课题组调查,中国7—16岁少年儿童中常年从事足球活动的(每周不少于两次,每次不少于一个小时)人数不过一万人,平均每年龄一千人。此后在职业化高潮时人数有所增加,但几年后又很快回落,最乐观的估计到目前这个数字不会超过5万人,平均每个年龄不会超过五千人。


也就是说,到2030年世界杯时,中国27-32岁当打球员是从目前的3万名儿童中产生的。对比世界强国动辄几十万的注册儿童球员,中国的人才基础从数量上就太薄弱了。




中国是人口大国,但也是足球人口的超小国。足球运动很适合中国人的体质和心智,中国肯定有很多足球天才,但这些天才根本没有可能参加足球活动,因为没人给他们踢球的机会。这就是中国足球人才极度匮乏的原因。


加之有一系列的因素使这仅有的一点人才质量也大打折扣,例如:


  • 虚假年龄无天赋的孩子挤掉了真实年龄有天赋的孩子。

  • 早发育型孩子(一般都没有前途)挤掉了有天赋但晚发育的孩子。

  • 领导教练急功近利导致的不科学训练。

  • 教练员文化素质低下导致球队训练水平和教育水平低下。

  • 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及管理水平低下导致人才夭折。

  • 教育水平低下导致孩子智力发育,心理发育不良。


有此种种弊端,所以中国球员水平低下是必然的,中国足球水平上不去也是必然的,而且是短时内不可能扭转的。


寄望于请一两个好教练,挖掘一两个好队员,采取一些特殊措施在短时间内把国家队水平搞上去是不现实的,是根本不可能的。


据此,中国足协应当把工作重点放到国内联赛,放到少年儿童。具体地讲:


A. 在国家队层面


建议降低调子,把真实情况如实地告诉领导和广大群众,降低期望值,同时也是为自己减少压力,增加回旋余地。


建议减少对国家队的投入,但维持其存在,做一个过渡和传承。因为足球的发展有延续性,没有过渡和传承是不行的。


B. 在俱乐部、联赛层面


应当全力搞好职业俱乐部和各级联赛,但要明白,这只能维持中国足球和国家队的水平,而不能大幅度提高水平。


把联赛搞火,让国内球迷关起门来自娱自乐,有利于延续中国足球的香火,其目的仍然是过渡和传承。



二, 关于儿童足球


我认为,抓好儿童足球应当是中国足球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需要特别提醒领导注意的是,现在各级足协都在着手抓青少年,方向虽然正确但方法有问题。很多地方又在酝酿抓跨省市甚至全国性的“三杯赛”,意图以比赛为杠杆促进基层的训练,抓青少年的提高,而这一套东西从1980年至1990年搞了10年,结果证明完全失败。


其根本原因在于,那种层层拔尖子层层要成绩的做法极大地打击了基层学校普及足球运动的积极性,导致踢球的孩子越来越少,同时也导致了弄虚作假之风盛行,破坏了合理的足球人才选拔培训体系,从普及和提高两个方面对中国足球造成了根本性的破坏,中国足球的衰败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如果不彻底改变思维方式,不创造一套全新的路线和方法,就仍然会重蹈覆辙,这绝非耸人听闻。


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思维方式应当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


1. 应当以小学儿童为重点


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中国足球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中国足球要扭转落后局面,关键要抓青少年,但这仍然不够确切。


16岁以上可称青年,12岁以上可称少年,在中国,青少年足球训练这一块已经有了职业俱乐部的梯队和社会的足球学校加以覆盖。当中国已修好了人才输送的渠道,但却发现源头无水。中国职业队没有高水平的球员是因为全国的足球学校普遍缺少生员,而足校招生困难是因为中国的大城市踢球的小学生廖若星辰。


笼统地提青少年足球并不确切,确切地说中国足球最大的问题在于儿童足球的普及异常薄弱。中国足球落后之根源的根源在小学,12岁以下的儿童无人踢球,即使据最乐观的估计,中国常年参加足球活动的儿童也不会超过5万人(实际数字可能还少得多),这是一个令人悲哀的数字,不要说比世界足球强国,就是与亚非拉一些中小国家比,这个人数都少得可怜!


以中国13亿人口,应当有大量的有天赋的足球人才,但在小学阶段没有建立一个合理的广泛的体系让孩子们去参与足球活动,因此也就无法发现人才。


因此说中国足球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其工作重点应当是儿童、是小学,是让更多的6-12岁的儿童参加足球活动。


儿童足球的事职业足球俱乐部管不了,社会力量也管不了,这是教育系统的管理范畴。现实是,中国的儿童足球,小学生的足球没有人管,也没有人投资,所以就没有人踢球,所以就没有足球人才,所以中国足球水平就上不去。


2. 应当以普及参与为中心。


从70年代起,中国足球界就曾经多次大力开展青少儿足球活动,但每次都是事倍功半,半途夭折,而且越抓越差,越抓踢球的儿童越少,最终造成了如今的这种局面。


行业不应当抱怨教育界不支持,政府不支持,而应当反思自身的问题。问题就是,在儿童阶段的足球战略思路是错误的,方向是错误的,方法也是错误的。


错误就在于,在小学忽视了普及,片面地抓提高,把为国家争光作为口号,把向职业队输送作为任务,把专业化成人化的训练作为手段,把三集中作为形式。而这一切的努力,恰恰限制了足球自身的发展,使自己的路子越走越窄。




小学是以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作的孩子为主要目标的,是以学习成绩为主要考核指标的,他们没有义务和责任去为足球培养后备人才。如果搞足球干扰了他们的主要任务,他们会反感会反对。


大部分家长们让孩子参加体育运动是为了锻炼身体、增进健康,从小就想培养孩子当球星,甚至不惜影响学业的是极少数,而这极少数一旦发现孩子成不了球星,就会失去热情,远离足球。


孩子们踢足球是为了游戏,为了快乐,很少有功利的目标。如果向他们提出过高的目标,施加过大的压力,让他们承受过于沉重的训练负荷,他们会失去兴趣,失去激情,从而远离足球。


所有这一切,都促使行业深刻反省,在儿童阶段抓足球到底应当抓什么?怎样抓?


3. 应当以增进健康为目标


实践证明,要在小学开展足球活动,必须与学校教育的目标相吻合。学校教育与体育职能的吻合之处在于“增进健康,培养全面发展”。


要在小学开展足球活动,要让学校发自内心地支持,就应当定位于此。过去足球界是要求教育口配合搞足球,要教育为足球服务,应当摆正位置,让足球配合教育口完成他们的目标,让足球为教育服务,这样路子才会越走越宽。


绝大部分儿童是成不了球星的,他们踢球也不是为了当球星。如果把目标定为培养球星,就必然失去群众,失去学校和家长的支持,失去了普及的基础,从而也失去了发现人才的机会。


如果目标和手段是为增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则事业就会得到孩子的欢迎,学校和家长的支持,参加的人数多了,人才也就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了。


4. 应当以场次人数为指标


过去在学校(不只是小学)开展足球活动,考核的指标是球队的比赛成绩,是输送了多少高水平运动员,这就导致大家拼命去抓提高。


这样会造成两个弊端:


一是层层拔尖子。某几所对足球特别喜爱的学校利用特殊手段或优惠政策把其他学校的好苗子挖过来,造成别校无法抗衡的优势,别校也就不搞了。时间一长,搞足球的学校越来越少,普及的基础就被破坏了。


二是以比赛成绩作为对学校校长和老师的工作业绩的评价指标,促使大家都拼命追求比赛成绩,受利益的驱使,虚报年龄,冒名顶替之类的歪风邪气愈演愈烈,到现在已是司空见惯,积重难返。


如果舍弃成绩,输送等体育界的传统指标,把小学足球的指标定为每个学校每年举行校内比赛的场次,学校班级球队的数量,每周参加足球活动的人数等等,学校和老师们自然就把普及放在了首位,很多不正之风也就没有了市场。


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考核指标简单易行,便于统计监督。


5. 应当以培养兴趣为主导


由于一直以成绩和输送为目标,相应的在训练中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成人化,专业化的倾向,搞长时间的,大运动量的,枯燥乏味的,态度严厉甚至带有体罚的所谓“正规训练”,而这些都是违背训练规律的不科学的做法。


世界足球强国的训练理论一致认为,在12岁以下并无必要进行长时间正规化的训练,那样不但效果不佳,还容易导致孩子产生厌倦,甚至影响孩子的身心发育。所以他们在这一阶段的训练要求和训练水平远低于中国的孩子。


降低训练要求利于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利于更多专业水平不那么高的教练和教师的参与,也可使有限的场地、资金为更多的孩子服务,这符合普及的要求,也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国内在低龄儿童的训练中花了很大的力气,所做的却是无用功。如果把这些人力财力都用到培养孩子对足球的兴趣上,使参加足球活动的人数大大增加,就可能涌现出更多的人才,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的讲,在小学低年级每班每周有一堂有足球内容的体育课,再有一次学校组织的班级间的比赛就可以了。到了中高年级每班每周再增加一次班级间比赛或一次课外足球活动也就够了。这样学校,老师和孩子的负担都不重,有利于长期保持他们的积极性,也符合运动训练和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


可能有一些对足球特别喜爱或特别有天赋的孩子会感到吃不饱,他们可以在课余自行活动,或参加社会举办的各种比赛,培训等,学校不必完全统起来。


6. 应当把钱花在校长和老师身上


过去体育系统对少儿足球的投资不少,把很多钱投到学生身上,发营养补助,买球衣球鞋,买足球,修场地等等,但收效甚微,关键是没投对地方。


在学校推动足球活动,关键在校长和体育教师,只要他们有了积极性,任何困难都能克服。如果他们没有积极性,花再多的钱也没有用。搞足球活动需要额外增加很多工作量,消耗很多的精力,过去让校长老师们干这干那,靠的是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对足球的热爱,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只有让他们在足球上的付出得到应有的报酬,学校的足球活动才能真正广泛持久地开展起来。


只要把钱真正发到校长和老师手里,每年每所学校有3—5万元就可以搞得轰轰烈烈,因为学校动则学生动,学生动则家长动,家长动则社会动,企业动,经济来源是不愁的。


7. 提高与普及的结合


以上6点是对学校普及儿童足球活动的一个基本思路,这应当主要由教育系统来实施。而同时足协和职业俱乐部等专业机构也有用武之地。他们可以做以下工作:


A,帮助学校培训教师教练;

B,技术监督和指导;

C,组织专业人员辅导孩子训练;

D,观察和发现苗子;

E,搞短期集训;

F,组织小型校际比赛。


这中间应当注意的是:


1. 绝对不允许到各校拔尖子集中到某一所学校去打比赛,争成绩。


2. 绝不应当搞大型的跨省市的乃至全国性的锦标赛。


到小学毕业时,可以把发现的较好的苗子吸收进足球学校,进而输送到职业俱乐部的青年队,这样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输送体系才是中国足球彻底翻身的保证。



三,关于少年足球学校


在12岁到15岁的少年阶段也即初中阶段,应当以足球学校为主要形式。


1. 足球学校是一种必然模式


关于足球学校有很多争议,甚至有人将青少年足球的弊病归因于足球学校,这是不客观不公正的。


实践证明,足球学校是初中阶段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的必然模式。因为在这一阶段,从足球人才培养提高的角度,必须进行一次分流,把一部分较有天赋的孩子选拔出来开始半专业的训练,同时这些孩子又必须按照国家法律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所以必然要有一种方式能够二者兼顾,这种方式必然是足球学校。


足球学校的形式是实践的产物。国内足球界从1996年开始经多年探索,最后殊途同归,在初中阶段的人才培养都采取了足球学校的形式。


在普通中学搞半专业的足球专项班往往与学校的目标和管理体系发生冲突,因此不能长久。建立不具备教育功能的业余足球俱乐部因其不能保证生员的稳定和训练的实效,因此也无生命力。在足球学校,文化课适当减少,训练时间适当延长,学生精力各占其半,是一种最为合理的选择。同时它独立办学,既保持特色又不会对普通中学形成干扰,因此是最有生命力的。




2. 足校可以办好


许多人对社会办的足校多有抨击,认为他们只顾赚钱、水平低下等,因此而否定足校这种形式,这显然有点以偏概全。我不否认某些足校确实存在问题,但这更多的是管理问题,而不是足校这种形式所必然存在的问题,应当靠加强管理来解决。经验证明,只要管理规范严格,尤其是首先抓好学生的作风纪律教育,足校就可以办好。


3. 多渠道多形式办足校


现在社会上以民办足校居多,有舆论对此多有微词。实际上,足球学校可以有多种形式,可以有多种渠道来办。既然这个领域有广泛的需求,有市场,有生存的必然空间,政府、职业俱乐部、大企业为什么不办呢?如果不办,为什么不允许社会力量(中小投资者)去办呢?


如果体育局、足协、教育系统都参与办足球学校,对提高足校的办学质量无疑是有利的。当然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这些官方机构加强对民办足校的扶持、引导和监督、管理,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为中国足球培养后备人才的宏大工程中来。



四, 关于职业俱乐部的青年梯队


职业俱乐部应当把培养后备人才作为自身维持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认真抓好。目前国内许多俱乐部也很重视,投入大量资金修建基地,组建队伍。同时,职业俱乐部财力有限,权力有限,也不可能把后备人才培养的任务全部包揽。




因此认为:职业俱乐部后备人才培养的工作重点应当放在初中毕业以后的青少年年龄段,即15岁以上的青少年身上。因为此时学生已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可以从事专业化训练。同时按照训练规律,也有必要实行人才再次分流,把较有天赋又有志于从事足球职业的青少年选拔出来,集中进行专业化训练。


职业俱乐部可以设置U-15、U-17、U-19、U-21年龄段的梯队,若条件许可,更合理的方式是每年龄都设置梯队,低年龄编制大,然后逐年选拔淘汰,形成一个长年培训,层层筛选的金字塔结构,这有利于培养高水平人才。


改变局面一方面有赖于俱乐部提高待遇,加强管理教育,另一方面也有赖于足协出台一些更细致有效的管理规定。


以上是我根据几十年从事青少年足球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出的一些观点和建议。希望中国足球不再重蹈多年来失败的覆辙,从此走上正确的道路。按照这样一条路坚持走下去,二十年后,中国将可能成为世界足球强国。




编辑/殷豪男,部分图片来自getty Images


点击下面蓝色字,阅读更多专栏文章

想申办世界杯?中国足球还需做好“文化课” | 论坛纪要

足协新政一周后谈青训!中国足球高峰论坛都讲了哪些大实话?| 精华实录

当中国足球青训深陷“唯成绩论”的误区,不妨来看看邻国日本怎么做

“在体育之上的不是梦想,而是生活。”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生态圈官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