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59:40!万字长文解读人类首次「破2」真相

运动科学论坛 体育产业生态圈 2020-10-11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添加星标留住圈哥

这一次,2小时内完成全马的不可能任务,人类做到了!


授权转载自:运动科学论坛,部分内容来自《跑者世界》,译者赵小钊


「破2」,人类做到了!


北京时间10月12日14:15,维也纳当地时间8:15,基普乔格参与的INEOS1:59挑战赛正式鸣枪。目前的马拉松纪录保持者基普乔格将在维也纳以折返跑的形式再度对人类马拉松的极限发起挑战。



14:15,基普乔格在7名PACER的包裹中准时起跑。7名PACER采取前5后2的队形将挑战者基普乔格夹在当中,最大限度的减少风力对其速度的影响。早已守候在路边的观众则是欢呼声不断。



在更换了一组PACER后,基普乔格配速稳定地通过了5公里,预估的完赛成绩是1:59:50,这比目标成绩1:59:59还要快了9秒。3-6公里,他的配速分别是252、250、250、251。


7公里处,基普乔格的配速达到了249,预估成绩也达到了1:59:49。比赛进行到22分15秒,PACER再度更换。随后4公里基普乔格的用时分别是250、250、248、252。



比赛进行40分钟,基普乔格依旧将预估成绩保持在了1:59:49。此时陪伴在他身边的PACER中出现了一个亚洲面孔,这也是此次INEOS159挑战赛中唯一的一名亚洲PACER--村山紘太,也就是日本万米纪录的创造者。在2015年的11月28日,他以00:27:29.69创造了该项目的日本全国纪录。此次作为基普乔格的PACER,是对其能力的最大认可。



14-17公里,基普乔格稳定的把配速控制在了250,此时的预估时间比起之前慢了1秒,再次回到了1:59:50。00:49:30,新一批PACER上阵后,基普乔格跑出了248的配速,预估成绩又被拉到了1:59:48。作为世界顶级运动员的极限挑战,每一秒的进退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19公里处果然又出现了一些变化,基普乔格的配速降到了252,所处的位置也明显的落后于前排PACER。所幸在不久之后提速赶上,队形也恢复了正常的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基普乔格的体力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接下来的几公里配速在248和252之间起伏。23公里到26公里,基普乔格终于恢复了稳定的配速,四个250的配速再次把预估时间稳定在了1:59:49的位置。


15:30,赛道飘起了毛毛细雨,这对于正在挑战极限的基普乔格来说是个好消息--些许雨水有助降温,又不至于造成路面湿滑。29-32公里,基普乔格交出了248、252、248、252的分段配速,预估用时拉大到了1:59:49。比赛进入到了非常关键的最后10公里阶段。



33-37公里,250的配速再度稳定地出现在了直播画面中。此时的基普乔格情绪稳定,甚至于还有余力对直播镜头笑一笑,显然1:59:50的预估时间让他看到了破2的希望。比赛进入到了最具观赏性的5公里。


接下来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反倒显得平常,38-41公里分段配速:250,250,250,249....最后阶段基普乔格竟然还把速度提高了!


最终,基普乔格以1:59:40的成绩完成了INEOS 1:59挑战赛,人类第一次以2小时内的成绩完成全程马拉松。基普乔格借此再次确立了其在马拉松项目上独霸的统治地位。




科技,成就人类突破


如果「解刨」这次「挑战159」,外界就会知道,要突破耐力极限,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


首先之所以选择这条位于普拉特公园里跑道,按照《Runner’s World》的报道,正是「挑战159」团队在全球范围内使用软件进行搜索后的结果,他们查找了每年此时的温度、湿度、气压、风速、海拔和降水等情况,最终得出了最具理想的位置。



除此之外,将时间定在10月12号,则是根据数据分析得来的——


按照基普乔格曾经比赛的成绩,他的最好状态一般是在湿度低于80%,温度保持在7℃到14℃左右。而挑战当天的情况,正是完全符合。


不仅如此,这一次基普乔格身旁的「破风」团队也更加强大——共41位陪跑员中,有15个肯尼亚人,7个美国人和6个乌干达人。其中包括美国长跑名将切里莫、埃塞俄比亚新锐巴尔加、瑞士的欧洲半马纪录保持者万德斯、美国的1500米奥运会冠军森特罗维茨、日本长跑名将村山纮太等知名跑者。


他们分为六组,每次有5人在基普乔格身前,组成V字形,另外有2人在基普乔格身后的左右两边。之所以这样配置,是因为按照研究实验室的结果,这是最佳配速员防风阵型,会形成一道挡风屏障,有利于挑战者创造好成绩。


而在他们身前,还有一辆配速车,以2分50秒跑完一公里的速度前行,车上的镭射激光会在地板上标注绿线,以便整个挑战团队和基普乔格调整配速。


此外,基普乔格的身边还有三辆自行车组成保障团队,为他按计划提供能量饮料。而在每一次基普乔格喝完饮料补给之后,自行车团队成员会捡起瓶子,计算其中摄入的能量,以便在下一次调整补给。


最后则是基普乔格的装备,这次他穿着的最新版本ZoomX Vaporfly Next%,不仅重量比之前轻了15克,鞋底也变得更厚,拥有更好的缓震表现。


正是在这样「武装到牙齿」的细节控制中,基普乔格才能够如此接近极限,但也正因为这样的挑战配置,国际田联才无法最终认可这次挑战的成绩。




马拉松赛场上,人类不断挑战极限


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上,马拉松比赛就诞生了,但42.195公里这个距离却是在1908年才被最终确定。


1908年第4届奥运会在伦敦举行时,为方便英国王室观看马拉松赛,特意将起点设在温莎宫的阳台下,终点设在奥林匹克运动场内,起终点距离经丈量为26英里385码,也就是42.195公里。国际田联后来将该距离确定为马拉松跑的标准距离。


自1908年第一个官方认可的马拉松成绩创造后至今,100多年来,人类一直在不断缩短时间,只为挑战速度的极限。


第一个被认可的世界最好成绩(2:55:18)


1908年的伦敦奥运会上,美国选手海因斯(Johnny Hayes)以2小时55分18秒的成绩获得冠军,他的成绩2小时55分18秒也成了被认可的第一个世界最好成绩。


第一次跑进2小时30分(2:29:01)


1925年10月12日,美国跑者米切尔森(Albert Michelsen)在纽约波特切斯特马拉松赛上跑出的2小时29分01秒。


第一次跑进2小时20分(2:18:40)


1953年6月13日,英国跑者皮特斯(Jim Peters)在Poly马拉松赛中跑出的2小时18分40秒。


第一次跑进2小时15分(2:14:28)


10年后,也就是1963年6月15日,美国人艾德伦(Leonard Edelen)同样在Poly马拉松赛上跑出了2小时14分28秒的成绩。


第一次跑进2小时10分(2:09:36)


1967年12月3日,跑者克莱顿(Derek Clayton)在日本福冈跑出2小时09分36秒。


第一次跑进2小时08分(2:07:12)


1985年4月20日,在荷兰鹿特丹马拉松赛事上,葡萄牙选手洛佩斯(Carlos Lopes)跑出2小时07分12秒的成绩。


第一次跑进2小时06分(2:05:42)


1999年10月24日,摩洛哥选手克汉诺奇Khalid Khannouchi,在芝加哥马拉松赛上跑出2小时05分42秒。


第一个男子马拉松世界纪录(2:04:55)


2003年9月28日,肯尼亚名将特加特(Paul Tergat)跑出2小时04分55秒的成绩,这一成绩也被国际田联确认为第一个男子马拉松世界纪录(之前称「世界最好成绩」)。


第一次跑进2小时04分(2:03:59)


2008年9月28日,埃塞俄比亚传奇老将盖布雷西拉西(Haile Gebrselassie)把世界纪录定格在2小时03分59秒(更精确的时间为2:03:58.2)。


第一次跑进2小时03分(2:02:57)


2014年9月28日的柏林马拉松上,肯尼亚名将基梅托(Dennis Kimetto)以2小时02分57秒的成绩夺冠。


第一次跑进2小时02分(2:01:39)


2018年9月16日的柏林马拉松上,当今马拉松「大魔王」基普乔格(Eliud Kipchoge)以2小时01分39秒的成绩,再度刷新世界纪录,是人类首次跑进2小时02分的大关。





跑进2小时有多难?


跑进2小时需要什么样的速度?以刚刚跑进2小时(以1小时59分59秒算),需要每公里平均配速2分50秒左右,5公里平均14分13秒以内,10公里平均28分26秒以内。


我们都知道,2017年在意大利蒙扎举行的「Breaking 2」,使得人类马拉松距离跑进两小时大关只剩26秒,那么,这26秒的提高有多难呢?


以破百米世界纪录(9秒58)为例,需要将成绩提高到9秒57,提升的幅度为:

(0.01‘’)/(9’58‘’)x100%=0.1%


而马拉松需要跑进2小时提升的幅度为:

(26‘)/(2:00’25‘’)x100%=0.3%


即现阶段要将马拉松跑进2小时的难度是百米破世界纪录的3倍,而且,这还是在非官方认证成绩的前提下,如果以2小时1分39秒的世界纪录来算,这个难度系数更高。


从1908年奥运会Johnny Hayes创造的2小时55分18秒的第一个男子马拉松纪录算起,经历漫长的100多年的时间,人类终于将脚步迈近了201时代。那么,经历了这一百多年的不断前行,人类破2将在什么时候发生呢?


从过往60年的数据来看,刚开始,男子马拉松的成绩以每11个月30秒的提升在进行,但是在最近十年,尤其是最近6年,在基普乔格破马拉松世界纪录之前,男子马拉松的世界纪录已经整整6年没有发生改变,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成绩的提升有多难,即现阶段破2仍不现实。


澳大利亚的学者们通过对过往60年男子马拉松的成绩进行数据分析后给出了他们的结论,男子马拉松成绩有10%的概率在2032年5月突破2小时大关,在此之前,这个概率会相对低很多,在2024年,这个概率仅为5%。


「Breaking 2」参赛者(从左往右):勒利萨·德西萨(Lelisa Desisa)、埃鲁德·基普乔格(Eliud Kipchoge)、泽森内·塔德塞(Zersenay Tadese)



从「Breaking 2」到「159 Challenge」


2017年5月6日,意大利蒙扎F1赛道,由Nike公司发起的「Breaking 2」行动,挑选了包括基普乔格在内的世界最顶尖的一批运动员,开启了人类首次对马拉松2小时的挑战。


最终,基普乔格跑出2小时00分25秒的成绩,距离人类跑进2小时大关仅仅相差26秒。虽然挑战没有成功,但无疑这是人类冲击身体极限的一次伟大尝试。2小时25秒,也是迄今人类距离2小时大关最近的一次。遗憾的是由于奔跑过程中有领跑员等团队成员的协助,成绩并不会被国际田联承认为新的世界纪录。


时隔两年,从「Breaking 2」行动到「159 Challenge」,基普乔格将再次向2小时大关发起冲击。本次挑战赛由英国石油化工巨头INEOS冠名赞助,被正式命名为:「INEOS159 Challenge」。


「INEOS159 Challenge」在今日于活动地点定于奥地利维也纳的普拉特林荫大道。


INEOS159 Challenge 线路图



天时、地利、人和


马拉松比赛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纬度、风速等等。就温度而言,不同选手有不同的感受,但普遍的感受是最好不超过20度,15度上下为最佳。温度太高不利于散热,温度太低肌肉活动不开,也容易失温。


至于湿度,和散热有关,湿度大散热就慢。在这种情况下,春秋两季是跑马拉松的好季节。所以说,在大型比赛当中破2,天气情况还真是可遇而不可求。马拉松比赛一般在城市举行,不同城市路线不同,海拔、落差、折返都不同,很难像400米体育场达到标准化程度。


在诸多苛刻的条件下,经过一番遍及全世界范围的广泛评估筛选,维也纳著名的普拉特公园(The Prater)被选为挑战地点。这里的赛道又平又直,挑战将在一个单圈9.6公里的赛道上进行,即贯穿普拉特公园中央的Hauptallee林荫大道;单程直道长4.3公里,外加大道两头的大转盘。


另外,10月份维也纳的平均气温为摄氏10度——对于跑马拉松再理想不过。其次,奥地利位于东2区,而基普乔格所在的肯尼亚属于东3区,这样不会打乱基普乔格的作息等基本规律。


基普乔格曾表示观众的呐喊加油,对他来说很重要,会在精神上给予他很大的动力。上次Breaking2挑战并未对公众开放,仅选取10名幸运获奖者亲临现场一睹挑战盛况。而本次INEOS159挑战对外开放,并且无需门票,主办方在赛前公布了几个绝佳的观看点,鼓励更多粉丝前来为基普乔格加油助威。


基普乔格自身的身体状态也非常良好。他目前每周跑200到230公里,他在4月份告诉记者,他备战伦敦马拉松的训练时,每周跑量在190-210公里之间。另外他自己还透漏,每天睡眠8个小时。


基普乔格自己还分享了他认为自己可以做到的五个理由。他在Instagram视频中说:


「第一,为什么我可以在2小时内跑步,在蒙扎赛道我有个丰富的经历。我真的学会了如何在2小时内完赛,上次错过了25秒。所以这次我享受丰富的经验。


第二,我创造了2小时1分钟的世界纪录,这让我更有信心可以取得2小时以内的成绩。


第三,我一直在赢得马拉松比赛,并且不断刷新个人PB,所以我相信我能够两小时内完赛。


第四,实际上是我相信自己的信念,我相信我的队友,我相信整个团队,每个身边的人,都相信我可以在2小时左右的时间完赛。


最后,我仍然渴望在2小时内完赛,这就是为什么我可以说这是唯一一个让我不能忘记的挑战。所以我仍然渴望在2小时内完赛。」


基普乔格全马战绩


作为当今公认的马拉松世界第一人,基普乔格自2013年转战路跑赛事开始,其自身12战11冠的斐然战绩堪称传奇。


基普乔格所创造的成绩不仅是世界最快,更是历史最快。如果说当今世界还能有一个人成功「破2」,那这个人绝对是他。

突破2小时的赛事基础


人类真的能跑这么快吗?这一问题很长时间都困扰着人类,在实现之前,《跑者世界》从路跑赛事统计协会提供的排序中,找来了从半个世纪前直到今天的10000个马拉松赛顶级成绩数据来建立数据库进行分析,并得出了不少结论。



数据显示,有9个因素决定了马拉松成绩「破2」的概率。如果这些因素都具备,也许人类真的可以继续创造历史。下面让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到底哪些因素影响跑者们的速度。


1、适宜的温度


精英跑者在任何比赛中跑得都挺快,但是,根据我们对自1950年以来的200个最好成绩的研究,从1970年代起,跑者们就把气温较低的春秋两季,作为刷新最优成绩的最佳时段。从2000年以来,每年的前200位最优成绩中的一半,都是在4月或10月取得的(除去迪拜马拉松,那里1月份是举办马拉松比赛的最凉爽月份)。


但是,因为精英跑者比一般跑者在运动中产生的热量多,或许气温再低些对他们更有利。法国国家运动学院对200万马拉松完成者进行研究后,发现男子职业跑者参赛的最佳气温是40华氏度(4.4摄氏度)。根据目前4月和10月举办的马拉松比赛的观察,一个猜想——或许「破2」赛事的时间,会是3月或11月(最终是10月)。



身体好比把食品中的能量加工成动作和热量的熔炉。你的最大摄氧量(有氧能力的测度指标)越高,身体消耗热量就越多。在最大努力程度下,精英跑者产生的热量是普通人群的两倍之多,这就是为什么当气温较低时,他们的成绩比中游人群快。


2、赛道必须「平淡」


以往,纽约马拉松中出现过几次世界纪录。但是,从1998年以后,纽约马拉松的总冠军,只在年度最快的前20位里出现过3次。由于地势起伏——跑者们必须经过近244米的累计上升,并且经过26处急转弯,这些都会耽误宝贵时间。


今天,出现世界纪录的赛道,都是像芝加哥马拉松那样的「一马平川」式,最高点与最低点之前的高差小于10米。又如迪拜马拉松,赛道可谓是「直马」,只有4处拐弯。路跑赛事统计协会计算出了「时间偏差」等级,来表示世界上的顶级跑者会快(或慢)多少秒。平均来说,顶级跑者们在参加道路相对平的柏林马拉松时,要比参加其他比赛快大约81秒。



我们研究了1998年前后每年世界上成绩最好的前20场马拉松比赛(共600个冠军成绩),来观察到底最快的比赛容易出现在哪些地方。在1998年前,共有44座城市中的比赛入选年度前20;在1998年后,只有25座城市。洛杉矶从1984年到1998年共6次入围,但从1998年后就销声匿迹。相比之下,阿姆斯特丹在两个时段内的入围次数,分别是2次和31次。


而顶级跑者在参加纽约马拉松时,会慢83秒(在芝加哥与迪拜马拉松中,分别快14与68秒)。在波兰一个名为得波诺的无名小镇上的马拉松比赛中,从2000年以来,精英跑者比参加其他比赛时快了79.2秒。



3、领跑员为精英护航


目前的记录都是在有兔子领跑的情况下产生的,而并不是个人「缠斗」式比拼。原因:即使是在没有风的情况下,精英跑者参赛时的速度,也足以引起空气阻力。对精英跑者的风洞试验表明,如果跟在目标两小时的领跑员身后,让领跑员挡风,能够在42.195公里中提高成绩100秒。这就是为什么在柏林马拉松中,领先者全程会使用多达6名领跑员。


领跑员可以帮助跑者维持均匀配速,防止因为滥用瞬间加速等战术消耗体力。但是一般领跑员的跑动距离不会超过32公里。当他们结束任务后,跑者就要独自面对其后的艰苦征途了。


因此,为了「破2」,顶级跑者必须得共同作战,轮流领跑直至抵达终点。


4、奖金诱人


越跑越快的另一个动机是多挣奖金。2008年。迪拜酋长为迪拜马拉松设立了100万美元冠军奖金,并在此基础上追加100万美元破世界纪录奖金。这场比赛马上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快的比赛,1998年以来,路跑赛的奖金翻了一番还多;而场地赛的奖金却缩水了(见下图)。



结果,越来越多的优秀跑者开始参加马拉松,「冠军赢取绝大多数奖金」的奖励结构也日渐标准化,这导致跑者为了名次你追我赶,而不是冲着成绩去拼尽全力。当阿姆斯特丹马拉松于1999年引入基于完成时间的奖励制度后,立即有4名跑者比原来的赛会纪录快了90秒。看来要想激励优秀运动员「破2」,必须重设奖金结构,由跑进2小时的运动员均分奖金。



突破2小时的运动员基础


1999年以来,来自肯尼亚与埃塞俄比亚两个国家的精英运动员统治了世界马拉松大赛。实际上,就本文涉及的数据而言,史上最快的前100位跑者,有59位来自肯尼亚,31位来自邻国埃塞俄比亚。而想要突破极限,运动员还需要这些特征。 

1、要跑步效率和垂直弹跳极高


英国女子名将拉德克里夫也许是史上最让人震惊的马拉松跑者,她于2003年创造了2小时15分25秒的女子马拉松世界纪录,比之前的记录提高了近3分钟。幸运的是,生理学家安德鲁·琼斯从她少女时开始就对她进行跟踪研究,数据包括拉德克里夫的最大摄氧量和跑步效率,以及对马拉松破2的前景预测。


最大摄氧量是反映在运动期间,能够向肌肉提供多少氧气的度量指标。氧气帮助把食物中的化学能转化完成动作的肌肉力量。因此,最大摄氧量越大,你就能跑得越长越快。训练只能将马拉松精英跑者的最大摄氧量提高到某个水平。嗑药(口服或注射EPO类药物-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以使本来已经很高的最大摄氧量继续提高。如果高水平跑者在比赛中嗑药作弊,也可能继续打破记录,甚至跑进2小时。


但是,拉德克里夫表明,不需要这些歪门邪道,同样可以取得刷新纪录的好成绩:在十几岁时,她的最大摄氧量就已经高得吓人了,并且在她的职业生涯中,这一指标一直稳定。



那么,拉德克里夫如何精益求精呢?如果最大摄氧量考察的是供氧能力,那么一定有一个考察需氧量的尺度与之对应。这个指标就是跑步效率(类此车辆的燃油效率,或曰燃油经济性)。这一指标测度肌肉在维持速度时的需要多少氧气。通过提高跑步效率来降低需氧量,效果与提高摄氧量是一样的。


这也是拉德克里夫的做法。她通过特殊的负重练习,使跑步时弹跳高度从1996年时的11英寸(约28厘米),增加到2003年的15英寸(约38厘米)。神经-肌肉利用方式的变化,让她本身具有更大的推动力。她也把坐姿体前弯的幅度减少了1.6英寸(约4厘米,牺牲柔韧性,正如你读到的数字)。肌肉与韧带像弹簧那样储存能量做出动作,越硬的「弹簧」,就越能在每前进一步时,储存和释放更多的能量。


因此,拉德克里夫这样的精英运动员,他们坐姿体前弯测试的幅度只有不到8英寸(约20厘米),但是能把跑步效率提高27%。尽管她的跑姿是出了名的不好看,她还是在1992年至2003年间,将跑步效率提高了15%,最终称霸「马坛一姐」宝座至今。



在1998年前,来自32个国家的跑者跻身前20强。在1998年以后,只有来自16个国家的跑者获此殊荣。埃塞俄比亚与肯尼亚两国的跑者,占了从1999年到2013年最快跑者的四分之三。1998年前,墨西哥出现了17个最快跑者,但此后默默无闻。跑出世界级的成绩,需要完美赛道与完美跑者的相互结合。


关于跑步效率,有研究证明,肯尼亚人的跑步效率比欧美人高。尽管原因未知,但是腿长(确切的说是腿的长度相对身高的比例数)和小腿细也许能让肯尼亚人每前进一步时消耗更少的体能。需要关注的是,那些在马拉松获奖名单留下英名的肯尼亚跑者,极少进行负重力量训练。因此他们或许还有继续提高成绩的余地。


至今为止,即使是那些精英跑者,也面对要么氧气供应能力(最大摄氧量低)低,要么需氧量大(跑步效率低)的问题。但是,两方面的等式依然存在。「破2」需要的并不是前所未有的「超人类战士」,而是个能把现有最快跑者的供氧与跑步效率结合做到最优的人。



2、身高1.67左右


在1990(可获得数据的第一个年份)-2011年间,每年成绩最快的前100位马拉松跑者,平均身高下降了3.3厘米,体重下降了3.4公斤。个子更小的跑者自然负重更少。同时,他们的散热效率也更高,因为他们的皮肤面积相对体重的比例较大。他们能够维持更快的速度(与更多的体内热量产出),同时不至于因为体温过高而减速。「破2」跑者,除了身材更为短小精悍,还会有不成比例的大长腿,以及更加「盈盈可握」的小腿——与萝卜腿相比,小腿变细,迈步时的体力消耗自然会更少。



跑着通过皮肤散热,身材高大的人不应该更有优势吗?现实是,同等体重指数(BMI)的跑者,身高1.90米的要比身高1.60米的人多释放32%的热量。但是,个子更高的跑者产热也快,因为体温上升比皮肤温度上升得快。因此在努力程度相等的情况下,1.90米的人产生的热量,要比矮30厘米的小伙伴多42%,因此更容易引起体温过高。


3、自信,且朋友也很快


生理学家相信,你对身体极限的感觉,来自于你对可能性的认识。如果你改变想法,或许能改变极限。人不像马,例如,当人看到跑得更快的人时,就会与他们做个对比,说服自己,跑得更远或更快是可能的。


这样的(潜在)破纪录的念头,需要运动员进入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所说的「涌流」状态,此时大脑会释放出像多巴胺与内啡肽之类的化学物质,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全心全意的关注正在进行的任务。正如斯蒂芬·科特勒在《超人崛起》中所言,团队氛围是能够引发大脑释放这些化学物质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当众人合作去完成一项困难目标时,比如东非那些马拉松训练营中的跑者,他们一同训练,许多人成为了这个世界上最好的马拉松跑者。


有人相信,目前,肯尼亚与美国跑者的最大区别是,每位肯尼亚跑者都相信「我总有一天会出人头地。」对于年轻跑者来说,他们更容易从那些顶尖跑者身上学到如何才能成功。


因此,「破2」的跑者们不光要有天赋,还要充满信心,认定自己就是将要名垂青史的人,并且前进的路上并不孤独。



4、有一些独门跑步秘诀


如果利用过去的数据来预测未来,那么无法预测到新趋势与新技术也是情有可原的。2011年,生理学家迈克尔·约拿与同事们在《应用生理学杂志》发了一篇论文,内容就是关于马拉松「破2」的。文章刊出后,很快就有来自其他研究者38次回应,提到了他们认为「破2」跑者应具有的条件,比如应对心率的细微变化,提高碳水化合物转换效率,以及生于高海拔地区等。只有时间可以说明,在已有研究中涉及的这些因素中的一个,是「破2」跑者成功的关键——这就好比是全身包裹式的高科技泳衣之于游泳运动员那样。


5、年轻


当21岁的萨米·万吉鲁在酷热的2008年北京马拉松中异军突起时,《跑者世界》的博客写道,「疯狂的速度。如果谁能维持这个速度,简直是奇迹!」他夺冠用时2小时6分32秒,比亚军领先了44秒。就连计时员也不相信,这一成绩是在84华氏度(28摄氏度)的高温下取得的。


这一成绩也改变了世人对马拉松的看法。在2008年前,马拉松被认为是年纪较大运动员的游戏,那些将近30岁,或是30出头,在场地田径赛中积累了足够的经验的人,才会去尝试马拉松,必须对42公里心存敬意,甚至恐惧。在2008年奥运会后,更多年轻跑者开始从场地赛转战马拉松。我们把它称作万吉鲁效应——年轻运动员们从起跑开始就势不可挡。万吉鲁死于2011年,时年24岁,是喝醉了酒从房顶坠亡的。


我们再也没有机会见识他能跑多快了,不过,我们还可以见到那些在他的影响下投身马拉松赛的年轻精英,比如18岁的埃塞俄比亚人兹加耶·麦孔宁,他人生第一次马拉松就跑了2小时4分32秒,而他之前的半程马拉松成绩为1小时1分39秒。记住这个名字吧。



最终,这一系列理论和猜想,都在今天得到了实现。


一场关于两小时的战役被突破,一个田径的梦想被征服,这他的胜利,也是体育的胜利!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人类在突破自己的挑战中,没有终点。





点击下面蓝色字,获取更多资讯

中国首个马拉松大满贯候选赛事,为何落地成都?

别吹东京马拉松了!这个百年校园赛事才是日本跑步强大的真正秘密

被「土味」代言,中国马拉松有点冤

你不了解的12万中国跑团里,可能蕴藏着比马拉松更大的商业潜力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ECO官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