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消费新政与补贴券,能推动产业复苏吗?
复工复产之中,消费刺激的新政也一跃而上。
数以亿计的消费券发放,已经成为各地释放体育消费、刺激大众参与以及扶持企业的重要手段,这一模式也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公开点赞。这其中最让体育行业人关注的,无疑还是「体育粮票」对市场的提振。
大众的体育消费被推动,那体育赛事、职业联赛的归来,是否也提上了日程?不过,在3月31日来自国家体育总局的一纸新规,则让这一愿景被搁浅,也给行业的复苏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
疫情是一场战争。好的一面是,国内大部分行业正逐渐开启「战后重建」,这其中,作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的消费,也俨然成了当下各地政府不断思考的新命题。
幸运的是,体育这个强线下的消费也一样得到了重视。早在3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二十三家部委便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这其中也包括体育总局,而该《意见》中则三处涉及到体育。
而各地则开始了以消费券的形式,来刺激大众积极参与其中:
3月份,青岛市体育局为首批6家健身经营单位,共发放约1.2亿元的健身体验卡,以及约1.6亿元的健身消费券,市民通过青岛市体育局官网,以及市体育局微信公众号页面,选择消费券种类进行申领,不到一天便发放1.2万张;
南京市将以市级体彩公益金中发放1000万电子消费券,共发放20万笔,每笔额度50元,用于大众的体育健身场馆消费;
河北省也将在2020年发放总值1500万元的体育消费券。而在去年,体育补贴政策落地了石家庄、沧州、张家口、承德四市,接入体育场馆97家,注册用户达14.44万人,共发放体育消费券1500万元,带动个人运动健身直接消费约3746.80万元。
江苏省则开始了第三年的5000万元消费券计划,健身群众可领取满200元减100元的冰雪消费券,用于省内定点冰雪场馆消费。并对疫情防控有突出贡献的体育企业,给予资金资助、奖励、贷款贴息支持,而对于已纳入2020年度预算且年内确定开展的体育赛事、体育活动、体育培训等购买服务及器材采购事项,首付款支付比例也将提高至60%。
体育消费势在必行,这也是行业复苏的一大步。而类似于小型赛事以及消费券等适度的引导,对于重塑消费者信心、恢复正常体育生活而言,的确有着积极作用,同样也是对运动人群传达复苏的信号。
只不过,消费券这类新政,对当下各类行业的提振作用之外,仍有着缓和「报复性消费」趋势的作用。譬如说餐饮、服饰、旅游等行业,或许在疫情后会面临爆发的情景,而如果这个时间过长,对于体育行业来说并不友好。
再加上国内体育氛围普遍薄弱,如果大众的体育消费意愿会受疫情影响而提高,那么消费券成为长期补贴的举措,无疑会给体育消费市场带来更多生机。因此,消费券带来的效应不应该看短期,而应该看长期。
这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则是,在疫情未完全退散的当下,大众对体育参与、户外运动仍有排斥心理。
3月22日,成都双遗健康跑鸣枪,作为疫情后第一个开跑的赛事,它承受了很多关注。但这个比赛规模极小:6公里、1000人、保持间隔、没有观众,这样一个在5年都显得微不足道的比赛登顶热搜,似乎也预示这中国的体育产业,在一夜之间又回到了那个开荒的年代。
赛事重启受到了不小的质疑,这样的状况背后,是整个体育行业都需要面对的。大众对体育参与的信心不足、后顾之忧仍在,因而完成心理建设也尚需时日。
国内雪场失去的2020,还能找回来吗?
但无论如何,可以看到体育行业复苏的种子已经播下,正在体育人开始伺机而动时,原本有着重启之势的体育赛事和职业联赛,却再一次按下了暂停键。3月31日,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暂不恢复马拉松等体育赛事活动的通知》,为落实疫情防控要求,今后一段时间内,马拉松等大型活动、体育赛事等人群聚集性活动暂不恢复。
此前,CBA重启的消息一度占据了我们的视线,2.0时代的国民联赛想做排头兵,这的确是一代篮球人所期待的,不少球队也开始召回自己的外援与外教,甚至还有确切的开赛日期传出,似乎一切就等一声哨响。
的确,CBA为重启下了很大的功夫。不仅空场举行,采用赛会制,比赛也只在两座城市举行,看上去是把疫情风险控制到了最低,但即便如此,伴随着国际社会的疫情局势,以及中超外援确诊的案例,让CBA原本就不那么清晰的重启前路,又蒙上了一层迷雾。
可以看到,在人员集聚性高的特点下,体育这个受疫情影响极大的服务性行业,的确在复工复产中位置更边缘。不过,从整个抗疫的战略角度出发,这样的走势也不无道理。
体育并不是迫切需要恢复的社会支柱行业。在一年前的博鳌亚洲论坛体育之夜活动中,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李颖川便表示:「体育产业在整个国家的GDP中的占比为1%,其中30%来自于体育服务业,60%是来自于体育产品的制造业。」
的确,体育消费和运动之于大众而言,也不在日常开销的刚需列表之中,为抗疫让路,这点需要成为行业共识。而与体育同样的,还有教培行业——教育部办公厅在3月中旬印发了《关于做好2020年春季学期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通知》,要求开学后校外培训机构未经批准不得开展线下培训。
原本备受期待的2020,如今看上去成了一个被偷走的体育大年,从上游到下游的体育产业链中,都需要一段时间来静养,在近期裁员、降薪的风波中,努力活下去成了体育人的口号。
体育行业已经到了最为艰难的时刻,但不要忘了,为防疫工作做贡献、牺牲的人还有很多,作为坚韧的体育人,仍要为抗疫站好最后一班岗。
大众外出的心理建设,正是灾后重建的核心环节,而运动健身意识与需求也无疑会迎来一个新的台阶,这背后是否会有爆发的趋势可想而知。据《「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18岁以上居民中有83.8%的人从不参加锻炼,经常锻炼(每周锻炼3次以上,每次至少10分钟)的人仅占11.9%。
很多年前我们说,体育行业潜力大、天花板高,如今来看,疫情又何尝不是一次机会?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ECO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