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体育公司招人难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体育圈人 Author ECO氪体

体育公司嚷嚷着招聘难,学生和从业者哭诉着就业惨。考研、考公、考编的人还在疯狂内卷......2022,这个被大家看做一展宏图的体育大年,却在冬奥后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处境。


文 / 付能量

编辑 / 殷豪男



01
「行业难,学生卷,大家都不容易」

汹涌的「考研大潮」,成为了体育公司招人难的客观原因之一。

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457万,相比于2021年增长近80万。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也首次突破了200万。

奔赴体育公司就职的学生们越来越少,而考研和考编则越来越「卷」。

「每年去体育中小企业的学生,只有7%左右。」国内某体育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对氪体说道:「大多数学生还是更加关注事业单位和国企,体育公司基本上都不是学生的首选。」

考研的自习学生 图源:江南大学

仅有7%的比例,进一步证实了体育行业正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当今的就业现状,学校也采取了相应的行动:「让学生们提前准备,但还是要尊重大家的选择。我们会根据学生们的意向,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

体育人才的流向,高校可以给予一定的引导和支持,但最终的选择还是取决于学生。出于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大多学生也将就业的第一站,框定在了事业单位和国企,或试图通过考研为学业生涯「续命」。晚几年就业的「拖延疗法」,也代表了不少返校就读年轻人们的心态。

然而,考编、考公的成功结果是稳定的,但整个考研、考公的过程,却充满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如果考研失败了,应该就业,还是复习再战一年?」一位学生说。

「考研越来越内卷,如果仍然没有上岸,那接下来处境会更难。如果不考,之前的付出也白白打了水漂。就算上岸了,未来还是要面对就业。」



面临社会实践和备考的「二选一」处境,大家为了提高上岸的概率,便会选择放弃社会实践安心备考。但如果没能在大学本科时期,就沉淀出一份漂亮的简历,当考研和考公双双失利后,在就业市场也极难成为抢手人才。

一位在北京从事体育培训的负责人道出无奈:「很多学生的就业资质都不错,但来我们这里之后,根本不打算长待。考研没考上,过来待几个月,溜达溜达;公务员没考上,过来看一看,也待个几周就走了。」

总而言之,追求稳定结果的过程,未必就是一帆风顺,甚至还要面临更严厉的竞争。无论学生还是从业者,也都没有办法通过单一的维度去判断,考研、考编、留学还是直接就业的选择「哪个更好」。


02
「做体育,我们要靠爱来发电?」

「薪资低、待遇差、看不到未来的发展空间。」这是求职者对于国内体育公司的普遍评价。尽管体育行业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在其他领域同样存在。例如餐饮、旅游、教育等行业,近两年也受到了疫情的巨大冲击。特别是在政策的影响下,K12教育也遭遇了腰斩。

一位从体育院校毕业多年,已经转行做职业培训的小武,说出了他对体育公司的看法:「在从事体育工作的几年里,对于企业的服务很多都是半买半送,愿意直接花钱的公司很少。即使做置换,给到的资源也少得可怜。」

在沟通中,小武认为:「大家都是空中楼阁,真正能够落地执行的非常少。大家也喜欢攀关系,说到底还是一个非市场行为。最终又因为群众基础不够,体育没有形成刚需市场,我们的服务能力也上不来,被迫离开了行业。」

「大方向虽然利好,但是短时间改变不了什么,没有核心产业的支撑,更没有体育的氛围。」一位在南方从事中考体育培训的创业者,站在教练的视角,给出了他的看法。

延伸阅读:应届体院生,如何面对线下招聘「停摆」?


而作为求职者,很多人也有感受:「疫情之后,体育公司不怎么招人了」。受到疫情的影响,很多体育公司没能抗住压力,这也让更多处在经营的公司收紧了岗位,招聘也更加谨慎。

因此,即使求职者想要就业,企业也有招聘需求,但就是无法形成双向匹配。博弈过程当中,双方都没能各取所需。

而在中小体育公司之外,学生眼中青睐的「体育大厂」虽然会有更多且更稳定的实习机会,但相对有限的转正名额,也制约了岗位的天花板。

当然,再准确来说,目前国内的「体育大厂」,其实是「大厂」的「体育部门」。归根到底,体育市场基础不够、群众体育氛围不足、体育消费意识不高等问题,仍然是多年来制约行业前进的根本原因。

延伸阅读:春招来临,体育人求职就业指南大全!| 内含100+岗位

体育,归根到底是服务行业。对于用人方的体育公司来说,认清市场行情,夯实主营业务,同时进一步优化人力结构,在拉新的基础上稳定住现有战斗力,仍然是解决公司人力难题的基本功。

「在扩张的时候慎重一点,在给老员工加薪的时候爽快一点。」一位行业人士说。


03
「学生眼高手低,一代不如一代」?

站在用人单位的视角看学生和从业者,不难发现,体育公司针对于「人才培养」提出的问题,也同样尖锐。

「人才培养出现了大问题。当今孩子们对于工作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学习的能力下降了不少。」许多体育公司的负责人,都反馈出了类似的问题。现在体育行业缺少的不是学历,而是真正具有专业技术的人。

国内某知名培训机构的招聘负责人更是直言:「'某校'出来想做高管,'某校'出来只想挣钱。不愿意从基础岗位做起,在校老师甚至把在中小私企说得一文不值。」

另外一位从体育高校毕业的创业者,由于公司发展还不错,母校老师想要主动建立校企合作,却被他委婉拒绝。「难啊,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脱节,刚毕业的学生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也没有办法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年轻人来了就走,这也让少数愿意培养人才的体育公司寒了心。」


一位从业多年的老教授对此表示:「很多老师都在用过时的知识做教学,他们自己甚至都没有将知识融会贯通,不能单纯的怪学生。不过,一些孩子对自己的要求也不高,荒废了学业。」

不过,某企业负责人对此抱有不同的看法:「不是下一代不行了,而是两极分化加大了。优秀的人才,会越来越优秀。反之也会越来越差。」

虽然体育公司自身存在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人才的供给也出现了偏差。而人才供给和需求的缺口,想要补足之间的差距,到底应该谁买单?也许是高校,也许是体育公司,但如果双方都无法买单,最后承担后果的,则是学生本身。

「整个体育行业才开始发展,野蛮生长太快,特别是体育行业中的服务性行业更加特殊。如何把‘体育’和‘服务’有效的结合起来,应该是各大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我的母校近几年也在尝试调整,但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一位从体院毕业的社体创业者说道。

作为学生,如果只将希望寄托于行业环境的扭转,以及高校的人才培养,不一定能够补足自己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多参与社会实践,增加了解行业信息的渠道,积极主动汲取行业和学习跨领域的知识,也许对就业会有更大的帮助。


04
「跨行做体育,抱歉,你得降薪!」

跨领域的人才进入体育行业,无疑会挤压科班生——即以体院毕业生为群体的就业机会。加上体育行业的圈层壁垒、资源壁垒和薪资壁垒。除了可遇不可求的伯乐伸出援手,否则想要通过自己实现跨行,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就读工商管理专业的张同学认为:「可能是学生对企业没有了信心,企业对于学生没有了耐心。」为了跨行进入体育,在本科阶段,他就不断积攒体育领域的社会实践,希望在研究生毕业之后,能够寻求一份好的工作。

「体育是一个围城,圈外的人想进来,圈里的人想出去。」一位赛事人吐槽说道:「门槛高,但好像也不高,甚至我们自己都认为,跨行做赛事根本没有门槛。不过,想要有更好发展,还是需要经过多年的历练。」

说了这么多不同种类的门槛,最终的难点可能还是落在「钱」上。体育行业,是否有能力承接其他领域的人才,能否开出更高的合理薪资?「同样是做教育,当K12的教培老师,可比基层教练赚得多多了。」

延伸阅读:新东方会「碾压」体育培训吗?

由于其他行业相比于体育市场更具备刚需属性,坪效高,利润也更高,包括体育培训在内的职业诱惑力也显得不足。一些体育培训公司也直言,自己没有足够的实力留住跨领域的人才。

当然,「跨行」转型做体育的成功案例也是存在的,选择体育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原来所处的领域面临着衰落的问题。在这类职场人群看来,尽管现下问题多多,但放在长远的周期内,体育仍然是值得期待的朝阳行业之一。


ECOSPORTS


行业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雇主和用人单位的关系,从来不是对手,而是朋友;不是此消彼长,而是一起成长。

面对体育市场的结构性矛盾,身处其中的不论是求职者、用人单位,还是高校,都无法独立解决在多个环节所出现的问题。打铁还需自身硬,学校要尽力补足供求双方的差距,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也要在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为求职、招聘做更加充分的准备,并且需要为对方多考虑一点点。

因此,在外部环境难以改变的情况下,无论求职方还是用人方,学会站在多方视角思考,接受对立观点的合理性,同时「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可能才是指导求职市场向好的有效途径。





点击下面链接,获取更多精彩文章

-《冬奥会之后,中国冰雪体育产业迎来「黄金时代」

-《对话JS花式扣篮王彬:体育人创业有多难?| 寻业体育

-这份187页的遗产报告,凝聚了北京冬奥的办赛智慧 | 收藏

-《一场体测也有20万人看直播,NFL是怎么做到的


推荐关注: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ECO官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