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开放伤口超过24小时能否在打破伤风?

Liangrunjun 院前急救联盟
2024-08-29

关于破伤风相关知识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通过伤口侵入人体引起的急性特异性感染。破伤风杆菌为专性厌氧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可存在于灰尘、土壤、人或动物粪便等,主要通过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最常见于外伤和烧烫伤患者、不洁接生的新生儿及手术器械消毒不严等情况。 破伤风杆菌在化脓菌感染的伤口中繁殖产生外毒素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暂时性功能改变,表现为全身骨骼肌持续性强直和阵发性痉挛,重症患者可发生喉痉挛、窒息、肺部感染和器官功能衰竭,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潜在致命性疾病。


破伤风主动、被动免疫专家共识

2018年3月由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和北京大学创伤医学中心,发表于中华外科杂志2018年3月底56卷第三期——关于《中国破伤风免疫预防专家共识》。


预防破伤风分为分为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免疫制剂分:破伤风类毒素(TT)、破伤风抗毒素(TAT)、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


破伤风的预防主要依赖于抗体,并且只能通过一级预防或二级预防实现。

破伤风的一级预防即主动免疫,指将含有破伤风类毒素(tetanus,TT)成分的疫苗接种于人体,使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力的一种预防破伤风感染的措施。


其特点是起效慢,从未接受过破伤风疫苗免疫的患者需要连续注射3剂才能达到足够的抗体滴度;如果未完成全程免疫,其作用持续时间小于5年,但全程免疫后的作用持续时间可达到5~10年,在全程免疫后进行加强免疫,其作用持续时间可达10年以上。
破伤风的二级预防即被动免疫主要指将免疫效应物如破伤风抗毒素(tetanusantitoxin,TAT)TAT或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globulin,TIG)TIG输入体内,使机体立即获得免疫力,用于破伤风的治疗和短期的应急预防。


其特点是产生效应快,输入后立即发生作用;但免疫作用维持时间较短,一般只有2~4d(TAT)或2~3周(TIG,半衰期25d)。对未接受过类毒素免疫或免疫史不清者,应注射TT预防,以获得持久免疫;若已出现破伤风或其可疑症状时,应及时进行被动免疫,但对破伤风的预防作用有限。

(来源:中华外科杂志2018年3月底56卷第三期——关于《中国破伤风免疫预防专家共识》。


伤口超过24H是否需要进行免疫?

由于对破伤风的认识不足,多数医务人员告诉患者应该在外伤后24h内接受免疫预防,否则无效;某些医疗单位甚至拒绝对外伤超过24小时的患者给予免疫预防。 


而实际上破伤风感染后发病的潜伏期为6~12天,根据其发病机制,伤后24小时之内甚至稍晚应用破伤风免疫制剂均能起到预防作用;即使发病,症状也应该较轻。


因此,不应把24小时作为可否接受免疫预防的时间界限。 临床上应强调尽早应用,但只要未发病,伤后2周内应用TAT均应视为有预防作用。


(来源:中华外科杂志2018年3月底56卷第三期——关于《中国破伤风免疫预防专家共识》。


外伤这五种情况说法是错误的

1. 外伤有创口,常规都应该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错!


2. 外伤后必须 24 小时内注射,超过 24 小时就没必要注射了。错!


3. 只要及时注射 TAT 或 TIG,就不会患破伤风。错!


4. TAT 与破伤风类毒素(tetanus toxoid, TT)一样,都有主动免疫、一级预防的作用。错!


5. 肛周脓肿、结肠穿孔、体内异物等非外伤性损伤不需要注射。错!


需要破伤风的唯一情况 

外伤,在急诊,只有这一种情况需要打破伤风( TAT 或 TIG):非全程免疫或者免疫史不详,且为不洁或污染伤口。


另外,包括上述这种情况在内,还有三种情况,需要前往预防门诊(卫生防疫站)接种TT:

1. 全程免疫,最后一剂加强至今 5~10 年,且为不洁或污染伤口;

2. 全程免疫,最后一剂加强至今超过 10 年的所有伤口;

3. 所有非全程免疫或免疫史不详的伤口。

(来源:丁香园)

外伤唯一需要打破伤风的情况

外伤,在急诊,只有这一种情况需要打破伤风( TAT 或 TIG):非全程免疫或者免疫史不详,且为不洁或污染伤口。


另外,包括上述这种情况在内,还有三种情况,需要前往预防门诊(卫生防疫站)接种TT:

1. 全程免疫,最后一剂加强至今 5~10 年,且为不洁或污染伤口;

2. 全程免疫,最后一剂加强至今超过 10 年的所有伤口;

3. 所有非全程免疫或免疫史不详的伤口。

(来源:丁香园)

破伤风的预防措施

目前我国主要采取了针对儿童的主动免疫,但缺乏针对成人的主动免疫。为实现我国破伤风预防的规范操作,本共识的建议意见如下。

一、伤口管理

良好的伤口处理和接种疫苗对预防破伤风感染至关重要。

1.根据伤口的暴露情况进行分类:获取患者完整病史,包括受伤的确切过程和受伤的环境状况。

(1)清洁伤口:位于身体细菌定植较少的区域,并且在伤后立即得到处理的简单伤口(如刀片割伤)。


(2)不洁伤口:位于身体细菌定植较多的区域(如腋窝、腹股沟及会阴等),或超过6h未处理的简单伤口(感染机会增加)。


(3)污染伤口:被黏土或粪便污染,或者已经感染的伤口,包括被污物、有机泥土(沼泽或丛林的土壤)、粪便或唾液污染(如动物或人咬伤)的伤口,含有坏死组织的伤口(如坏死或坏疽)、火器伤、冻伤、烧伤等。


2.伤口处理措施:

(1)对于大量细菌污染和脏的伤口,推荐进行伤口清理,在容易实施并且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伤口内的刺激性异物或污物应尽可能在现场去除。同时,在处理时应注意使用清洁技术,但并非要求一定无菌。在野外条件下,饮用水可作为首选的伤口冲洗液。


(2)伤口冲洗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应尽早实施。建议使用高压冲洗(6~12PSI,1PSI=6.895kPa),以降低伤口感染的发生率,尤其适用于开放性骨折,应保障不少于1000ml的伤口冲洗量。除了存在狂犬病暴露风险的伤口,不推荐在伤后冲洗后使用其他制剂。


(3)伤口处理或缝合时如果需要去除毛发,应选择剪除而不是刮除。存在明显失活组织的创面应该敞开。


(4)对于未接受破伤风免疫、存在高危因素而延迟转运的伤员,应该考虑给予青霉素类抗生素口服,有可能延缓破伤风的临床发作时间。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院前急救联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