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输血过程中,发生发热反应,该如何处理?

Liangrunjun 院前急救联盟
2024-08-29

基 本 概 念

输血是指将供血者的血液输给患者进行救治,特别是发生严重出血的患者,以达到缓解症状,保证机体各组织器官血液供应的治疗目的。

 

成分输血通过适当分离方法将血液中具有特定生物学活性的成分(如红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等)分离、提纯,得到浓度、纯度较高的血液制品,即成分血。成分输血是指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输注所需的成分血,以期达到预期治疗目标,同时最大幅度地降低非必需成分的输入。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症状或体征。


输血不良反应按免疫状态可分为免疫反应和非免疫反应;

按发生时间可分为急性输血反应和慢性输血反应;

按红细胞破坏情况可分为溶血性输血反应和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摘自2000年《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各血制品的保存条件

第二十二条  保存温度和保存期如下:品种 保存温度 保存期
1. 浓缩红细胞(CRC) 4±2℃ ACD:21天CPD:28天CPDA:35天
2. 少白细胞红细胞(LPRC) 4±2℃ 与受血者 ABO血型相同
3.红细胞悬液(CRCs) 4±2℃ (同CRC)
4.洗涤红细胞(WRC) 4±2℃ 24小财内输注
5.冰冻红细胞(FTRC) 4±2℃ 解冻后24小时内输注
6.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PC-1) 22±2℃(轻振荡) 24小时(普通袋)或5天(专用袋制备)
7.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PC-2) (同PC-1) (同PC—1)
8.机器单采浓缩白细胞悬液(GRANs) 22±2℃ 24小时内输注
9.新鲜液体血浆(FLP) 4±2℃ 24小时内输注
10.新鲜冰冻血浆(FFP) -20℃以下 一年
11.普通冰冻血浆(FP) -20℃以下 四年
12.冷沉淀(Cryo) -20℃以下 一年
13.全血 4±2℃ (同CRC)


《医疗机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关于输血前评估及注意事项


输血前应做好相应的评估工作

第十八条 临床医师须根据病情和实验检测指标进行输血指证评估,建立和实施输血前评估制度。

 

 第十九条 输血指证尚未明确时,以不输血为首选原则。临床医师应对出血和需输血治疗的患者,根据临床适应证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不必要输血。明确血浆适应证,减少使用血浆补充血浆蛋白,采取针对性治疗方案和血液保护措施;逐步降低需输血治疗患者的输血量和输血率。

 

急性失血患者评估指标:失血量、 速度、血红蛋白水平、血容量、心肺功能、患者年龄、临床症状。

 

慢性贫血患者评估指标: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压积)、血容量、临床症状、心肺功能。

 

    

 输血过程注意事项

   第四十八条 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贮血。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第四十九条  输血前应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输血记录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进行输血。

 

   第五十条  输血前测量并记录脉搏、血压、体温;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科室、床号、血型等,确定患者、血液和输血记录单三者相符,将血袋条形码贴在输血记录单上,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第五十一条  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输血器,再接下一袋继续输注。

 

   第五十二条  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或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第五十三条  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标本、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标本、血袋中血标本,重测ABO血型、RhD血型、抗体筛选交叉配血试验;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坚定;

    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细菌学检验;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第五十四条  输血完毕,医护人员测量并记录脉搏、血压、体温、将输血记录单贴在病例中。

 

   无输血反应的血袋由用血科室按医疗垃圾处理;对由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应报单,血袋返还输血科或血库妥善保存,输血科或血库每月统计上报。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概率约为2.9%,占输血不良反应的56%左右,其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不合引起的发热占全部发热反应的54%左右,输血次数越多发生概率越高。


发病机制

⒈致热原:细菌内、外毒素是最主要的致热原,其他还包括非蛋白类杂质、输血或采血器具上的残留变性蛋白质或不洁物质等。


⒉免疫反应: 有以下几方面,① 受血者多次输血或妊娠后,产生了与其HLA不匹配的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再次输血时,这些抗体与输入的白细胞或血小板反应,将其破坏,释放出致热原,导致发热反应;② 献血者血液内含有HLA抗体,在受血者体内针对受血者的血细胞产生破坏作用;③输入异体血浆后,某些患者也会产生相应抗体,当再次输入时出现发热反应。


临床表现

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 1-2 小时内,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 小时后缓解。严重者可出现出血、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肾功能减退或休克。


应急措施

1、立即停止输血,但保持静脉输液通畅。反应较重者,将剩余血送血库和检验科进行检验。

2、注意保暖、解热、镇静。遵医嘱肌肉注射异丙嗪或地塞米松。

3、高热严重者可以者可物理降温。

3、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15~30分钟测体温、血压1次,并详细记录。

4、高热严重者给予物理降温。

5、收集24小时的尿样送检,以确定是否发生溶血。

6、对怀疑细菌性致热原所致的发热反应,应给予足量广谱抗生素,同时送血标本做细菌培养,根据结果给予敏感抗生素。

7、症状严重者,立即送检血袋以及输血后的血标本送检,查找原因。


预防措施

1、当输注的血液中白细胞含量<5×106//L时,可以预防HLA抗体所致的同种免疫反应和与白细胞携带病毒相关的疾病传播。

2、少白细胞的红细胞(RBC)即可满足上述要求,还可防止发热反应的发生。

3、洗涤RBC(白细胞<5×108/L)也可减少发热反应,但仍不能完全预防。

4、采血、输血器以及制备血液过程中应做到无致热原污染。

5、输血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6、输血原则为先慢后快,前15分钟应满,建议每分钟20滴,如无输血反应,可以适当加快输血速度,一般情况输血速度为40-60滴/分。

7、对反复输血并有发热反应者,最好用白细胞滤器输血,或减少白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临床常用血液成分

(一)红细胞

1.常用红细胞成分种类  

(二)血浆  

 1.常用血浆成分种类

(三)血小板  

1.常用血小板成分种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院前急救联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