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无法再“靠天吃饭”
今天是预防荒漠化和干旱日。自2000年以来,干旱的发生次数和持续时间已上升了约29%。而到2050年,世界上四分之三的人口将受到干旱的威胁。面对日益逼近的危机,我们该做出怎样的回应,改变“靠天吃饭”的现实?
肯尼亚北部的图尔卡纳,坐落着非洲最大的风力发电场,可面对前所未有的干旱,这里的村民却束手无策——住在罗莫普斯(Lomoputh)村的Jacinta是五个孩子的母亲,去年9月以来,饥荒让她12岁的大儿子患上了营养不良,身体虚弱,已无法站立。在这里,干旱已持续三年,3600户居民艰难维生:“我们开始相信饥饿是为我们准备的,它已成了我们的‘伴侣’。”1
在索马里地区,游牧家庭正按照生产经验“跟着雨走”。法希亚带着全家在过去四个月搬了4次家。去年10月牲畜开始死亡,持续到今年2月,200多只羊没有一只活下来。“我们往雨水应该到来的地方搬家,可是雨水始终没有来。雨季不来,我们谁也活不了。”2
这只是东非大旱的两个剪影。旱灾最严重的“非洲之角”,主要包括埃塞俄比亚、吉布提、索马里、肯尼亚,因其轮廓形似“犀牛角”而得名。18个月来,这里已连续第四个季度“错过”降雨,成为该地区40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旱灾3。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覆盖东非国家的政府间发展管理局(IGAD)称,近期的旱灾已致东非地区2900万人面临粮食不安全,1500多万人急需粮食援助。4
■ 干旱引发非洲之角的粮食危机。图源:Financial Times5
干旱重创生产生活、造成损失,成为“灾”;而“靠天吃饭”的小农,是首当其冲的“灾民”。粮农组织报告称,全球95%的贫困人口集中在东亚、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大多是全家的口粮和收入依赖农业生产的小农,更易因气候致困、致贫。6
无法靠天吃饭
“过去,河流一年四季都在流动。” 一位来自南非瓦尔河流域Maselaphaleng村的69岁农民说道,“现如今,没有雨水的时候大部分河流都是干涸的状态,即使在雨季降雨也变得不可预测,这些变化都扰乱了农业生产的周期。”
这一回答来自南非皮托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Pretoria)的学者的研究7,他们访谈了南非瓦尔河流域玉米种植区Ga-Dikgale社区里60岁以上的老人,这些老人大多在当地有超过50年的生活经验。
对他们而言,气候变化肉眼可见:干旱不仅导致缺水、水质变差、土壤侵蚀、河流和井眼水位变化,也使得生态退化,居民所依赖的饲料、燃料和药材更难从自然环境中获得,代代相传的生产经验,都渐渐失去了参考价值。
“2006年以来,降雨越来越无法预测,作物产量一直很低,” 瓦尔河流域Sefatong村的一位70岁的居民说,“我们不再组织劳作舞蹈、啤酒酿造等农业相关的文化活动了,因为这些活动的前提是,农民都有好收成。我们也不再做祈雨仪式了,因为基本没有用……”
■ 干旱让非洲大陆陷入困境 / Reuters
此外,由于适应气候的农作物越来越少,收获期市场上的农产品重复度也更高,这也迫使农户以低价出售农产品,并进而影响了其再消费以保障营养均衡和积累家庭资本的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学者访谈喀麦隆小农户时并未刻意提问心理状态,一半以上的参与者都表示,与气候相关联的生产危机给他们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焦虑和抑郁。
“(气候变化)真的在影响我跟丈夫、孩子的关系,天气恶劣的时候我总是很沮丧。收成不好,再想到作为农民付出的劳动、资本和时间……既担心无法养活好孩子们,也因为他们不理解我所经受的打击和压力而生气。” 受访妇女的倾诉,也恰恰印证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发布的气候影响评估报告的结论之一:随着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都将随之加剧。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事实上,非洲小农面临的多重威胁,也只是全球气候危机的冰山一角。
今年4月,印度北部和西部地区出现创纪录高温,达到122年来的最高水平,前所未有的高温干旱削减了小麦产量,间接推动了印度的小麦出口禁令;北非地区的摩洛哥等国也报告了严重旱情,预计导致粮食产量的显著下降;美国的国家集成干旱信息系统(NIDS)显示,1.874亿英亩的农作物出现干旱状况,致8820万人受干旱影响。欧盟也报告。南部地区持续干旱,可能导致小麦单产的下降。
5月12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发布的干旱数据报告8指出,尽管从发生频次上看,干旱仅占自然灾害的15%,其造成的损失却是巨大的:在过去50年里,约有65万人因干旱死亡;1998年到2017年,干旱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约为1240亿美元。
同时,气候变化也在加剧干旱发生的频率和强度。研究显示,2000年以来,干旱的发生次数和持续时间已上升了约29%。IPCC的最新气候影响评估报告也明确,干旱导致的粮食和水不安全,是气候变化引发的五大主要风险之一。据估计,到2050年,干旱将影响世界四分之三的人口。以亚洲为例,到本世纪末,干旱发生的频率预计将增加5.2%,印度河、恒河等跨国河流沿岸,将出现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更重要的是,干旱也可能拖延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步伐。UNCCD最新的干旱数据报告指出,过去40年中,每年约有1200万公顷的土地因干旱和荒漠化失去生态价值。全球约三分之一的二氧化碳排放被陆地生态系统吸收,而极端干旱却将生态系统转变为释放二氧化碳的碳源,例如,2003年夏季旱灾使得欧洲生态系统的光合作用降低了约30%,导致0.5亿吨净碳排放。
助力小农户,迎战干旱的重要一环
可以说,干旱的破坏力不亚于一场“大流行”,是全球性危机。面对全球范围的威胁,正如今年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的主题所言,我们必须“齐心协力,共抗干旱”(Rising up from drought together)。
而全球抗旱的重要一环,则是助力小农应对气候危机。要知道,全球共有4.75亿个面积小于2公顷的“小农”农场,占全球农场总数的80%以上。尽管其面积的总和只占到全球农田总面积的12%,小农却也创造了全球约1/3的粮食产量,是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
也正因如此,从解决小农的燃眉之急着手,提高小农适应干旱的能力,同时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可持续,从种质改良、提高用水安全和效率,到增加并创新气候适应融资,都至关重要。
好消息是,目前,有近70个国家参加了UNCCD的全球干旱倡议(Global Drought Initiative),承诺通过主动应对和降低风险的方式,应对干旱的冲击。
以集体智慧应战
目前,为帮助小农户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保持生产的持续性,世界各国正携手研究抗旱作物和抗旱措施。
国际马铃薯中心(CIP)的科学家开发了一种被称为 "Triple S"的气候智能型甘薯种植方法,在收获后将小根茎储存在干燥的沙子中,然后在雨季前两个月将发芽的根部种植出来,可以生产更多的种藤,用于早期种植和收割。
与此同时,125克红薯就可以满足每日所需的维生素A摄入量,其可食用的叶子可以补充叶黄素,对防止视力退化至关重要。同时,红薯也可以满足从面包、蛋糕到薯片、饼干等多种加工需求,进而推动当地发展、提供就业。
研发并推广抗旱玉米也是重要的应对手段。据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预测,到2030年,干旱和气温上升可能使全球玉米单产降低约30%。目前,CIMMYT成功开发超百种新的玉米品种,并在非洲推广,津巴布韦农民在干旱年份每公顷玉米产量可达600公斤,带来240美元的额外收入,足够满足当地一个六口之家9个月的生活。
■肯尼亚农户在改良种子种植的玉米地里图源:盖茨基金会10
此外,农业用水效率最高的滴灌技术,也正在帮助越南、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多个易受干旱影响的省份的小农适应干旱,其小规模菜农能够提高用水效率达43%,产量增幅达8-15%。11
但显然,现在的投入还远远不够,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近期就表示:“50年前,世界各国领导人就已经齐聚联合国对保护地球作出了承诺。但日益增多的极端气候告诉我们,人类远未成功。我们对日益响亮的警钟再不能充耳不闻了。”12
参考文献:
1.https://www.bbc.com/news/world-africa-61437239
2.https://www.oxfam.org/en/drought-east-africa-if-rains-do-not-come-none-us-will-survive
3.https://public.wmo.int/en/media/news/drought-tightens-grip-eastern-africa
4.https://www.unep.org/news-and-stories/story/verge-record-drought-east-africa-grapples-new-climate-normal
5.https://www.ft.com/content/081ac952-48a0-4f67-a597-16b4a98921ba?signupConfirmation=success
6.http://www.fao.org/hunger/en/
7.Akanbi RT, Davis N, Ndarana T (2021) Climate change and maize production in the Vaal catchment of South Africa: assessment of farmers’ awareness, perceptions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Clim Res 82:191-209. https://doi.org/10.3354/cr01628
8.https://reliefweb.int/report/world/drought-numbers-2022-restoration-readiness-and-resilience
9.Guodaar, L., Bardsley, D.K. & Suh, J. Indigenous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risks in northern Ghana. Climatic Change 166, 24 (2021). https://doi.org/10.1007/s10584-021-03128-7
10. https://www.gatesfoundation.org/ideas/articles/climate-change-agriculture-africa
11. https://mp.weixin.qq.com/s/F1FEvirAo1ADhWDfd-umHw
12.https://news.un.org/en/story/2022/06/1120642
吴雨浓
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目前常驻东非吉布提,Diinsider非洲区域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