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1个亿,河南首富捐款西湖大学
又一位河南企业家为西湖大学发展献爱心!虽远隔千里,但通过河南企业家们的爱心捐赠,让西湖大学发展中融入了更多温暖的“河南力量”。
河南首富秦英林为西湖教育基金会无偿捐赠!
今日最新公告显示,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或“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先生为资助西湖大学及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的筹建及发展,促进西湖大学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及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自愿向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无偿捐赠其所持牧原股份市值1亿元人民币对应的相应数量股票,捐赠的具体股票数量以过户时的股票价格确定。
秦英林
鉴于牧原股份为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秦英林先生作为牧原股份实际控制人,应当遵守《证券法》、《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以及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等相关规定,秦英林先生同时还应遵守其自牧原股份上市以来所作的相关承诺,并按相关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秦英林先生捐赠其持有的牧原股份需遵守上述法律法规并在满足上市法律法规规定的相关条件后方可进行股票过户。
截至公告日,秦英林持有公司股份492,087,746股,占公司总股份42.48%。
西湖大学:一所天时地利人和气盛的民间研究性大学
西湖大学获教育部批准设立!无疑是四月份最让人激动特别是让高等教育界激动的一个大事。按照教育部的函件,西湖大学将定位于研究型高等学校,主要开展基础性、前沿科学技术研究,着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从2017年8月浙江省政府正式批复成立西湖大学(筹)以来,仅仅6个月后,西湖大学将获教育部批准,去“筹”转正。而在这之前,南方科技大学走完这一过程用了4年多时间,上海科技大学用时近1年半。这足以说明西湖大学是一所天时地利人和气盛的大学。
有研究显示,1949年,我国共有私立高等学校69所,20世纪50年代初转为公立学校。此后近30年间,我国没有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从20世纪80年代起,民办高等教育逐渐恢复,但仍处于规模较小、发展不足的阶段,且多为偏重就业的职业技术教育类型,不见民办研究型大学的身影。
而与之相比,在全世界范围内,民办研究型高校却不乏成功的样本。在美国,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在内的私立高校数量占高校总数的一半以上;在日本,包括早稻田大学、庆应大学等在内的私立大学占全国大学总数的近80%。营利性大学众多、研究型大学缺失已成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急需打破“天花板”,实现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西湖大学从筹建之日起就显得与众不同——它被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视作“掌上、心中的明珠”;被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称作是“我国走向教育强国的一次勇敢尝试”;甚至有评论指出:“西湖大学如果能为中国高等教育提供一种新的可能,能够在‘小’的同时做到‘世界一流’,其意义和价值,恐怕不亚于一个诺贝尔奖。”[1]
更为主要的是,它的诞生顺应中国“双一流”建设的大和时机。中国迫切需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迫切需要进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各类尝试。
在这样的“天时”之下,IT企业家张辉与施一公,陈十一,潘建伟,饶毅,钱颖一等在2015年3月,正式向国家主席习近平提交《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的建议》,而后获习近平亲自批示。可以说,正是中国最高层的信任、中国社会双一流建设的需要,催熟了西湖大学。
西湖大学安居杭州,是一个很有远见卓识的选择。一是浙江作为经济发达省份,需要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二是杭州人杰地灵,环境优雅,易于吸引世界一流人才;三是地方政府有钱、民间企业家多,利于其筹款。事实证明,西湖大学从筹划初始,就得到地方政府的强力支持。杭州市西湖区很早就与西湖教育基金会签署“共建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战略合作协议。2017年3月,由杭州西湖区政府提供的位于杭州市云栖小镇的约10万平米的西湖高研院园区启用;首笔由杭州市及西湖区支持的科研经费4亿元人民币陆续到位;2017年8月份,浙江省政府正式批复成立西湖大学(筹)。
可以说,西湖大学的成立是“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努力的结果。从张辉与施一公,陈十一,潘建伟,饶毅,钱颖一等向国家主席习近平提交《关于试点创建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的建议》,到成立“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再到西湖大学四个研究所(生物学研究所、前沿技术研究所、理学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的负责人施一公、陈十一、潘建伟、饶毅,无一不是“人和”的结果。
正是“人和”效应,与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校际联合招收和培养工作顺利开展。2017级博士研究生已正式录取19名;2018级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也已启动,计划录取130名。这些博士生被称为“西湖一期”,“西湖二期”。
按照西湖大学章程和规划,西湖大学以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的博士生及硕士生为重点、兼顾本科生教育,独具小而精、高起点、研究型、聚焦科学技术等特质,致力成为世界一流的民办研究型大学。
计划到2026年,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规模总计约300人,研究助理、实验教学人员、科研平台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总计约600人,博士后约900人,在读博士研究生总计约3000人,在读本科生人数约2000人。
教育部顺利批复,人才引进顺利引进,博士生顺利开招,也让代校长施一公充满气盛。他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放出“豪言”:
“到2019年年底,西湖大学师资规模将超过拥有2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洛克菲勒大学,教师科研水平很可能成为中国之最;5年后,教师科研水平比肩东京大学、清华、北大等知名学府,成为亚洲一流;15年后,在各项指标上和加州理工大学媲美,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好的大学之一。”
这与2017年10月22日,“中共19大”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豪言壮语”不谋而和:
“第一,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中国没有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辍学!
第二,有些大学思政课像春运火车票一样抢手!
第三,到2049年,中国将稳稳地立于世界教育的中心!
第四,中国教育的标准将成为世界的标准!第五,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各国人民最向往的留学目的地!
第六,以汉语为语言的教材将走向世界。”
危机
在天时地利人和气盛的背后,我们也应该看到西湖大学事实上也潜伏着危机:
第一,合法性危机
西湖大学的设立,突破了很多现有教育类法律的约束,如“大学”名称的获得、“博士授予权”的获得等。同时,西湖大学也与现行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有很大不同,如其“治理体系”、“教师管理制度”等。这些无一不是西湖大学潜在的危机。当年南方科技大学与现今的西湖大学,除了投资方不同以外,其他基本一致。但最终南方科技大学不得不终止首任校长朱清时的大学梦想。西湖大学能否走出南方科技大学的困境,对西湖大学是一个考验,对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也是一个考验。
第二,人员危机
虽然西湖大学一直强调其“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的治理属性,但在其优势的同时,也存在很大的风险。西湖大学三个学院(理学、工学、生命科学)的院长,陈十一已是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饶毅是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潘建伟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这样的领导队伍,怎么看也不是正规军。
第三、管理与经验
第三,施一公是一位院士,虽然有管理学院和大学的一些经验,但面对今后纷繁的事务,是否能游刃有余,也是一个重要的变量。从他的“豪言”来看,他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困难准备不足。如果领导团队不稳,会直接带来一系列的困境。如师资队伍的流失、筹款能力下降等。
短期内建成一所高水平大学,不是没有可能,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国华威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韩国相浦大学都在成立不太长的时间内成为公认的一流大学。但这些大学都有一个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西湖大学的天时地利人和气盛可以坚持多长时间,值得全社会关注并支持。
西湖大学不是第一所中国民间研究型大学的探索。早在上年世纪的80年代,黄河大学曾经在中原大地出现。但生不逢时,最终不得不并入郑州大学。
今天的西湖大学,既不同于当年的黄河大学,也不同于前几年的南方科技大学。它具有天时、地利、人和、气盛的优势,希望它能避开劣势,永葆青春,为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杀出一条血路。
[1] 邓晖,晋浩天,陆健.中国高等教育多元化改革再破局[N]. 光明日报.2018-04-03(08).
链接地址:
往期文章精彩推荐:(直接点击浏览)
《Nature》重磅!哈佛著名华裔科学家再度开发出革命性基因编辑工具!
《自然》惨遭《Cell》打脸,半个世纪的争论再起!老年大脑神经元是否仍可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