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年内连发三篇Nature ! 准80后女科学家回国7年,拿遍各种奖励

PaperRSS 2021-10-01

 提示欢迎点击上方「PaperRss」↑关注我们!



近日,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吴蓓丽课题组首次测定了1型神经肽Y受体分别与两种抑制剂结合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揭示了其与多种药物分子的相互作用机制,为治疗肥胖和糖尿病等疾病的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这一重要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4月19日凌晨在Nature上在线发表。

    值得关注的是,这是该课题组一年内在Nature发表的第三篇论文,而领导这一研究的吴蓓丽研究员却是一位回国仅仅7年的准“80后”女科学家。

    吴蓓丽研究员2001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得生物化学专业学士学位。同年进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攻读博士学位,于2006年获得生物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在2007年4月加入美国Scripps研究所RayStevens博士的研究小组,开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

划”,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

    令人惊叹的是,作为一位准“80后”女科学家,吴蓓丽研究员回国仅7年,就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7篇论文,顶尖期刊发文数超过了国内绝大多数课题组。

    此外,近几年吴蓓丽还相继获得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系统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上海市“浦江人才”称号、“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树兰医学青年奖”、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诸多荣誉和奖项。

    除了科研做的出色之外,吴蓓丽研究员还拥有非常幸福的家庭,可谓是科研与家庭“双丰收”的人生赢家。

回国7年,发表7篇Nature和Science


吴蓓丽研究员


吴蓓丽从事生物大分子蛋白质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多年,通过测定蛋白质分子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研究其结构与功能关系。目前,主要进行G蛋白偶联受体(GPCR)结构生物学研究,并开展基于结构的药物研发;先后解析了艾滋病毒(HIV)共受体CXCR4和CCR5、抗血栓药物靶标P2Y1R和P2Y12R的结构,实现了我国GPCR结构测定零的突破。

从2017年5月18日算起,这是吴蓓丽课题组一年内第三次在Nature发表论文。从她2011年回国算起,这是其课题组第6次在Nature发表论文,还有一篇发表在了另一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上。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吴蓓丽表示,她自己还真没算过,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就拿最近这一年在Nature发表的3篇文章来说,每个课题都做了三四年时间。“上海药物所有很好的科研氛围,我能强烈感受到大家研发新药的那股劲头。”吴蓓丽说,上海药物所从2010年开始筹建药物靶标结构与功能研究中心,使她获益良多。

    吴蓓丽课题组先后测定了多个G蛋白偶联受体(简称GPCR)的复合物结构,为针对艾滋病、血栓和糖尿病等人体重大疾病的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线索。2013年9月,吴蓓丽课题组解析出了艾滋病毒共受体CCR5晶体结构,如今已有药物候选物进入临床前研究,其抗艾滋病毒活性等指标均优于目前临床使用的药物马拉维若。

目前超过40%的上市药物以GPCR为作用靶点,但这一领域的许多关键问题还没有阐释清楚,这也深深地吸引着吴蓓丽,她希望通过    自己的基础研究能够促进药物研发。“我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随着研究的深入,GPCR不断给人惊喜,我也越做越觉得有趣。”

吴蓓丽坦言,当研究进展缓慢的时候,她会替学生着急,也会感到沮丧。大多数看文献和做实验的日子,都是平淡的,少有让人激动的事情,只有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后才会有“豁然开朗”之感。


科研与家庭“双丰收”


吴蓓丽和丈夫赵强


    在吴蓓丽看来,做好科研并不一定意味着牺牲个人生活,实现科研成果与家庭幸福的“双丰收”,才是身为女科学家的最大成就。

根据中科院网站介绍,吴蓓丽女士和她的丈夫赵强,虽然分别在无锡和天津长大,家里也不是搞科研的,但由于他们本身都是优秀的学霸,于是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两人在攻读博士学位时相会了,并成为了学霸情侣和学霸夫妻!

    之后,两人又携手去了美国,在国际顶尖的Scripps研究所和Raymond Stevens教授的研究组开始博士后学习。再后来,他们又一起返回了祖国,走进了上海药物研究所,开始了一段神奇的GPCR解码之旅。

    2015年3月,吴蓓丽研究组和赵强科研组在嘌呤能受体P2Y1R结构生物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为包括中风、冠心病、肺栓塞等各种血栓性疾病的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抑制这种受体蛋白的活性能够有效地缓解血栓的生成,从此展开的药物研发,将惠及我国超过1000万血栓性疾病患者。


最开心能做个好老师

吴蓓丽在实验室中


2011年,虽然吴蓓丽和赵强在美国有了不错的工作机会和不菲的收入,但是他们毫不犹豫选择了回国。两人通过中科院“百人计划”走进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回国之前,各方面条件都比他们预想的要好,刚建立实验室,“百人计划”所提供的资金不够,单位马上追加预算,购买先进的仪器。

    吴蓓丽认为,如今许多新技术层出不穷,而且,每个创新浪潮的生命周期比较短,没有必要非得待在国外,因为利用互联网,科学家们可以随时和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同时交流。“这就像一百米的赛跑,即使他现在比我领先五米,但我也能很容易地追赶上他。所以,中国的机会更大,在这里有更大的竞争和挑战。”吴蓓丽喜欢刺激,人生的路上的许多抉择就如她爱看的赛车比赛一样,充满了速度与激情。

    “现在在中国,科学家的科研环境特别好,国家对科研经费的管理越来越规范和合理,这给我们省去了很多麻烦,可以一心一意做科研。”吴蓓丽认为国内生物领域、学术界结构解析的研究和应用水平近年来成果不断,与国际水平的距离越来越近,许多方面已经达到了国际顶尖水平,这让他们很受鼓舞。

回到国内后吴蓓丽也有了自己的第一批研究生学生,为了让工作尽快进入轨道,为了让学生尽快找到学习氛围和状态,吴蓓丽和先生赵强的研究工作紧张而繁忙。回国后的这几年,他们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大部分都在实验室中度过,即使是过年,也只有短短的四天时间假期。一周里的半天假期,吴蓓丽选择健身,赵强会去打一场羽毛球,对于30多岁的他们来说,生孩子还没有提上日程,因为太忙。

    “当年没有读数学师范类专业,没想到读了生物学非师范专业后,走到今天也成为了一名老师,有了这些个上进、可爱的学生。”吴蓓丽终于得偿所望成为一名老师。这几年,吴蓓丽在学生身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看着学生们一点一滴地成长,她心里感到由衷地自豪。今年夏天她的第一批博士生学生到了毕业的季节,她对此非常期待,因为“到了收获的时候了”。

吴蓓丽研究员2010-2018年发表的Nature和Science


(综合上观新闻、中国科学报等)

转载自:青塔



往期文章精彩推荐:(直接点击浏览)

荐读 | 施一公: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博士生?

2017年高影响论文(Top Papers) 分布

PaperRSS:硕博生,怎么不能关注这个号?

2018年顶级学术期刊影响因子预测!

《Nature》重磅!哈佛著名华裔科学家再度开发出革命性基因编辑工具!

史上最全的30个生物实验技术及原理

教育减负:一场寒门的灾难

32岁海归女博士临终感言:别把最好的留到最后

研究生为何成为弱势群体了?

这些期刊已被SCI剔除!投稿需谨慎!

留法博士写擀面论文火了 博士: 只为幽默一把

西湖大学:耶鲁大学许田教授加盟;西湖区兑现施一公等团队两亿元

重磅:1个亿,河南首富捐款西湖大学

美国教授开除中国研究生:我就不该录取你!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