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作品 | 成都首个近零碳建筑诞生记——中建滨湖设计总部项目


CSWADI

回归与奔赴


“叶子掉了,绿了,绿了,掉了……夏天蝉叫时对着它,内心却始终是清凉的,充满希望。”

——《成都历史保护建筑/西南院人的回忆》


中建西南院传承至今72载,在成都先后经历了三个办公园区。1957年迁入金牛区金华街168号,2010年迁入高新区天府大道北段866号,2022年正式迁入天府新区湖畔路北段。办公园区的迁移,是顺应企业发展的需求,也是成都城市生长的一个缩影;彼此传递的除了当其时领先设计领域的思想,还有西南院人的理想生活。


<<  滑动可查看中建西南院三个办公园区图片  >>


2015年,中建滨湖设计总部基地选址天府新区兴隆湖北岸,彼时兴隆湖正在试蓄水,湖岸一片黄土,整个板块圈层尚未形成;本项目在依托于天府新区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也成为组织一个新区域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


立足老办公区的绿茵葱茏中,眺望浩淼湖面,设计在回归对于人的关注的同时,进一步奔赴未来式办公的全新场景之中。


1/3

“人类需要多少个星球?以现在的消费水平,人类存续大约需要3个地球,已经超越了自然系统的承载力。”

 ——《绿色建筑》布莱恩·爱德华兹


生态是这一场景中至关重要的维度,它面向未来,充分弥合了建筑、环境和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当办公建筑具有相当程度的生态特殊性时。在城市建设中,办公建筑往往与高度城市化的区域绑定,面临着高密开发及高层建构的需求;同时,在长期连续的时间跨度中,相较于功能形态固定的居住、体育建筑等类型,办公建筑往往经历着工作空间不停演化的过程,由此成为了一个生态高消费品。



以探索夏热冬冷地区的近/净零能耗办公建筑设计为标的,中建滨湖设计总部构想了一种灵活且人性化的办公空间,在合理的规模控制下,综合平衡被动式设计、主动式策略和可再生资源利用,以较低能耗提高室内舒适度的同时,采用适宜性的技术反哺自然,创造低碳环保的外部环境。


测算项目投用后,夏季能耗将低至42kwh/㎡左右,冬季能耗将低至4~8kwh/㎡左右,约为常规办公建筑能耗的1/3,中建滨湖设计总部将建立并实践全新的生态办公建筑设计策略。


1+3+N

80年代初,中建西南院在成都仅有一个标准设计室,三个设计所;发展至今,分支机构遍布全国,5000余人的规模也将再次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大型设计企业总部的定位决定了规模的扩张同时会伴随着职能部门的不断调整,我们需要一种适应未来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模式。


模块化设计应需而生。所有模块轴网均采用8400*8400mm,将多个33m*33m(即1000m2左右)的单元模块进行组合,再根据不同需求进行空间划分。建筑内部的核心筒集中设置在模块一侧,自然形成了两个部分:服务空间和被服务空间,两个空间界限清晰且联系紧密,被服务空间独立且空间开阔,方便未来使用时弹性调整。同时,模块化也为标准化营造创造了有利的基础。



CSWADI

捕捉与共生


在夏热冬冷地区,相较于为了获取恒定的室内环境而封闭模块这一种“逆自然”的方式,中建滨湖设计总部选择了主动开放建筑系统,融入兴隆湖生态大圈层,与之共生。


兴隆湖所在的区域,原是鹿溪河流域的一处滞洪洼地,基地处于泊岸边,原始地形北高南低。设计留存了这一原始地形的记忆,并以双首层和层层退台的形式重构了自地面生长、向湖面展开的意象,并据此进一步捕捉光、捕捉风、捕捉时间和空间。



模块拼接形成绵延不断的外界面,是建筑增加与自然的接触、得以充分浸润在阳光中的前提。外界面的差异化设计,则是进一步捕捉光隔绝热、捕捉时间变换的策略。在水平界面上,面湖退台形成约8000m2的屋顶花园、天空农场和运动场地,大部分屋面为植被所覆盖,将粼粼湖光气象引入场地之中;在垂直界面上,与玻璃厂家合作研发了理想隔热三银玻璃幕墙作为第一层级的围护界面,充分地获取光照;其上以模块化的方式,南向复合了立体绿墙构造,东、西两向复合了垂直拉索和通长立体种植槽,形成了随季节变化、随时间成长的第二层级动态界面。



模块堆叠也自然形成了中庭、边庭、下沉庭院、屋顶花园、架空、外廊等室内外中介空间,并充分地被组织调动起来;中介空间之间的界面,配建以感应式智能天窗、光道管等自主调节措施,形成光、风等有效的互动。在区域主导风向上,结合第三层屋面花园和中庭天窗,设置了贯穿南北的风道,风从这里经过,带走平台上的热量,并经由天窗引导进入,为室内带来外部的讯息,注入勃勃生机;边庭成组,反向包裹内部空间,形成一个个流动的微生态系统。



CSWADI

可感知与可经历


在设计类办公建筑中,大家往往较长时间置身其中,工作、社交和生活;开放流动的建筑系统在带来动态感受的同时,强化了绿色行为的可能性,倡导了使用者与内外环境的积极对话,以激发对自身对所处之地的关注和关怀。


游憩步行系统覆盖了整个中建滨湖设计总部办公面积的87%。


结合室内外中介空间,步行系统将办公空间切割为更符合人体尺度、能提供更多体验性的场所。室内流线可分可合,在门厅中首层至二层的路径上设置了一部宽度大于9米的台阶踏步,通过对台阶界面的分区规划,同时满足交通需求,以及在开放平台上休憩、交流、聚会的体验需求;二层与其上楼层的柔性链接,则由六部景观楼梯和空中连廊所承担,他们各自倚靠不同的空间边界,穿梭而过不同的中庭及边庭,交错通向不同的目的地。



屋面步行体系与室内相结合,共同形成了从地面到屋面的立体马拉松环线。多部室外景观楼梯,串联起所有具有休憩功能的绿化屋面。



CSWADI

结语


中建滨湖设计总部项目从立项到正式投用,经历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在整个设计及建造过程中,几乎有不间断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具、新设施的研发使用;建成落地以后,面向的人群,也早已跨越物质性的区域界限,不止于单纯的办公空间使用者,也不仅止于西南院人。它已经远超对于成为一个整体最优的企业总部办公建筑实践的预期,而同样也是作为一个创新性的实验载体和验证一个创新性的新技术、新意识的传播媒介,获得行业与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引领绿色发展理念的新地标。




编审 / 中建西南院融媒体中心

素材来源 / 群团工作部

编辑 / 文隽逸 屠然

校对 / 陈序 李楠

审核 / 刘艺 乔晖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建西南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